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输注可能改善老年人生理衰退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16:21 1

摘要:《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发起,我国老年医学专家中从事延缓衰老药物干预研究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完成,代表了目前国内权威医疗人士对抗衰老策略的一致看法。

2024年2月,首部《延缓衰老药物干预研究中国老年医学临床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表。

《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发起,我国老年医学专家中从事延缓衰老药物干预研究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完成,代表了目前国内权威医疗人士对抗衰老策略的一致看法。

其中明确了衰老的12个特征:基因组稳定性丧失、端粒损耗、表观遗传改变、蛋白稳态丧失、巨自噬障碍、营养感应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干细胞耗竭、细胞间通信改变、慢性炎症和生态失调。

显然,衰老特征密集出现了细胞层面的一系列老化现象。这提示我们,延缓衰老的策略,很可能就隐藏在清除凋亡衰老细胞、维持细胞群活力的背后。

值得注意的是,《共识》特别设置了关于干细胞治疗的一个章节(以下摘引原文)

干细胞是体内可以自我更新复制,也可以分化产生其他终末分化细胞(功能细胞如神经细胞、胰岛细胞、肝细胞、肌肉细胞等)的一类未分化(胚胎干细胞)或分化状态较低(成体干细胞)的原始细胞。正常状态下,干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但在机体损伤或衰老等条件刺激下,干细胞被损伤因子激活,分化产生功能细胞,以替换损伤或衰老的细胞,进而使机体组织器官的再生和衰老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研究显示,成体组织干细胞的功能性储备随增龄而减少,削弱组织器官的再生潜能。

也就是说,干细胞治疗被研究人员公认是补充再生细胞的有效方法。通过干细胞注射,可以观察到人体内炎症标志物水平下降;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则有助于恢复老年衰弱患者的步行距离、认知状态和身体功能。此外,包括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AstroStem等一系列干细胞衍生药剂正逐步获批投入商业化使用。

实际上,细胞衰老(cellular senescence)是细胞经过有限次数分裂,渐渐失去分裂能力,直至形成不可逆的细胞周期阻滞。关于细胞层面抗衰的策略,目前的手段包括Senolytics(衰老细胞清除)、SASP表型抑制(调节衰老细胞应激反应信号级联反应,抑制炎性因子分泌等)、干细胞/外泌体的额外补充等。其中,干细胞以其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尤其受到研究人员的瞩目。

在干细胞家族的诸多成员内,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脂肪来源干细胞(ASCs)因其易于获取、低免疫原性而率先被投入医美领域的研究中。常规手段是将脂肪、骨髓和真皮组织采集的干细胞经过体外培养扩增后回输患者本人。干细胞不仅带来了广泛的技术革新和材料升级,更扩展了透明质酸填充剂、胶原刺激剂和一系列细胞级抗衰产品的迭代发展。

此外,研究人员针对MSCs延缓衰老的动物实验,也已经获得令人满意的数据。

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团队针对SIRT6基因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对犬的抗衰老作用进行研究,认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6)可通过维持线粒体稳态、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提高MSCs的抗衰能力。而经过细胞静脉移植后的小鼠模型则产生了空间记忆能力显著提高、脏器指数和形态改善、血液抗氧化应急能力提高、衰老/炎症相关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的现象。这一动物实验间接性证实了干细胞在生物体抗衰治疗的积极效果。

随着近年来干细胞进入大众视野中心,成为当前抗衰圈的顶流,研究者开始更多将干细胞治疗/技术引入抗衰研究中。与传统的外敷保养或口服药物迥异,干细胞治疗通常为注射式移植,且一次注射长期有效,因而颇受公众青睐。由干细胞技术迭代升级驱动的抗衰革命,正在改变人类对衰老的认知。

参考文献

[1]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g4ODE3NA==&mid=2247574418&idx=1&sn=709579677d88e65722d02317de9354a4&chksm=9eb6821f7da23068fe9715b88e210f289b4a2cc02a9e160fe6781cff22ecfc559d8405026eb4&scene=27

[2]王波涛,王超,张晓冬. 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及其与病原菌感染风险关系 [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25, 20 (08): 976-981+975. DOI:10.13350/j.cjpb.250802.

[3]王金涛,党育平,曹开元,等. 人源胚胎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药物诱导的生长期脱毛模型小鼠研究 [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5, 18 (03): 161-167+189.

[4]韩东瑶,李巴仑,韩苗,等. SIRT6基因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对犬的抗衰老作用 [J]. 生物工程学报, 2025, 41 (07): 2719-2734. DOI:10.13345/j.cjb.250042.

[5]廖勇,赵良森,杨蓉娅. 新技术与新材料医美应用的研究进展 [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5, 18 (01): 36-43.

来源:干细胞精研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