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王宗岳、杨澄甫《太极拳论》 内逻辑讨论:基于太极共同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5 12:01 2

摘要:张三丰《太极拳论》最为精彩的是保留了具体的太极拳内练方法,因此,作为太极拳或者太极精气神乃至太极功夫,这些内涵是可以留给后人的共同财富,由于传承下来的古代智慧具有特殊的可以重复的逻辑体系,因此,在流传中往往会出现逻辑的断环。因此,我们发现了张三丰太极拳论与王宗

张三丰《太极拳论》最为精彩的是保留了具体的太极拳内练方法,因此,作为太极拳或者太极精气神乃至太极功夫,这些内涵是可以留给后人的共同财富,由于传承下来的古代智慧具有特殊的可以重复的逻辑体系,因此,在流传中往往会出现逻辑的断环。因此,我们发现了张三丰太极拳论与王宗岳太极拳论之间已经很难进行逻辑衔接,这是导致太极拳内炼的环节缺失,只留下了四两拨千斤的认知性提示:我们先把流传至今的全文录在下面:

1、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缺失了筋骨架子与内气功夫的逻辑关系)

2、气宜鼓荡,(这个气是筋与骨之间的整体架构的内气,还是骨架子本身的支撑身体的内气,还是身体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功能性作用的气)神(“神”与后面的“意”因该是一个概念,为什么出现“同义替代”)宜内敛,(气神轻灵贯串为什么会出现太极功夫的周身俱要的内劲,那么多层次的内气是如何贯串)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为什么没有内劲的逻辑铺垫就进入功夫表达)

3、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说明内气内劲内外相关,内劲都不清楚就出现了进退的突破是不符合逻辑的,中国表述逻辑是按照共同一体的多层次一体表述的。太极本身就是一个运行共同体。)

4、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进退是筋骨之间的相互纠缠产生的内劲一体化)

5、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太极拳不能停留在腰腿松沉的功夫

6、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这里才说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内劲包含筋骨、脏腑、运动方式三层)

7、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这里是整体内劲运用的特征,好比地震一样,整体颠覆对手

8、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这里是内气与内劲贯串后的太极功夫,说明白了太极拳是一种神力、合力、崩掀之力,是可以增长的力气)

以下技术部分比较完整,但是,技术的内劲表述严重缺失。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先天八卦)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我们为了说明张三丰太极拳论的传播中出现的逻辑缺失,我们首先把王宗岳的部分补充上来:

1、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缺失了筋骨架子与内气功夫的逻辑关系)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2、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宜鼓荡,(这个气是筋与骨之间的整体架构的内气,还是骨架子本身的支撑身体的内气,还是身体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功能性作用的气)神(“神”与后面的“意”因该是一个概念,为什么出现“同义替代”)宜内敛,(气神轻灵贯串为什么会出现太极功夫的周身俱要的内劲,那么多层次的内气是如何贯串)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为什么没有内劲的逻辑铺垫就进入功夫表达)

3、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说明内气内劲内外相关,内劲都不清楚就出现了进退的突破是不符合逻辑的,中国表述逻辑是按照共同一体的多层次一体表述的。太极本身就是一个运行共同体。)

4、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进退是筋骨之间的相互纠缠产生的内劲一体化)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所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5、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太极拳不能停留在腰腿松沉的功夫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6、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这里才说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内劲包含筋骨、脏腑、运动方式三层)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7、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这里是整体内劲运用的特征,好比地震一样,整体颠覆对手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8、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这里是内气与内劲贯串后的太极功夫,说明白了太极拳是一种神力、合力、崩掀之力,是可以增长的力气)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在1925年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中,杨澄甫先生口述了太极拳的十点要领,成为近代太极拳技术发展的重要规范。这些要领是:1.虚灵顶劲;2.涵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杨澄甫宗师详注,杨露禅打人故事最为生动:一切外在的功夫都在首先完成内气、内劲的耦合、运行、内在的千斤看不到,外在的四两也就读不懂。上下左右都在内部的中定——精气神的功夫才是核心,因此,王宗岳传下来的本来就是张三丰原来就有的,甚至,杨澄甫的注释才真正表达了太极共同体的道理,古今之学,通者乃明。

