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疆第2富豪,身价285亿坚持企业不上市,65岁却有503个孩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8 20:19 2

摘要:说起来,富豪的故事咱都爱听。可你信不信?在新疆,那个远离江南水乡又不是北京上海的地方,有个男人,硬是“领养”了一大屋子孩子,不炒股、不上市、不搞那些花花肠子——纯靠一套土得掉渣的生意经,愣是干出了二百多亿身家。这人不是孙广信,而是米恩华。今儿咱就唠唠他,保证你

米恩华:500个孩子的新疆硬汉

说起来,富豪的故事咱都爱听。可你信不信?在新疆,那个远离江南水乡又不是北京上海的地方,有个男人,硬是“领养”了一大屋子孩子,不炒股、不上市、不搞那些花花肠子——纯靠一套土得掉渣的生意经,愣是干出了二百多亿身家。这人不是孙广信,而是米恩华。今儿咱就唠唠他,保证你没听过。

故事要从2023年说起。那年二月底,新疆广汇男篮竟然退赛了。关心CBA的多少都见过这新闻。篮球队没了,新疆人坐不住:“总得有家字号再撑起来吧?”这么一嚷嚷,把许多人目光引到了米恩华和他的“华凌集团”身上。你看,事儿就是这么巧。新疆地界儿一说有钱,谁都琢磨孙广信,可米恩华,居然悄悄地一直稳坐第二把交椅,活脱脱是个江湖豪杰的味。

但其实,谁家的好生活也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米恩华更不是。得说回1960年代,新疆乌鲁木齐还叫“三线城市”,囊中羞涩。米恩华那一年还不叫“富豪”,叫“山东来的外来娃”。四岁时跟着父母从泰安搬到了新疆,家里没啥背景,爹妈都是普通工薪族。说白了,米恩华从小就是靠自己在沙土里蹦跶大的,没当过什么“别人家的孩子”。

读书这事儿,他不感冒。初中没混完,就直接“社会课堂”毕业。你说他不争气吧,打工却是啥都来:建筑工地上掂过砖头,餐厅里端过盘子。连采石场那种苦活,也没嫌弃过。一天到晚灰头土脸地折腾,换来的不过是勉强糊口。你说艰辛,他是捱过的。

人穷志短,有时候真不是懒。父母实在于心不忍,最后还是托了人,在乌鲁木齐城管办给他弄了个市场检查员的差事。那年头,这属于混口铁饭碗的活,带个红袖箍,天天跟小贩们打交道。不过嘛,稳定归稳定,钱包始终鼓不起来。等他结了婚,家里开销一大,顿时觉得靠死工资是条死路。说白了:不变个法儿,真活不起。

1988年,机会来了。乌鲁木齐有家红山露天电影院废弃了,要挂牌出手。米恩华脑瓜子灵光,立刻想到:这地方人来人往的,开发成集贸市场,岂不是大有可为?他混城管办这么多年,看遍了摊贩门道,心里有底。关键是,那会儿全国各地的农贸市场已经成气候,乌鲁木齐却还没坐地的集贸市。想得多,干得快,他咬咬牙,跟家里借了3万块,辞了铁饭碗,一头扎进了“下海”大军。

城管干过,办事门路多少懂些。他快刀斩乱麻,手续批文黑白两道都走顺溜了,乌市第一个私人集贸市场就这么冒头了。第一批摊位刚一开放,早就饿红了眼的摊贩们一哄而上。200来个位子,眨眼全满。人流钱流,米恩华一下子小发了一笔,第一年就进账8万块,活涮涮的“万元户”。

但这人身上是有点轴劲的。钱没往自己肚里瓢,反倒是投进了二次扩建。没几天,市场地盘越摊越大,名气也跟着水涨船高。正当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砸进现成房子迎了个“晴天霹雳”:1994年,城市改造一纸令下来,市场所在的地盘,要整体搬迁。

