摘要:红薯,这个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土疙瘩”,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河南甘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50万亩左右,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其中脱毒育苗技术的推广应用,给红薯产业装上了高性能的“芯片”。
红薯,这个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土疙瘩”,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河南甘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50万亩左右,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其中脱毒育苗技术的推广应用,给红薯产业装上了高性能的“芯片”。
这是记者8月30日在院县共建(兰考)红薯脱毒快繁育苗技术培训会上得到的信息。在此次培训会上,来自科研院所、企业、种植一线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脱毒育苗技术如何为河南红薯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带病生长”到“健康提质”:脱毒技术破解产业瓶颈
“以前种红薯,全凭经验,叶子很容易发黄卷叶,产量也很低。”红薯种植大户何茂存的这句话,道出了传统育苗模式的痛点。
这种现象是因为甘薯复合侵染了病毒病(SPVD),这种病毒病被称为红薯的“癌症”,通过块根育苗代代相传,导致植株矮化退绿、叶片畸形、产量锐减,严重时减产可达80%以上,甚至绝收。
在现场观摩环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植物脱毒种苗快繁中心主任娄长城表示,我国甘薯主栽品种中,病毒侵染率居高不下,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而脱毒育苗技术的出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金钥匙”。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剥离0.3-0.5毫米的生长点进行无菌培育,可有效去除甘薯羽状斑驳病毒、褪绿矮化病毒等主要病原体,让薯苗恢复品种原有特性。
“脱毒育苗就像给红薯“脱胎换骨。”何茂存说,“现在我用脱毒试管苗种植的‘红天使’榴莲蜜薯,产量高、卖相好、耐储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在位于中原农谷的智能温室内,育苗工人正在出瓶驯化红薯脱毒试管苗。纤细的幼苗舒展着嫩绿的叶片,这些看似柔弱的种苗,正是未来高产优质红薯的“火种”。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育苗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选取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顶芽和腋芽,消毒处理后剥取茎尖。”郑州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杨录军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茎尖剥离技巧:“找准生长点,下手要轻、准、稳。”
红薯脱毒育苗绝非简单的“瓶中培育”,而是一套涵盖茎尖剥离、病毒检测、组培快繁、大田种植的完整技术体系。在培训会上,河南青薯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杜若飞展示了脱毒苗的“成长轨迹”,从试管苗驯化移栽,到暖棚扩繁、冷棚扩繁,再到大田定植,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技术规范。
“暖棚要保持15℃-35℃,还要严防蚜虫、烟粉虱等传毒媒介。”杜若飞说,这种周年化育苗模式,打破了传统育苗的季节限制,实现了“全年供苗、随时栽种”。
病毒检测技术的突破让脱毒苗更有“底气”。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国内首款甘薯病毒病检测试剂盒,可在30-60分钟内完成主要病毒的快速检测,灵敏度比传统PCR方法高10倍以上。“通过前期对甘薯主要病毒快速检测,可预防甘薯病毒病害的传播和爆发,保护企业和农户种植收益。”河南省甘薯杂粮体系甘薯育种栽培岗位专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甘薯研究室副研究员康志河说。
从“技术瓶颈”到“人才短板”:全链条育才夯实产业根基
“有了好种苗,还得有会管理的技术人员。”兰考三农职业学院现代农业学院教师吕伟增的话点出了产业发展的另一重挑战。“甘薯产业缺乏足够的、合适的人才来助力产业发展,需要大量有技术、有热情、有担当的这些年轻人。”
在吕伟增看来,甘薯产业急需四类人才:既懂组培技术又会田间管理的“育苗工匠”、能操作病毒检测设备的“品质管家”、精通电商营销的“市场推手”,以及熟悉全产业链的“管理能手”。为此,兰考三农职业学院联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和一些农业企业,采用“理论+实操”模式,让学生到科研和生产一线实习,增强动手能力。
兰考县红薯协会会长张世坡表示:“红薯产业潜力无限,不仅品种多,相关加工产业链条也很多。这种全链条发展更需要专业人才来串联,人才短板不补齐,产业升级就难提速。”
正因如此,企业也主动扛起育才责任。兰考盛华春组培育苗中心等单位积极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设定向培养课程等方式,将课堂教学与田间实操深度融合,让大学生在参与攻克技术难题、脱毒快繁育苗实战中掌握核心技能,一批又一批的大学高校毕业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兰考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武军感慨:“目前,红薯脱毒快繁育苗技术已基本成熟,但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仍需进一步拓展。”本次培训会,理论加实践,内容丰富,干货满满,对兰考红薯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金秋时节,又到了红薯收获期,红薯脱毒快繁育苗技术正助力着“土疙瘩”变身富民“金疙瘩”。
来源:河南经济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