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吃艾司唑仑?医师提醒:5个危害需警惕,教你如何合理用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1 16:00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1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阿姨今年62岁,退休后常感到睡眠质量差,翻来覆去睡不着。邻居告诉她:“去医院要开艾司唑仑,这药管用!”李阿姨听了,便开始长期服用,甚至有时候睡前多吃一片,觉得这样更“踏实”。

一开始确实有效,但渐渐地,她发现药越吃越没劲,还常常白天犯困、记忆力变差。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知她:已经出现药物依赖倾向,必须逐步停药。

类似李阿姨的情况,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中,长期服用艾司唑仑助眠,已经成为一种“隐形依赖”。

但你知道吗?这种看似“温和”的安眠药,其实暗藏多重风险。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艾司唑仑背后的真相,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危害、该如何安全使用。

艾司唑仑是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中的一种,常用于短期缓解焦虑、失眠等问题。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强大脑中GABA神经递质的活性,从而起到镇静、催眠的效果。

因为起效快、价格低、使用方便,艾司唑仑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和老年患者中更为普遍。

但就是这样一种“家喻户晓”的药物,却被越来越多的医生警示:不能长期依赖

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使用规范,艾司唑仑的推荐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周。但在现实中,很多人一吃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

这背后隐藏的危害,远比你想象得要多。

成瘾依赖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成瘾性已经被国际广泛证实。长期使用会让大脑对药物产生“适应”,一旦停药,就容易失眠、焦虑加重,甚至出现戒断反应。

世界卫生组织在精神药物管理中,将这类药物列为需严格控制使用的品种

耐药效应

刚开始吃,一片就能睡着;时间一长,一片不够,两片也没用。这是因为身体对药物产生耐受,需要不断加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果,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认知下降与记忆力减退

研究表明,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速度更快。有研究指出,长期使用者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0%以上

跌倒和骨折风险增加

尤其是老年人,服药后若夜间起床,容易出现头晕、步态不稳等症状。多项研究显示,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使用者,其跌倒风险增加了40%~60%,严重者甚至导致髋部骨折。

情绪波动与抑郁加重

不少患者反映,长期服药后出现情绪低落、易怒、焦虑反弹等问题。这是因为药物在调节神经递质的同时,也可能干扰情绪中枢的正常功能

很多人以为:吃药睡觉,是个简单直接的事。但医学上告诉我们,睡眠本质上是大脑的自主调节过程

当你依赖药物来入睡时,大脑会“偷懒”,逐渐丧失自我调节能力,自然入睡的能力被削弱。一旦断药,睡眠就会“崩盘”,于是只能继续吃——这就是药物依赖的陷阱

并不是说艾司唑仑一律不能用。对于短期严重失眠、焦虑发作或术前紧张等情况,医生在权衡利弊后,短期、低剂量合理使用是安全的。

但关键在于:

· 必须由医生评估后开具

· 用药时间不超过2~4周

· 避免自行增减剂量

如果你已经服用超过一个月,建议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逐步减量停药或换用其他治疗方式

医学界一直提倡:非药物干预是改善睡眠的首选方式。下面这些方法,虽然不如吃药“见效快”,但却更安全、持久、有效。

建立规律作息

固定时间上床、起床,不赖床、不午睡过久,帮助身体建立生物钟。

睡前“放空”大脑

避免临睡前使用电子产品,建议听轻音乐、泡脚、冥想放松,帮助身心进入睡眠状态。

调整饮食与运动

晚餐避免油腻与刺激性食物,适当运动可以促进深睡眠,但不要睡前剧烈锻炼。

认知行为疗法(CBT-I)

这是一种被广泛验证的心理行为干预手段,能从根本上改善失眠问题。很多大型医院的睡眠门诊都提供这类服务。

艾司唑仑不是“洪水猛兽”,但也绝不是“万能安眠药”。合理用药、科学用药、谨慎依赖,才是对自己健康最好的负责。

如果你或家人已经在长期服用这类药物,请不要贸然停药,应当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

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些药物的机制和风险,就不会再轻信“多吃一片就能睡得香”的说法。

参考资料:

[1] 国家药监局. 《苯二氮卓类药品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2022年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3年
[3] 《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关系: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
[4] 国家卫健委官网. “安眠药的使用规范与风险提示”. 2021年发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