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8日清晨,临沂作协6人一车奔赴莱芜,参加山东省作家协会组织开展的“走文化廊道,看山东发展”全省作家主题文学创作活动。下午,采风团赴沂水的杨庄、官庄、马站、沂山等地,进行齐长城沂水段的采风,深入考察齐长城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等。
7月8日清晨,临沂作协6人一车奔赴莱芜,参加山东省作家协会组织开展的“走文化廊道,看山东发展”全省作家主题文学创作活动。下午,采风团赴沂水的杨庄、官庄、马站、沂山等地,进行齐长城沂水段的采风,深入考察齐长城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等。
寥寥数语,虽言简意赅,难以概括当时情景。且不说小暑第二天中午近40℃的高温如何炙烤,也不说三地作家大聚会时的匆匆一瞥,只说说齐长城对于我个人颠覆性的印象吧。前几年其实曾与友人一起去过沂水的马站镇,想去看一看许多人口中的齐长城和穆陵关。那次也是这样的酷暑天,我们在山间的小路上辗转往返,后来更是将车停在了山下的小村口,步行了一大段山路才找到了在山坡上的“齐长城遗址”石碑。斯时,齐长城在我的眼中只留下了一带若隐若现、似有若无的土堆。
据传,齐鲁的分界线以齐长城为界,齐长城以南为鲁国,包括现在的临沂、日照、泰安、济宁、枣庄、菏泽。长城以北为齐国,包括今天的潍坊、济南、淄博、东营、滨州、青岛、威海、烟台。我站在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这边的土坡北望,对面是齐国,而我所站的地方就是鲁国了。长风四起,众山轰鸣,似有金戈铁马、鼓角旌旗。
那次我们还驱车前往鲁山,相传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以鲁山为分界,山北属齐,山南为鲁。鲁山还是沂河与弥河的发源地,当年我也曾跟随沂蒙老杆组织的“寻访沂河源”团队首登鲁山,见一脉清泉自鲁山山间的石缝间汩汩南流,感慨万千。
据查,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齐长城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筑长城中现遗迹保护较多的一处,它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平谷之中,西起平阴,经肥城、济南、莱芜、博山、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至胶州入海,全长1200余里。1987年,齐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没想到,齐长城竟曾如此辉煌、如此名震四海过!但在近百年的传承中,它的影像却变得越来越模糊,几至没有印迹。直到今天,再一次被提起——
从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青石关村村委会出来左转,就是村委东院墙下的胡同。胡同很窄,两边是各家的后墙或院门,青石垒砌的墙缝间,时有茁壮的小草在石壁的缝隙开着花儿,像在执拗地诉说着什么。村里很静,几乎能听见正午的阳光打在身上微炽的“嘶嘶”声。行到胡同的尽头再左转,随着人群渐渐拐出胡同,眼前却是一片豁然开朗。原来,我们已经走到了村子中的十字大街上。迎面的石屋墙上挂着一幅大大的宣传喷绘,描述的是1929年的场景,当时由一位日本人到此拍下了那张黑白照片。一条古道自两株古树间,穿过青石关口,蜿蜒向北而去。据介绍,这位叫岛崎役治的日本人其实是一名间谍,他利用其《亚细亚写真社》专业摄影社员的身份做掩护,常年在中国各地摄影探险。很多照片都被标注“物产丰富”或“地理位置重要”等字样,传回了日本。而青石关因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军事位置,以及其连通齐鲁的商业交通要道,成为了各路势力的必争之地。
这次给我们担任讲解员的张宗发老师,据介绍既是一位小学教师也是一位作家,而且还是土生土长的青石关村人。他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采访了多个村落、数百位老人,出版了《青石关的传说》文集。据张老师介绍,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南门,路东的这所石屋是原来村里学校的教室,西山墙顶上的石碑,就是原来在青石关城门楼上仅存的石刻。果然一回头,就看见在我右手的石墙缝隙间,挂着一面小小的旗幡,上书“南门”二字。自旗幡往上看,真的有一块镌着阴刻楷书“青石关”的石碑,砌在西屋的山墙上!太阳正挂在屋脊上,日光烈烈,越发衬得那青石碑有了几分古朴的况味。
