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网友开始分享自己下班跑外卖的日常,其中有人是大厂员工、医务工作者等。在他们的描述中,送外卖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好方式,能够缓解本职工作带来的压力,还能带来一定收入。记者联系上三名下班跑外卖的年轻人,聊聊他们在这份兼职中收获了什么。(8月24日
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网友开始分享自己下班跑外卖的日常,其中有人是大厂员工、医务工作者等。在他们的描述中,送外卖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好方式,能够缓解本职工作带来的压力,还能带来一定收入。记者联系上三名下班跑外卖的年轻人,聊聊他们在这份兼职中收获了什么。(8月24日 九派新闻)
当大厂员工脱下格子衫、医务工作者脱下白大褂,转身戴上外卖骑手的头盔,这一幕正在社交平台掀起波澜。有人质疑“高学历送外卖是否浪费”,有人感叹“职业尊严何在”,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行动证明:兼职送外卖不仅未贬损职业价值,反而在劳动中重构了尊严的内涵,打破社会对职业的刻板想象。
职业尊严从不依附于身份标签,而源于对劳动的尊重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传统观念中,“体面工作”与“底层劳动”被划上无形等级,仿佛程序员、医生从事外卖配送便是“自降身价”。然而,双喜年薪15万仍坚持送外卖,称其“如游戏般解压”;医生王先生穿梭于手术台与楼宇间,坦言“每份订单都值得认真对待”。他们并未因职业切换而轻视劳动,反而在风雨兼程的配送中,体会“靠双手换取报酬”的踏实感。外卖箱里装着的不仅是餐食,更是对劳动价值的重新确认——每一份付出皆有尊严,每一份收入皆应被尊重。
兼职送外卖的流行,折射出年轻人对职业价值定义的自主权觉醒。当代职场中,高压与内卷让许多人陷入价值焦虑,而送外卖成为打破单一评价体系的一扇窗口。程序员策策将其视为“健身环”,在骑行中减重解压;医务工作者借配送重新感受“人与人的连接”。他们不再被“成功学”绑架,而是主动创造多元价值:送外卖既是经济补充,更是精神出口。这种选择背后,是对“职业=身份”的祛魅,是对“价值由自我定义”的宣言。
社会对职业尊严的偏见,往往源于对劳动的狭隘理解。当卫健委鼓励医护兼职时,争议焦点在于“送外卖是否浪费医疗资源”。但值得追问的是:若医生送外卖被贬为“不务正业”,那么其本质是否是对体力劳动者的隐性歧视?职业价值不应由社会预设,而应由个体在实践中赋予意义。正如外卖骑手在奔波中收获“掌控感”,程序员在路线规划中施展逻辑思维,每份工作皆是能力的外化与生命的拓展。当年轻人主动跨越职业边界,他们正在消解“高贵劳动”与“低端劳动”的对立,重塑劳动平等的价值共识。
兼职送外卖的浪潮,实则是青年一代对职业尊严的重新书写。他们拒绝被单一身份定义,在多元劳动中寻找价值支点;他们挣脱社会偏见的桎梏,以行动证明:尊严不在他人的评判里,而在自我对劳动的认同中。当外卖箱与西装、白大褂并行不悖,我们终将明白:职业的价值,永远在于劳动者如何赋予其意义。这份意义,无关标签,只关乎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舒朗秋)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