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退休大爷感染艾滋病,医生找寻原因,妻子痛哭:后悔没早劝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09:55 3

摘要:66岁,一个本该跳广场舞、带孙子、喝茶下棋的年纪,却因为艾滋病,住进了感染科病房。不是因为输血,不是因为吸毒,医生问了半天,才从他吞吞吐吐的回答里,拼出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真相。他的老伴听完崩溃大哭,一句“早知道就劝住他”,成了她反复念叨的悔恨。

66岁,一个本该跳广场舞、带孙子、喝茶下棋的年纪,却因为艾滋病,住进了感染科病房。不是因为输血,不是因为吸毒,医生问了半天,才从他吞吞吐吐的回答里,拼出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真相。他的老伴听完崩溃大哭,一句“早知道就劝住他”,成了她反复念叨的悔恨。

一个退休大爷,怎么会感染艾滋病毒?他到底做了什么?老年人染病,是谁的责任?是他自己“放飞自我”,还是我们长期忽视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健康教育?是不是一提“艾滋病”,大家脑子里就自动跳过了“老年人”这三个字?

这不是个例。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年的通报,60岁以上感染者比例逐年上升,在部分地区,老年人甚至已经成为新增病例中的“主力军”。但这事儿,大家不说,媒体不报,家人不问,仿佛只要闭上眼,它就不存在。

但它真实存在,甚至越来越近。

我见过太多类似的病例——不是年轻人“乱来”,而是一些退休老人,在孤独、压抑甚至误解中,走上了高风险的路。性知识的缺失防护意识的薄弱社交途径的单一,让他们成了新一代“隐形高危人群”。

那个66岁的老先生,是因为一次“按摩”感染上的。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嫖不赌,只是退休后身体不舒服,听人介绍说有一家“理疗按摩”效果不错,去了几次,后来就“熟”了。

他说,那女的比他小三十岁,嘴甜手巧,还叫他“叔”。他不好意思讲细节,但那种“服务”,我们懂。

他说开始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人家不嫌他老,陪他说话,摸他两下,心里就暖。

但他不知道,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尤其是和高风险人群之间,是最容易传播艾滋病的途径之一。更不知道,老年人身体黏膜变薄、免疫力减弱,反而更容易被病毒“钻空子”。

他不是“活该”,他是被忽视的那一类人。我们总以为上了年纪的人就“没那方面事儿”了,可他们有欲望、有孤独、有压抑,比年轻人更需要认同与陪伴。只是他们不敢说,甚至不知道怎么说。

他们中的很多人,连艾滋病是怎么传播的都说不清楚。有人以为传染是靠“空气”,有人以为是“年轻人才得”,有人甚至以为,只要不碰血就没事。

而现实是,截至目前,性传播依然是中国艾滋病的最主要传播途径,占比超过95%。其中,异性传播的比例逐年上升,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占了绝大多数。

这背后不是放纵,是信息差和认知盲区

他们不知道哪里可以查、也不敢查;不懂什么叫安全套,更不知道去哪儿买;更不会去做艾滋病检测,因为“丢人”。他们信“偏方”、信“保健品”,信“按摩理疗”,唯独不信科学。

我曾问一个60多岁的患者,你为什么不戴套?他说:“我都这把年纪了,难不成还怕生娃?”

我差点没忍住翻白眼。安全套不是避孕工具,是防病工具。但你不说,他就不知道;你不教,他就不学。

还有人听信“熟人推荐”,去参加所谓的“老年人养生会所”,结果进的是传销窝点,顺带还“感染”了性病。信息真空+情感空虚+健康盲区,成了老年人感染艾滋的“三重陷阱”。

而他们的家人呢?嫌他们啰嗦,觉得他们“过了那个年纪”,从不和父母谈,更不敢谈“防”。

有的甚至觉得,老年人谈性是“不要脸”、“不正经”。这种观念污名化,让很多老人即使发现身体不对劲,也不敢说出口。等到确诊,往往已经到了免疫系统被严重攻击的阶段。

更悲哀的是,很多老年感染者,确诊后第一反应不是治病,而是怕丢脸。怕家人知道、怕子女嫌弃、怕邻居议论,宁可隐瞒、拖延,甚至放弃治疗。

那个大爷确诊时,妻子整个人都傻了,她说:“我是真没想到,他还有‘那方面事’。”她没哭病情,哭的是“怎么会变成这样”。她说,她不是不能理解,但他为什么不早点说。

那一刻,我真觉得,这不是一个人的病,是一整个家庭的失语

我们不能再沉默了。健康教育不是给年轻人看的“青春小册子”,更应该是面向全龄的常识普及。性健康从不分年龄段,艾滋病也从不挑人。

如果你家里有老人,别羞于谈性。告诉他们艾滋病是怎么传播的,教他们怎么防护,鼓励他们去做检测。疾病的可怕,不在于传播有多快,而在于我们对它有多无知

如果你自己已过中年,不用觉得“老了就没事”。这个阶段更应该重视身体变化、情感需求和外部诱惑。知情权、选择权、健康权,不因年龄而消失

还有一点必须说——艾滋病不是绝症。现在的治疗手段,可以让感染者像正常人一样活到老,关键是——要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

但前提是,得有人敢面对、敢说出来、敢行动。

不是所有66岁都要“撞枪口”,但如果我们还像现在这样回避、嘲讽、忽视,那下一个感染者,不一定是别人,也可能是你身边的亲人。

别再用“年纪大了”当借口,也别只在“出事”后才痛哭流涕。健康的生活,不是靠回避风险,而是靠认知风险、管理风险、尊重风险

我们不能再假装老年人没有性,更不能假装他们不会出事。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句“你都这岁数了还想什么”,而是一句“你要注意安全,身体才是自己的”。

别让“我以为他不会”成为你最后的遗憾。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评论,让更多人看见、听见、明白。健康无关年纪,科普不能只停在青春期。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中国艾滋病疫情报告》.2024年.

2. 李兰娟等.《中国老年人艾滋病感染现状与防控策略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5):521-526.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草本健康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