在杨澄甫大师的十要中再结合王、张体系,补充内功部分:

1.虚灵顶劲(先要胸椎提、大椎领、锁骨沉);2.涵胸拔背(夹脊撑、胸椎靠近大椎,腰背力气内收方才有形于手指的力气传递);3.松腰(松腰坐臀发于腿,主宰于腰,实在是形于手指力气的听劲、懂劲);4.分虚实(夹脊分两臂虚实为鼓荡之气,大椎分两臂虚实为俯仰之间的提领之劲,两臂分虚实进退有序,左重左虚,右重右杳);5.沉肩坠肘(乃是脊椎节节贯穿的形于手指的神明,雀不飞之理在此);6.用意不用力(内气内劲精气神从筋骨到系统之内逻辑);7.上下相随(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气呵成);8.内外相合(动静之间,毛、皮之间,收发自如,筋骨之合,舍己从人);9.相连不断,内气内劲与从人相互粘连;10.动中求静(一切归于内气内劲的提领,尾闾松而大椎松,玉枕提,百会虚)。

以下是杨澄甫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注”——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注:不动为无极,己动为太极。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注: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少有接触即知。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注:无论练拳对敌,无过不及。过,逾也。不及,未到也。过与不及皆失中心点,如敌来攻顺化为曲,曲者弯也。如敌攻未逞欲退,我随彼退时就伸,伸者出手发劲也。过有顶之弊,不及为丢,不能随曲为抗,不能就伸为之离。谨记丢顶抗离四字,如功能不即不离,方能随手凑巧。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注:比如两人对敌,人力刚直,我用柔软之手,搭于敌之刚直上,如皮鞭打物然,实实搭在他劲上,他想甩开甚难,感觉就是胶皮带缠住,能放能长。如他用大力,我随粘他手腕往后坐身,手同时不离往怀收,转半个圈为之走化也。向他左方伸手,使敌身侧不得力,我为顺,人为背,黏他不能走脱矣。昔有一轶事,有不法和尚善头者,与一人较,人知其用羊抵头之法无敌焉,甚惧。其人见和尚新剃头,忽想一法,去屋用湿毛巾一条仿焉。和尚施其法,此人用湿毛巾甩搭头上,往下一拉,和尚随倒,是即以柔克刚之理也。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注: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应之法,恐难与外功对敌。急,快也。缓,慢也。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皆明。如敌来甚速,柔化乌能取哉?则用太极截劲之法,不后不先之理以应敌。何为“截劲”?如行兵埋伏突出截击之。何为“不后不先”?如敌手已发未到之际,我手截入敌膊未直之时,一发即去,此为迎头痛击。动急由急应,此非真传不可。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注:与人对敌,如推手或散手,无论何着数,有大圈,有小圈,半个圈。阴阳之奥妙,步法之虚实,太极之阴阳鱼,不丢顶之理,循环不息,变化不同,太极之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注:着者,拳式也。今同志专悟懂劲,故不能发人。先学姿势正确,次要熟练,渐学懂劲。古人云:“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此句先求姿势后悟懂劲,不难而及神明。神明言拳精巧。豁然贯通,即领悟得拳奥妙,能气行如九曲珠,太极理通焉。非久练久熟,何能及此境耶?!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

注:顶者,头顶也,此处道家称为“泥丸宫”,素呼“天门”。顶劲非用力上顶,要空虚,要头容正直,精神上提,不可气贯于顶。练久眼目光明,无有头痛之病。丹田在脐下余,即小腹处,一身元气总聚此地位。行功如气海发源,环流四肢。气归丹田,身与气不偏倚。如偏倚,犹瓷瓶盛水,瓶歪倒则水流出矣。丹田偏倚,则气不能归聚矣。

