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红糖是我们纯手工制作的,原产地就是黄荆村……”在庆符镇黄荆村,常能看到王学梅对着镜头直播推介家乡农产品的身影。这位深耕农文旅领域的“新农人”,曾在四川大学选修建筑学专业,有3年计算机教学、5年国企设计经历。王学梅的履历足够亮眼,可她却选择离开城市,回到家
在高县庆符镇,“80后”新农人王学梅,跨越行业边界,带着对家乡的热忱扎根乡土,以新方式激活乡土资源,为乡村焕新注入生动力量。
跨界归乡:以城市经验激活乡土资源
“这个红糖是我们纯手工制作的,原产地就是黄荆村……”在庆符镇黄荆村,常能看到王学梅对着镜头直播推介家乡农产品的身影。这位深耕农文旅领域的“新农人”,曾在四川大学选修建筑学专业,有3年计算机教学、5年国企设计经历。王学梅的履历足够亮眼,可她却选择离开城市,回到家乡投身农文旅事业。
“高县的山水养育了我,我总想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做点实事。”这份对故土的牵挂,让王学梅毅然放弃城市的发展机遇,回到家乡投身农文旅事业。而她在城市打拼中沉淀的系统思维与数字技术经验,成为返乡创业的“硬核”底气。
2025年初,她与黄荆村村集体携手创办了春风·溪语农场,并定下清晰目标:“办农场核心就三件事——让土地有效益,让农民有技能,让农产卖得更远。”
电商破局:农文旅融合拓宽增收路径
春风·溪语农场步入正轨后,王学梅很快发现新问题:乡亲们种的玉米、红薯品质优良,却常因销路不畅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传统的种植模式很难让乡亲们持续增收,现在网络非常发达,我们完全可以依靠电商,打破这个僵局。”她当即决定从电商入手,为农产品打开新销路。
今年5月,王学梅牵头开办农民电商培训班,邀请专业老师,教乡亲们拍短视频、开直播。如今,黄荆村已有20多位农户变身“农民主播”,有人单场直播就能卖出几十斤农产品。“以前怕菜烂地里,现在反而愁种得不够卖!”村民王明强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增收喜悦。
“其实我们的模式很简单,就是扎扎实实践行‘三产融合’:农业打底子、电商拓路子、文旅搭台子。”王学梅介绍,农场以村里老人的种植经验为依托,保障玉米、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靠短视频、直播打响“黄荆村”品牌,让农产走进宜宾千家万户,还销往成都、重庆;同时盘活村里闲置院坝改造成农耕体验点,吸引城里人来体验插秧、采茶。
今年6月,两场农耕体验活动迎来了200多位城里游客,大家在田间摘玉米、做手工、制玉米粑粑,临走时还将农产品悉数购走。参与这些活动的农户月均增收近3000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的笑容愈发灿烂。
扎根乡土:靠实干创新结出更多硕果
在推动农场发展的同时,王学梅还依托上海欢思数字科技集团资源,牵头在宜宾市成立欢思景腾(宜宾)商业管理公司。如今,该公司已实现属地化运营,让发展成果真正扎根乡土。“我们培养的主播是土生土长的宜宾人,孵化的品牌都带着‘高县造’‘宜宾产’的印记,而我们产生的每一分税收都留在了宜宾本地。”王学梅介绍,从人才培育到产业发展,再到地方财政贡献,一个扎根乡土的良性循环正在逐步形成。
谈及未来,王学梅的眼中充满期待,她心里装着三个“小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把‘农民主播’队伍建得更强。下半年我们计划培训500名本土主播,孵化100名新农人,打造一支多元化直播人才矩阵。”同时,她还计划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小车间,将鲜玉米制成真空包装的玉米粑,给茶叶赋予独特故事包装成伴手礼,推动农产品从“论斤卖”升级为“按份销”,实现产品增值与品牌溢价的双重突破。
“第二个目标是让‘四季农耕’串起全域旅游,春天办采茶活动、夏天办玉米狂欢活动、秋天做丰收集市、冬天办腊味年货活动,让游客在每个季节都有好去处。”目前,王学梅正联合伙伴筹划“茶桑高县”文化秀,将高县茶史、桑蚕故事融入农耕体验,让黄荆村成为高县农文旅融合的有力支点。
“第三个目标,也是我最想发力的就是等‘种植+电商+文旅’模式在高县稳定后,向全市推广。”王学梅说,“我们在翠屏区的果园、南溪区的菜园、江安的竹产业都可借助这一模式持续发展。”
从国企设计师到编程教育者,再到如今的“新农人”,王学梅每一次跨界都充满挑战,却也都交出了亮眼的答卷。如今,这位“新农人”正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乡村振兴的期盼,在黄荆村的土地上不断探索,用实践证明着“新农人”的力量。
来源:同心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