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祖上是南方人,却在新疆出生、长大、变老,我一生的文学写作皆与天山息息相关。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我会落脚在海边上的五桂山脚下,空间地域上的位移,带来的不仅是地理上的改变,更多的是人文的陌生或缺失,其跨度之大早以超出我的预想,我的那支惯于在西域风沙中埋首掘进的笔,
《南方散文》2025年春刊
目 录
卷首语 文学的风土 5
熊红久 行走草原 003
谭光荣 反弹力 013
陈柳金 车轮轧过稻子 023
张瑞田 记忆亚马逊河 035
邓 斌 散文二题 045
王慧明 孔子倡导的家国秩序和个人修为 053
刘诚龙 辛弃疾二题 071
罗子健 做好本分 078
生态散文
黎 采 春天的深处 085
王守维 放 飞 093
魏照先 荠菜的春天 096
余森华 乐趣实验室 099
靳 玲 咱丰镇人就好这口 105
陈家胜 哭姐夫 111
曲小丰 喂!东篱小院有猫粮 117
郭 岸 丰收沟纪事 124
孙开才 孙开才散文两篇 134
本土实力
黄 毅 哲学归来 141
余 丛 诗人,一个时代的表情(外二篇) 151
朱劲楠 乌什塔拉 163
吴剑华 过深中通道 174
王不了 不词典 187
庄越之 湖山图画 197
南方看台
陈 葶 回忆我的老师们 209
向坤山 关于头发的事儿 221
李修范 阿凡庚子日记 224
黄 正 花开幸福城 232
陈永生 癸卯杭州行 244
戴利斌 和风送鵷扶,傲雪见昇卿 250
魏金铁 红岗崖 260
李伟桓 梅 花 273
黄荣久 遗梦都城季家湖 279
卷首语
文学的风土
黄 毅
我祖上是南方人,却在新疆出生、长大、变老,我一生的文学写作皆与天山息息相关。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我会落脚在海边上的五桂山脚下,空间地域上的位移,带来的不仅是地理上的改变,更多的是人文的陌生或缺失,其跨度之大早以超出我的预想,我的那支惯于在西域风沙中埋首掘进的笔,面对风香水软的一派苍翠,却不知该如何落笔。
季风掠过五桂山的山脊时,总带着淡淡的海的气息,就像周涛笔下天山的雪裹着骆驼铃铛的铜锈味。文学的风土从来不是地图上冰冷的等高线,它是普鲁斯特浸泡玛德琳蛋糕时突然颤栗的茶杯,是沈从文在沅水边听见吊脚楼吱呀声时眼底泛起的薄雾,是莫言在高粱地里被酒歌燃起的熊熊欲望。
诚然,每个伟大的文本都在创造独特的文学坐标系。福克纳在密西西比州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经纬度早已超越了地理测绘的范畴;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在加勒比的湿热中发芽,却结出了全人类都能咀嚼的魔幻果实。这些被文字重新熔铸的时空,如同地质运动中山脉形成的独特节理,既承载着特定地域的DNA,又在永恒的文学时差里持续生长。
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传统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智慧,在数字时代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当江南的评弹遇上赛博朋克的霓虹,当大漠深处的十二木卡姆混入电子合成器的震颤,这种跨时空的对话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恰似克孜尔壁画中飞天衣袂的飘动——在动态中完成永恒的定格。作家们如同手持觇标的勘探者,在标记着属于自己的山头,在现实与虚构的交界处,挖掘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矿脉。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山巅回望,那些沉淀在文字里的风土记忆,恰似琥珀包裹的远古昆虫,完整保存着某个瞬间的呼吸与心跳。当我们的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触摸到的不仅是文字的温度,更是无数个平行时空里永不褪色的晨曦与暮色。这是文学的魔法:让所有消失的都永远在场,让所有寂静的都持续轰鸣。
那么问题来了,哪里才有我的乡愁?文学界普遍的认知,有乡愁的地方才有文学,对一片土地的认同感、归属感,是产生乡愁的第一要素,当然还要看你投入情感的多少,那里是否是你生命中多个重要结点的发生地,包括在那里你耗费的光阴,你的身体生理性的改变和心理器质性的成熟。
我们总是要感谢脚下的土地,土地从来不是沉默的背景,它是一切故事的的母体,是所有文学的始发地,是生长在时间容器里的活化石,土地给予文学的丰富和深刻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在一片熟稔土地上,才可能盛开出写满你姓氏的花朵,当你清晰地感知到那片土地的凉热时,当你敏锐地嗅出土地深处的因果时,你的文学便不会离你远去。
审视脚下岭南的大地,忽然又想到一个关于土地的悖论:离它愈远,愈能看清其掌纹里镌刻着的命运密码。在我距新疆3342公里的中山,是否能看清文学的小船该驶向哪片海域?
2025.3.9中山临香斋(本刊特邀主编)
来源:李小白文字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