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注:隐者,藏也。现者,露也。隐现之法,与人对敌,犹神明难测之妙。如敌来击至我身,我身收束为忽隐,使敌不能施其力;如敌往回抽时,我随跟进为忽现。敌不知我式高低上下,无法敌当我手。练太极如河中小船,人步临其上,必略偏忽隐,又裹步,必随起忽现,犹龙之变化,能升能降。降则隐而藏形,现能飞升太虚,与云吐露。此理言太极能高低隐现,即忽有忽无之说。重者,不动也,与人对敌,不动可乎?如用拳,必以身体活动,手脚灵捷,然后可以迎敌。敌如击我左方,我身略偏虚无可逞;击我右方,我右肩收缩,使其拳来无所着。我体灵活不可捉摸,即左重左虚,右重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弥长,退之则愈促,

注:仰为上,俯为下。敌欲高攻,吾即因而高之而不可及;敌欲押吾下,因而降使敌失其重心。与己说,仰之弥高眼上看,心想将敌人掷上房屋;俯之弥深,想将敌人打入地内。班侯先生有轶事,六月某日在村外场中(即北方收粮地方)乘凉,突来一人拱手曰:“访问班侯先生居处。”答:“吾即杨某也。”其人疾出大食中三指击之,班侯师见场有草房七尺高,招手说:“朋友,你上去罢。”将其掷上,又言:“请下罢,速回医治。”乡人问曰:“何能掷其上?”曰:“仰之弥高。”乡人不解其说。北方有洛万子从学焉,习数年,欲试其技。班侯师曰:“将你掷出元宝式样可乎?”万笑曰:“略试之。”较手如言,两手两脚朝天,右胯着下如元宝形,入地不能,将胯摔脱矣。医好,至今腿略颠跛。此人拳甚好,其人至今还在,常曰:“俯之弥深,利害极矣。”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注:练功久,感觉灵敏,稍有接触即知。犹如一羽之轻,我亦不驮,蝇虫之小,亦不能着落我身。即便着落,亦如落于琉璃瓶内,光滑不能立足,我以化力,将蝇虫分磋矣,如此可谓太极之功成矣。昔班侯先生有一轶事,六月行功时,常卧树荫下休息。或有风吹一叶落身上不能存留,随脱流而落地下。自常试己功,解襟仰卧榻上,捻金米(即小米)少许置于脐上,听呼一声,小米犹弹弓射弹一样,飞射瓦屋顶相接。班侯先生之功可为及矣,同志宜为之。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注:与人对敌,不出有一定架式,使敌无处入手。如诸葛用兵,或攻或守,敌莫能预测。谚云:“不知我葫芦卖的是什么药。”敌不知我练太极有审敌之法,如搭手素熟懂劲,我手有灵动知觉,敌手稍动我早知来意,随手凑巧以发即出。如离远用审敌法,以望即知其动作。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注:虽拳类繁多,各门姿式用法不同。总而言之,盖注重手快力大则一也。此种说法,人生就有,非学而得也。各拳著名人亦甚多,但未有太极之精微奥妙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注:圣人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学艺能无力打有力,手慢胜手快,以巧治敌,能使人实地心服,亦不愧学艺之苦心矣。练太极能引进落空,虽千斤力无所用矣。能灵活才有落空之妙,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妙得矣。昔有一轶事,京西有富翁庄宅如城,人称为“小府张宅”。其人爱武,家有镖师三十余人。性且好学,闻广平府杨禄禅名著,托友武禄青者往聘。及请至,张见其人瘦小,身未五尺,面目忠厚,身衣布衣,遂招待其礼不恭,宴亦不盛。

