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45岁的程序员老张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公司大门的照片,配文:「最后一次打卡」。这条动态在24小时内获得300多个点赞,评论区挤满同年龄段打工人的同情。
凌晨三点,45岁的程序员老张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公司大门的照片,配文:「最后一次打卡」。这条动态在24小时内获得300多个点赞,评论区挤满同年龄段打工人的同情。
这不是孤例。脉脉《2024职场人生存报告》显示,40岁以上求职者平均投递简历137份才能获得1次面试机会,而某互联网大厂HR私下透露:「除非是高管岗,否则系统会自动过滤40岁以上简历」。
社交平台上,#中年职场困境#话题阅读量突破9亿,无数人讲述着相似的剧本:体检报告出现异常指标的年纪,房贷车贷压力最大的阶段,突然发现自己成了招聘市场上的「隐形人」。
当「经验丰富」变成「性价比低」,当「成熟稳重」遭遇「35岁红线」,这群人不是不想工作,而是发现能走的路越来越窄。
1. 企业的「年龄账本」:用完即弃的性价比逻辑
「我们宁愿培养应届生,也不想招中年人。」某制造业HR在匿名采访中直言,「45岁的人工资至少是应届生的3倍,但学习新系统的速度可能更慢。」这种计算方式正在蔓延: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73%的企业在非管理岗招聘中直接标注「40岁以下」,而某电商公司甚至要求拍摄身份证照片确认年龄。
网友吐槽:「年轻时说‘经验不重要可以学’,等真有经验了又说‘你学不动了’。」
2. 结构性挤压:卡在中间的「三明治层」
制造业工厂智能化改造后,操作岗优先选择「手速快的年轻人」;互联网公司追逐元宇宙、AIGC时,更倾向「网感强的00后」。45岁的财务主管李姐在面试时被问:「你能接受和95后下属一起熬夜赶方案吗?」她反问道:「如果我说能,你们信吗?」
脉脉热评道出真相:「不是中年人不能干,是企业既想要年轻人996的体力,又想要中年人沉淀20年的资源,最后选择用年轻人工资雇实习生,用中年人人脉搞免费咨询。」
3. 沉默的尊严战:宁送外卖不「求人」
知乎上有则获赞10万+的回答:发现前领导在开网约车,我们默契地装作没认出彼此。
这背后是中年求职者的心理困局——接受降薪去和年轻人竞争基础岗,可能遭遇「主管比你小十岁」的尴尬;想创业却发现奶茶店、便利店加盟陷阱遍地;最终很多人选择「零社交」的灵活就业,就像网友所说:「送外卖至少不用对着95后HR点头哈腰。」
支持「职场换血」的一派认为:「企业不是养老院,35岁还在一线敲代码本就是失败。」而反对者质问:「如果40岁就失去职场价值,拿什么支撑65岁退休前的25年?」
更尖锐的矛盾在于:当某经济学家建议「老年人主动退出就业市场为年轻人腾位置」时,40-50岁群体发现自己成了「两头不靠」的夹心层——既不被视作需要关爱的「银发族」,也享受不到针对青年的就业扶持。
或许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年人能不能工作,而是一个把「人」异化为「人力资源」的系统,正在用年龄作为最简单粗暴的筛选标签。当我们在直播间抢购「防脱洗发水」和「护肝片」时,是否也该思考:这个让中年人集体焦虑的系统,未来会不会吞噬每一个年轻人?
来源:收购万达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