说白了,这绝不是啥小事。昨天还热火朝天,转眼就要另起炉灶。许多人到这步就算了,可米恩华愣是咬着牙,不认命。他找了新地儿,重新又搭了摊,把所有老摊贩喊起来,一句“免租8个月、三年不涨价”,愣是把队伍拉得铁板一块。有人不信他会守信,结果他说到做到——这一把,口碑彻底坐实。

说到这,其实九十年代初的市场,哪有多少规矩可言,坑蒙拐骗叫家常便饭。管理方多半也睁只眼闭只眼,按时收钱就行。但米恩华小子偏对“假货、短斤少两”这些不惯着——他挂出牌子,“违规直接撵出去”,一时弄得同行都笑他多管闲事。可多年以后回头看,就是这“不将就”,给市场立了根儿。

其实他当年说不出啥市场战略,更多靠的是点滴体验和对底层人的信任感。他熟悉摊主的心思,也吃过被人坑的亏,骨子里不愿被“老大”割韭菜。到1998年,华凌市场已经扩到四十万平,成了新疆头一号交易场,南来北往的生意人都认这块地皮,甚至外地领导都要专门来看。

生意大了,胆子也大。市场风生水起,他还不满足,琢磨怎么“翻篇”。那时候全国地产、市场、进出口都风头正劲,米恩华也接连上新摊点,搞陶瓷,做汽配,连物流都涉足。2004年,当胡润榜把他推到全国第39名,新疆第二富的名号也就坐实了。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可这人偏不爱风头——和不少“发了财就上天”的老板比,他更多点“心有余悸”的谦卑。

其实他在生意场上能走得这么久,门道只有一个:不贪,不赌,不玩花样儿。他认定一个理儿:“有多少粮办多大的年”。外头流行上市集资,米恩华偏偏不上市,也没事不贷款。钱有多就下几手棋,赚钱再慢,也得稳着来。时代好,别贪;行情糟,也别赶着冒进。就这样,房地产的神话灼了他没着火,互联网的大浪打来,他也不慌不忙地看热闹。

如果说做生意也有“德行”,米恩华多少有点“老实人有傻福”的意思。招商引资时,如果觉得有更合适的人,就把机会让出去,不争强;内部早有“铁律”:不要争大,不垄断,不把员工榨干。

不过你说传奇,也还不到点上。真正让人服气的,还得是他那500多个“孩子”。这事儿外头知道的不多,咱唠清楚点。2001年,新疆搞对口帮扶,米恩华的华凌集团和和田于田县结了对子。原本就想捐点钱盖个希望小学,但他一到那疙瘩瞧见孩子们怯生生的神情,心就软了下来。也许那一刻,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边疆讨生活的日子。于是,直接把孩子们带到乌市安顿,吃住教养一起管起来。

他没儿女情长地摆谱,就像老父亲一样,给孩子们安排学业、出路,有的成绩好去考试上学,不行的就教手艺。愿意留在华凌干的,一个不打发。别说,连他夫人都撂下集团总账房,成天跟这些孩子打转,照料吃喝起居。若说成果,倒不见咋张扬,十几年下来,孩子们一个个安生立命,日子全有着落。多少钱投进去?没人细算,大约早超过五千万,但米恩华自己一声不吭——直到有些被评上了慈善人物,外头人才惊叹他手里有“505个娃”。

别看如今六十好几,米恩华还是老脾气。办公桌就在员工边上,伙食简单,穿着也不招眼。人家说他不像企业家,他笑笑,反问一句:“图个啥?”

你说他传奇,其实没犯啥天大难题,也没“教科书式”的发家秘诀,就是一股不服软、以诚待人的老路子。如今,一带一路的号角吹过新疆,米恩华的市场和产业又成了西北明珠。可回头看,他心里最得意的,或许不是账上的几十亿财产,而是那一屋子被他当闺女、儿子养大的“孩子”。

一个人能活成这样,算是没白来一遭吧?世道几年一变,英雄好像老了,但楼下市场烟火气还在,米恩华还在那儿——没离开过。你要问“传奇”是啥?也许就像他说的:赚一口饭,养乱世娃,剩下的交给命运去安排。

来源:泳池里畅快遨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