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能让人琢磨不透的,其实不是那些大人物的风光,反倒是他们身边的小人物。你说,一个经常和毛主席舍命吵架、还敢批评首长的炊事员,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咱平时想起来,觉得首长身边的人肯定都老实谦卑,但这个李开文,偏偏就跟别人不一样。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毛主席有时候发起脾
真正能让人琢磨不透的,其实不是那些大人物的风光,反倒是他们身边的小人物。你说,一个经常和毛主席舍命吵架、还敢批评首长的炊事员,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咱平时想起来,觉得首长身边的人肯定都老实谦卑,但这个李开文,偏偏就跟别人不一样。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毛主席有时候发起脾气,能被一个做饭的劝下来,这事你咋看都像戏台子上唱的,可它偏就真发生过。
事情得从那个解放战争正打得火热的时候说起。有天晚上,毛主席和任弼时为个作战路线争得面红耳赤,外头的风都快吹进窑洞里头了,屋里气氛跟压抑锅里炖着的肉一样闷。谁也不敢上去劝,别说是个警卫员,哪个不是用脚尖走路的小心着?这时候,偏偏来了个炊事员,大喇喇推门进去,笑嘻嘻地劝毛主席“别发脾气”。你说这胆,得多大。
这个李开文,搁现在看,他就跟村口卖菜的老头差不多,瘦得有点单薄,一米六的身子,走哪也不起眼。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个其貌不扬的老乡亲,早年便跟革命死磕上了。出生在金寨,大别山里头穷苦得叮当响。说起来也巧,红军过金寨那年,他正是四个孩子的爹了,家里快揭不开锅。也许冥冥中有缘分,他看着红军队伍背着枪过村,心里那个劲头就上来了。谁不盼点新日子?没过几天,对家里招呼一声就撸起袖子跟着队伍走了,转眼成了个“革命人”。
说实话,李开文说起自己为啥参军,从不绕弯子。穷怕了呗,想给穷人讨条活路。他个头不高,可那份能吃苦的劲儿,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火线救护伤员是强项,他背着担架奔波在炮火里头,别人怕死,他认死理。可子弹不长眼,一次战斗差点把他永远留在山沟沟里。炮弹落在肩头,一阵冲击把他掀翻老远。命是捡回来了,耳朵却落下了毛病——听力再没回过神。
也正因为这样,部队觉得他上不了前线,干脆把他调去做饭。看着光鲜,其实也苦。长征那会儿,他背着大锅跟着队伍翻山越岭。六七十斤的炊具,冰天雪地的,还不是硬生生扛下来了?每次讲起那段路,李开文总爱抖落细节——哪次山上险,哪口锅底掉进泥里。红军到了陕北,他是跟着熬出来的。
1936年冬天,延安窑洞里头彻夜亮着油灯。周恩来要给毛主席找些贴心、肯干的老人,李开文,就被点了名头。做过担架队,跟了多年队伍,谁都说他厚道。他的老上级还把他一通夸,陈云让他“过堂”,看各方面都靠谱,就让他做毛主席的小灶班长,主管伙食。这一掌勺儿,就是小半辈子。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是,李开文这人,没什么花哨的念头,一上任就盯住了“花销”。他爱算账,发现饭桌上人员多,真按伙食花销算,首长们只占了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底下人凑饭,一锅端。巧了,他把大家叫过来说:“兄弟们,该回自己班里吃就回去,别都挤着中央的小灶,这点钱也得用匀点。”你看,老班长说话没人不服气。等伙食支出降下来了,反倒剩些钱,李开文赶紧给首长们加道菜,饭桌子跟着丰盛起来。
