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云英素有“中国绿肥之王”美誉。东源县柳城镇种植的航天品种“航紫5号”紫云英今春盛放,目前正在翻耕还田,化为肥料滋养大地。由神舟十三号搭载的紫云英种子经国家植物航天育种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两年攻关后,成功培育出6个兼具早熟、高产、耐逆特性的新品系,“航紫
今天(3月25日)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
聚焦东源县柳城无人智慧农场
通过直播连线
全景展示河源无人智慧春耕景象
生动呈现东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成果
其中
河源推广种植的航天紫云英尤为引人注目
太空紫云英
紫云英素有“中国绿肥之王”美誉。东源县柳城镇种植的航天品种“航紫5号”紫云英今春盛放,目前正在翻耕还田,化为肥料滋养大地。由神舟十三号搭载的紫云英种子经国家植物航天育种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两年攻关后,成功培育出6个兼具早熟、高产、耐逆特性的新品系,“航紫5号”就是其中之一。试验数据显示,这批“太空紫云英”萌发率较常规品种提升7%,鲜草亩产预计突破2000公斤。传统双季稻种植让土壤“连轴转”,有机质流失严重。而“太空紫云英”不仅能固氮增肥,还能吸附重金属,配合无人机飞播、微生物菌剂等技术,构建起“太空基因+智能农机+生态修复”的立体改良体系。初步试验显示,该模式预计可使稻田化肥使用量减少25%-30%,稻米品质提升1个等级,每亩增收预计超300元。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有机融合传统农耕智慧传承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力加快推进紫云英绿肥种植工作,推行“航天育种+精细管理+农旅融合”三位一体模式,重点在典型镇、典型村和乡村振兴示范带种植,派出7个工作组推广冬种紫云英的“沃土”模式,下沉200余名镇村干部参与耕地、接种、播种、田管等全过程管理,在发动农户分散种的基础上,协调农垦、供销、种粮大户等连片种,持续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统筹实现耕地提质、农民增收、乡村增色的有效路径。据统计,全市冬种紫云英从2023年的1.9万多亩扩增至2024年的7.5万多亩。
央
视
直
播
当天下午,在东源柳城无人智慧农场,与传统春耕大不相同,田间不见农民忙碌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有序作业的无人农机,它们在智能系统指挥下高效工作。无人驾驶拖拉机精准翻耕土地,深浅一致,整齐划一;智能插秧机匀速前行,将嫩绿秧苗有序插入田中,株距、行距均匀精准,宛如训练有素的士兵列阵。这些无人农机协同配合,让春耕变得高效又精准。
在央视直播中,农场技术人员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展示对农机作业状态的监测和调控。管理人员通过手中的平板电脑时时查看农场的气象环境、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信息,依据数据精准决策,实现科学种植。
此次央视直播报道,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展示了东源在智慧农业领域的探索实践。近年来,东源县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兴农”战略,以创新开展“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为重要抓手,聚焦柳城镇丝苗米全产业链升级,全力打造全省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稻智慧无人农场——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该基地集成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前沿科技,实现从耕、种、管、收全流程智能化,极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据介绍,东源县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探索更多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记者:田红秀 杨坚 李成东 特约记者:蓝天明 张小建
编辑:吴雪 高芳芳
二审:蒋莲秀
三审:范建国
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