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的生存困局 古代皇帝为何默许“卖儿卖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10:06 2

摘要: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皇帝是天下秩序的维护者,理应禁止一切违背人伦的行为。可翻开史书,却能看到令人意外的记载:有些朝代的皇帝,非但没有严令禁止“卖儿卖女”,反而在特定时期出台过看似“鼓励”的政策。这并非皇帝昏庸无道,而是古代社会在生存绝境下,一种无奈到近乎残酷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皇帝是天下秩序的维护者,理应禁止一切违背人伦的行为。可翻开史书,却能看到令人意外的记载:有些朝代的皇帝,非但没有严令禁止“卖儿卖女”,反而在特定时期出台过看似“鼓励”的政策。这并非皇帝昏庸无道,而是古代社会在生存绝境下,一种无奈到近乎残酷的妥协。

北宋庆历年间,黄河流域接连爆发水灾,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当时的开封府外,随处可见抱着孩子的灾民,他们衣衫褴褛,眼神空洞地守在路边,面前摆着一张写着“贱卖亲子”的草纸。按照宋朝律法,人口买卖本应受限,可宋仁宗得知灾情后,却下了一道特殊诏令:允许灾民“自愿鬻子”,且官府会登记买卖双方信息,避免孩子被拐卖至偏远之地。这道诏令传开时,不少官员上书反对,认为有损礼教,但宋仁宗却在奏折上批复:“与其让亲子饿死,不如留其性命。”

类似的场景,在明朝万历年间也曾出现。当时陕西、山西遭遇大旱,颗粒无收,灾民为了换一口粮食,不得不将孩子卖给富户。万历皇帝虽未直接下旨允许,但却下令地方官府“勿强禁”,还让户部拨出部分粮食,要求买主必须“以粮换子”,不得空手强夺。

这些看似“纵容”的政策背后,藏着古代社会难以破解的困境: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一旦遭遇天灾人祸,朝廷的赈灾粮往往杯水车薪,百姓要么看着孩子饿死,要么通过“买卖”让孩子进入能吃饱饭的家庭。对皇帝而言,禁止买卖或许能维护表面的伦理,却会导致更多孩童夭折,两害相权取其轻,便有了这种看似荒唐的选择。

不过,这种“默许”并非毫无限制。唐朝法律规定,“卖子者需经父母双方同意,且不得卖与非良民之家”;元朝更是明确,“买子之家需上报官府,若日后虐待孩子,需退还并受罚”。这些规定虽无法彻底杜绝人口买卖,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惨剧的发生,也体现出朝廷在“维护伦理”与“保障生存”之间的艰难平衡。

回望这些历史,我们很难简单地用荒唐、残酷来概括。那些看似“鼓励卖儿卖女”的政策,但其实是无奈之举。朝廷能做的只是用制度的方式,为那些即将饿死的孩子,保留一线活下去的可能。这让我们看到所谓的“盛世”背后,也曾藏着多少普通人难以言说的苦难。

来源:侃历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