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考古刷子轻轻拂过四千年前的陶纹,当齐长城那残留的断壁碰到葡萄藤的小须须,当苏轼诗稿的墨香悄悄钻进山民家芋头的香气里,处在山东东南边儿的五莲县,正用六千年来积攒的文明底蕴,给咱们讲着一个关于传承和重生的东方故事。
【题记】当考古刷子轻轻拂过四千年前的陶纹,当齐长城那残留的断壁碰到葡萄藤的小须须,当苏轼诗稿的墨香悄悄钻进山民家芋头的香气里,处在山东东南边儿的五莲县,正用六千年来积攒的文明底蕴,给咱们讲着一个关于传承和重生的东方故事。
第一章 陶片上的文明年轮
丹土遗址那儿,探方像棋盘一样把大地分割开。考古队员王砚秋拿着毛刷,手停在半空中,眼睛紧紧盯着。晨光里,黑陶高柄杯上的饕餮纹就好像刚睡醒一样。这图案,就像是大汶口的老祖宗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封神秘信件。离这儿三十公里远的陶艺工坊里,非遗传承人老李把泥坯往转轮上一甩,那旋转起来的弧线,和遗址出土的陶鬶简直一模一样。老李伸出那双满是裂痕的手,笑着说:“祖辈们一直讲,咱们李家这拉坯的手艺,那可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你瞧他这双手,可不就是另一种还活着的文物嘛。
董家营出土的青铜戈,在县博物馆里泛着冷冷的光。上面“莒公作戈”这四个字的铭文,就像一把刀,划破了历史的重重迷雾。当年负责在这儿发掘的考古队长张建军,现在正带着村民在遗址保护区种蓝莓呢。他弯下腰,摘下一颗蓝莓,说道:“地下是以前莒国贵族的车马坑,现在地上变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啦。你们看这蓝莓的紫色,是不是特别像铜器上的红斑绿锈?”
第二章 长城肌理里的生存史诗
松柏镇那段齐长城的夯土层里,考古学家发现了碳化的小米。这段比秦长城还早四百年的军事防线,在村民嘴里,就成了“会呼吸的城墙”。为啥这么说呢?你看那敌楼遗址冒出来的山泉,到现在还浇灌着果园;烽燧台的台基上,晒着金黄的烟叶。66岁的守林人赵大勇,从齐长城石缝里采来草药,给游客敷脚,一边敷一边念叨:“当年那些守边的士兵,也是用这法子治冻疮的。”说着,他那粗糙的手指在墙砖的绳纹上轻轻划过。
在牌孤城遗址,战国的铜剑和现在的智能手机来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直播带货的姑娘小崔,举着出土文物的复制品,对着镜头讲解:“你们看这把剑上的菱形暗纹,我们民宿的铁艺栏杆设计,就是从这儿得到的启发。”她身后,齐长城文创店的3D打印模型正等着接单呢,那夯土的纹理,摇身一变成了灯罩上的光影艺术,好看极了。
第三章 苏轼雪痕与文脉基因
九仙山摩崖上那首《雪后书北台壁》,正被数字扫描着。山脚下的王家沟村,76岁的王奶奶还是按照老法子酿造“东坡醉”。她用山茱萸把糯米染红,那颜色和石刻上朱砂拓印的颜色,搭配得特别奇妙。王奶奶一边舀酒,一边笑着说:“苏学士当年来到这儿,喝的肯定就是这种酒。”你看她舀酒的动作,和县剧团改编的苏轼话剧中侍女的动作,简直一模一样。
潮白河畔的管氏祠堂里,十三块进士匾额都变成了AR互动屏。孩子们一伸手触碰虚拟匾额,全息投影出来的明代儒生就开始吟诵《赤壁赋》。在白鹤楼遗址,退休教师老周组织的“诗词夜市”慢慢成了新的习俗。烧烤摊的老板打着东坡肉的招牌招揽顾客,大学生用Rap的形式演绎《水调歌头》。你看,这千年的文化脉络,就在这热热闹闹的烟火气里,完成了一次奇妙的基因重组。
第四章 遗址经济链上的文明嬗变
五莲县文旅局的卫星图上,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线,和丹土遗址考古公园的红外成像重叠在一块儿了。这一重叠,可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民宿老板拿着黑陶纹样去申请外观专利,果园主人用“莒国蓝莓”注册地理标志,就连建筑工地用来防尘的网,都印着苏轼书法里“明月几时有”这几个字。
在董家营村,参加考古体验营的孩子们,正拿着做成洛阳铲模样的巧克力模具做甜点呢。8岁的乐乐举着自己做的“青铜器慕斯”,满脸得意地说:“原来地层的味道是甜的呀!”村口的物流中心,装满蓝莓的货车和运送文物修复材料的专车,一辆接着一辆,擦肩而过。这两个不同方向的车轮,就像在丈量着文明传承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夜幕降临,丹土遗址的探方摇身一变成了露天剧场。村民们用方言吟唱着《诗经·齐风》,全息投影出来的龙山陶器在空中缓缓旋转,齐长城的夯土纹路爬上了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你看,五莲县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文明传承的答案——真正的传承,可不是把历史当成标本放在那儿,而是要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咱们现代人的生活里继续发展变化。
来源:最后一缕春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