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卺之欢”中“卺”字怎么读,有什么典故,是什么意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1:12 2

摘要:评论区立刻炸了锅,“这都不知道,和蒸字差不多,不就读zheng”“不对,我之前听长辈念jìn!”“管他呢,反正就是喝交杯酒的意思~”

周末刷一部热播的古装剧,看到新人在红烛下完成婚礼仪式,弹幕里飘过一行字:合卺之欢。

然后就有人问了,这“合卺之欢’’是什么意思呀?卺字咋读啊?”

评论区立刻炸了锅,“这都不知道,和蒸字差不多,不就读zheng”“不对,我之前听长辈念jìn!”“管他呢,反正就是喝交杯酒的意思~”

类似的场景并不少见。我们在婚礼现场、诗词文章里常撞见“合卺之欢”这个词,它总与“百年好合”“佳偶天成”并列,自带喜庆滤镜。

这词和婚姻、喜庆紧紧绑在一起,可多数人对它的认知都停留在 “听起来很吉利” 的模糊印象里。

可若是多追问一句:“‘卺’字怎么读?古代人为啥用它办婚礼?这词儿藏着啥讲究?”十有八九的人要挠头了。

如果你也有这个疑惑,那今天这篇文章或许就能替你答疑解惑了。

先解决大家最关心的 “读音难题”,其中大家最不熟悉的“卺” 字,标准读音是jǐn,第三声,和咱们平时说的 “锦绣山河” 的 “锦”、“谨言慎行” 的 “谨” 是同音。

记不住的话可以编个小口诀:“婚礼用卺酒,美满似锦绣,合卺之欢,锦绣良缘”,这样一联想,是不是瞬间好记多了

清楚读音,再来看 “卺” 到底是啥,答案是中国农村常见的一种植物:葫芦!

葫芦是一种统称,其实他根据不同特性有不同的名字。例如只有一个球体的叫匏。还有瓠[hù]、壶、卢等称呼。

有种吃起来特别苦的葫芦,人们就给它起了 “卺” 这个名字,毕竟不苦的还是当食物填饱肚子更好。

这种葫芦掏空腹部,或者剖开后,都可以当容器使用,成为了古代百姓常用的物品之一,婚礼上新人有一个仪式,便是用卺盛酒夫妻共饮。

为啥放着陶瓷、金属酒杯不用,偏偏选苦葫芦做婚礼礼器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方便易得

我国种植葫芦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农村人都爱在院子里种葫芦,葫芦产量大,不用花钱买,要不然怎么会有一根藤上七个瓜的歌词。

而且相对于青铜杯、瓷碗等其他制品,葫芦易加工,成熟后随手摘一个就能用,剖成两半就能当容器,平民百姓办婚礼都能负担得起,特别接地气。

二是寓意好,葫芦的发音和福禄相同,合在一起就是 “福禄双全”,葫芦藤蔓绵长,果实里籽儿多,又被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盼着新人能带着这份好彩头过日子,葫芦自然就成了婚俗里的 “香饽饽”。

合卺仪式时,人们会把一个完整的苦葫芦从中间剖开,做成两个一模一样的瓢,这就是一对 “卺”。

新人结婚时,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瓢,先喝自己瓢里的酒,再交换喝对方的。喝完之后,再用红绳把两个瓢绑在一起,恢复成一个完整的葫芦形状,被保存起来,作为婚姻的信物。

你看这动作里全是隐喻,用苦葫芦装酒,喝的时候先尝到苦涩,再品出回甘,古人借此提醒新人:婚姻不只有花前月下,更有柴米油盐,要“同甘共苦”。;红绳绑合,是象征两人从此 “合二为一”,再也不分离。

这套仪式,算得上中国最早的“官方婚礼流程”,从周代就开始流行。《礼记・昏义》里就明确记载:“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意思是,新人要一起吃一份祭品,再共用 “卺” 喝酒,这是当时婚礼的核心环节,就像现在结婚要交换戒指一样重要。

到了后来,“合卺” 仪式慢慢变了样。比如唐宋时期,人们觉得用葫芦瓢喝酒不够精致,就换成了陶瓷杯或银杯,杯子上还会刻上 “囍” 字或吉祥图案;

再往后,“合卺” 和 “交杯酒” 彻底融合,新人基本也不再用瓢,而是端着杯子胳膊交叉喝酒。

如今我们参加婚礼,基本不会再见到剖葫芦、系结卺的婚礼仪式了,但还能看到新人喝交杯酒的环节。

其实这就是 “合卺” 仪式的现代版,两者虽有不同,但核心寓意没变,都是盼着新人从此往后能夫妻同心、白头偕老。

看完了文章,现在再看”合卺之欢“这个词,你会发现它就像一幅温暖的画面。

两个年轻人在红烛下捧着葫芦瓢,喝着微苦的酒,却笑得很甜。

因为他们知道,从“合卺”的那一刻起,从此有了并肩的人,有了共同的屋檐,有了要一起走完的人生。

来源:长风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