禄禅先师会意,遂自酌自饮不顾其他。张不悦曰:“常闻武哥谈先生盛名,不知太极能打人乎?”禄禅知谦不成,遂曰:“有三种人不可打。”张问:“何为三种?”答曰:“铜铸的,铁打的,木作的。此三种人不容易打。其外无论。”张曰:“敝舍卅余人,冠者刘教师,力能举五百斤。与戏可乎?”答曰:“无妨一试。”刘某来式猛如泰山,拳风飕声。临近,禄禅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拍之,其人跌出三丈外。张抚拳笑曰:“先生真神技矣。”遂使厨夫,从新换满汉盛宴,恭敬如师。刘力为牛,不巧安能敌手。由此知彼显非力盛,之能为功也。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注:七八十岁为耄耋,能御众人,指练拳言。不练拳,既年壮,敌一二人难矣。用功人自学拳日起,至老未脱功夫,日久筋骨内壮,气血充足,故七八十岁能敌众人。犹战定军山,老黄忠言:“人老马不老,马老刀不老。”其言甚壮。练太极拳人老精神不老,能敌多人,概此意也。昔建侯太师遗事,有日天雨初晴,院泥水中一小路,可容一人行,门生赵某立其间观天,不知老先生自屋出,行赵后焉,欲为戏,伸右膊轻轻押赵右肩上,赵某觉似大梁押肩,身弯曲侧坐,移出路。老先生笑而不言,行出。又一日,足立院中,言与众捕为戏。有门生八九人齐拥上来,见老先生几个转身,众人齐跌出,有丈余的,有八九尺远的。老先生年近八十,耄耋御众,非妄言也,快何能为?此快字言无着数之快,无着数之快谓之忙乱,忙乱之快无所用矣。非快不好,快而有法然后可用矣。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注:立如平准,即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撑八面,即乾坤坎离巽震兑艮,即四正四斜方向也。活似车轮,言气循环不息。古人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做车轴,四肢不能动转,自己想使车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同志细细体会,自得之,勿须教也。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注:前说有车轮之比,犹如用一脚蹬轮偏,自然随之而下。何为“双重”?犹如右脚蹬上右方,左脚蹬上左方,两力平均自滞而不转动。此理甚明,勿须细说。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注:最浅解说,同志得许多宜处。譬如有几人练太极,日日用功五六年,与人较,反被敌制。同志问曰:“你用功五六年,可为纯功矣。何其不胜?请表演十三式观之。”见其练法,骑马坐裆握拳,怒目咬牙,力大如牛,气也未敢出,此为双重练法。同志笑曰:“尊驾未悟双重之病耳!”又一人曰:“我不用力练五六年,为何连十岁顽童也打不倒?”同志请演十三式,见其练法毫不着力,浮如鹅毛,手足未敢伸,眼亦未敢开大。同志笑曰:“尊驾为双浮误矣。双重为病,双浮亦为病。”众笑曰:“却实练法,何能得之?”

欲避此病,

注:双重双浮之病。欲避此病,现今易耳。有此拳书容易知之。此书阅法,先阅一遍,拳理甚多,不能一阅就全懂。日后,可练十日拳,阅一日书,慢慢此书功效大著矣。如有一节悟明较难,问高明老师可也。

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注:阴阳即虚实,总而言之,粘连走化,懂敌之来劲。前解甚多不必多叙。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注:能懂敌之来劲,加以日日习练,即久练久熟之意。揣摩就是悟想老师教的使用法,极熟,出手心想即至,从心所欲得之矣。

本是舍己从人,

注:与敌对手,知要随人所动,不要自动。吾师澄甫先生常言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便得落空之妙。由己不能由己,能从人就能由己。此理极确实,极奥妙。同志功夫练不到此地位,恐不易知耳。此说极明显,佛经云:“我说牛头有角,”即明显之意也。

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厘毫,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注:与敌对手,多是不用近,而用远。静以待动,机到即发为近;出手慌忙,上下寻处击敌为远。太极之巧,分寸之大,厘毫之小,所以不可差也。如差厘毫,如千里之远。练拳对手同志不可不注意焉。

来源:太极无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