有时候后勤管账的还着急呢,说这都快超支了,李开文乐呵呵地说:“省下来的钱还能多置办点,不信你掰着指头算。”大伙儿都明白,他不在乎自己吃得啥,心思装着大家。
这些年,我常想,革命年代的人和现在人习惯不一样。李开文这份干劲,在毛主席身上也一样。工作起来不要命,饭能不吃,书能不睡,最长的时候八天八夜写材料不下笔。李开文看在眼里,心里难受。要给首长加餐补身体,他还去跟苏联医生讨教,最后发现“肥肉顶饿,能补脑”。于是眼珠一转,四处捯饬肥肉,终于做出一盘“毛氏红烧肉”。毛主席爱这口菜,据说每次看见那碟肥肉都要咂摸咂摸嘴。
李开文这人直性子,跟谁也能开腔,哪怕对象是毛泽东。胡宗南大兵压境、延安态势紧张时,毛主席和任弼时真吵了。任弼时火了,毛主席也急了——两个人大声叫板,那场面,门外站了一圈人,个个心里打鼓,谁都不敢往前凑。这会儿偏偏李开文自己推门进去,神情自如,活像回自家厨房。他看两位领导背靠背气喘,手一叉腰就道:“哪有吵架解决问题的,大家冷静点。”话不多,偏偏硬生生让两位大人物低了头。毛主席表面上没话,其实心里明白,老班长是真关心。
讲真,李开文不只在饭桌上下功夫。转战陕北时,胡宗南部队逼进来,部队风雨里奔波,吃饭都成了问题。主席本人有不少天饿肚子,李开文一琢磨,之前在窑洞藏过几块腊肉。明知道延安被占了,回去取肉危险,可他心头撑着一口气,和俩小战士趁夜里摸回去,把腊肉成功“偷”回来。饭桌上主席一见多出来的肉,先是皱眉怪他们不听指挥,看到李开文哭,竟也没多说一句。你说说,“规矩”归规矩,可日子还得有人操心。
其实老班长还有个身份,这也是外头人常想不到的。炊事班和警卫员合成个党小组,李开文其实是这个小组的“班长”。毛主席每次搞党员生活,都得轮到他来“过组织生活”。主席自个开玩笑:“老班长是我的顶头上司。”李开文就笑,啥顶头下头的,我不过是个老乡亲罢了。但心里一桩事,始终是替主席想得多。
最让我感慨的是后来李开文想回家。那会儿新中国快成立,他一听自己快二十年没见亲人了。心里一横,跟毛主席请辞。主席劝他:“你年岁也大了,回去过后我们照看不到你。”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把老李说得红了眼圈。可他还是咬着牙执意要走。
周恩来也舍不得他走,还想给他安排个待遇好点的活。天津糖厂缺厂长,想让他去掌掌舵。老李一听,这么大场面一千多人,他早就急了:“不行不行,比团长还吓人!我就想回老家混口饭。”连糖厂里的糖都比不上家乡水甜,倔就一个字。
最后,他回到安徽金寨,组织本想让他当副县长,还硬生生被他推了。他说自己不过是个老农民,哪来那么大本事。揽着粮食站小站长的活,他倒乐在其中。老李有股认真的劲——粮仓地板让老鼠打洞,他就抄起工具钻下去修补。哪怕是点小事,也当回事去做。后来他被推举成全国劳动模范,还进北京参加大会。毛主席一见他,紧紧握着手:“我们的老班长回来了。”还请他留饭,又让他亲自掌勺。
结束时毛主席送了他一双皮鞋,李开文却没舍得穿。乡下泥路多,他说这皮鞋是毛主席的心意,也是他一生的纪念。
老班长的习惯几十年没变,喝盐开水,刷牙用粗盐,晚上泡脚,全是部队里带下来的。活到九十八岁,脾气还是当年那股倔,政策给他的优待他都推了。他说:“我做过主席身边的事,更应该做给别人看。”
这一生,李开文没啥显赫的头衔,没什么大富大贵。可他和毛主席之间,那点子温情、兄弟情、伙计情,却是怎样都抹不掉的。你说,所谓伟大人物,身边要有几个心里头装着他们的小人物,他们才能更像个人。李开文或许一辈子都没想过自己能留下啥故事,可回头一看,这些故事,才最让人觉得,历史原来也有烟火气,有温度。
你说,这世上到底是什么让一个老农民走进了历史里?是因为他会做红烧肉,还是他有那股子不怕权威的直性子?我想,谁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