随着人群慢慢往北走,两边的石墙上几面旗幡招展,或“孙家铺”,或“李家店”“王家坊”,想来当年这里也曾车水马龙、人声喧哗。街道中间有一个小巧却特别的楼阁式建筑,近了细瞧,门楣上书“协天大帝”。听老人们讲,协天大帝是明朝神宗皇帝封关公的封号,全称“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也就是说,这是一间关公庙。石阁门左右贴着手书繁体字对联:昔为汉室忠良将,今作民间宝贵神。横批:心诚则灵。黑砖墙、红木门,屋檐顶上一对天狗护卫,小小的关帝庙却自带恢弘的气势,令人肃然起敬。想来,这村子里的人们自古至今便如门侧写的“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恭敬而虔诚地生活在这片齐长城和关公护佑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越关帝庙北行,偶尔见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石墙下的石碾边晒太阳。走近了探问,均言都八九十岁了。如果不是跟着团队匆匆赶路,真想坐下来,听他们讲一讲当年的青石关,曾怎样来过一个又一个神仙、真人,又曾有多少兵马将士来来去去……据传,齐国在春秋时期开始修筑长城,修到此地关隘,因当地多青石,故名青石关。后因商贸交通而慢慢汇集成村。青石关不仅是齐长城上的著名关隘,也是闻名的齐鲁故道。
我正站在那断壁残垣前兀自发呆,同伴的呼唤声将我拉回了现实。原来大部队已聚集到了一棵大槐树下,正在听讲解员指着墙上的巨幅宣传画介绍着什么。近了细听,正讲到300多年前的蒲松龄正是在这棵古槐下,摆起茶桌,以茶换故事。也是在这棵距今1600余年的古槐下,他曾留下诗篇: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如今想来,蒲公果然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高手!“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这一句,岂不就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一丝灵感?刀郎《翩翩》之一缕灰线?
康熙九年也就是公元1670年的八月,蒲松龄应江苏宝应知县的同邑友人孙蕙之邀,赴其处任幕僚。自齐鲁至江苏,必经齐长城处的青石关。当年31岁的蒲松龄,站在人来人往的关口,应是心中感慨万千。19岁就在县、府、道试中均高居首位考中秀才,可谓是少年及第、春风得意。原以为会鲜花着锦、平步青云,却不料在连续三次的举人考试中名落孙山。他还来不及细细思量为什么会屡屡不第?又屋漏偏逢连夜雨,爱妻陈淑卿年纪轻轻竟舍他离开了人世。斯时的他,并未泯其志,还作对联以励己。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却万万没有想到,尽管他一直满心向阳,却在后来的第四次考举中,依然以落第告终,直到他72岁,仍是个贡生。好在,他倾毕生之力收集、整理、创作的志异故事,300多年后,又经由一个与他略有相似经历的歌手口中,再见天日、重放光芒。
古槐掩映的一带石墙处,有人在拉起条幅拍合影。想来,那里便是古青石关的关口了。果然,我们已到达青石关的北门口。据介绍,此处是齐都临淄的南大门,自古有“直淄之门,当南之冲,为出兵要路”之称,是齐长城上至今留存的唯一关城。原有围城设东西南北四个门,门上均有阁楼。南门楼上曾设炮台,对向鲁地,后南门毁尽,现只有北门门洞和残碑留存了。我站在北门关口遥望,哦,敢情这齐长城就是修来防范鲁国的啊!要放到从前,这从南门到北门的百米距离,我们这些鲁国来人是进不来的吧。今天团队中一大部分都是齐国人,而且到了人家的地盘上,势单力孤的我们会不会挨打?回思,忍俊不禁,还好那些炮台和城墙都毁塌消失了,不然这内心戏可着实地演不完啊演不完!
据说,清嘉庆年间曾有记述铺筑城内石板的“奕世流芳”碑,碑文曰:青石关,南北通衢也。北祀元帝,南奉慈航,两崖嵯峨,一径崎岖。你看古人这遣词用字,那真的是一字千金、包罗万象,留多少的余地给后来人。只这“一径崎岖”,就道尽千百年来青石关之险要了吧?讲解的张老师说,到了青石关,不看“关沟”等于没来。“关沟”其实就是夹在两山之间通往青石关门的小路。自北门口进入门洞,门内径宽2.5米,门外径宽9.7米,门洞石墙厚1.2米。门洞下的石板路中间,一条十厘米左右深的石槽清晰可见,传说这石槽就是当年来往的独轮车生生给压出来的。出门洞,石槽的石板路与一条刻了搓板纹的石阶梯相连,目测有百余级。然后搓板路与伸入峡谷的土路相接后,隐入密林中。这地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名,一点也不虚。
有人说,从青石关的东、西、南门出去,还有许多齐长城的遗迹和风景,诸如西里钢沙河上的水门洞、炮台顶、营房遗址等,还有陈抟洞、溶洞、牛鼻子洞、象鼻子洞等,但我们此行匆匆,只能留待下次再来了。
冯潇
来源:鲁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