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幕降临,在竹溪县城关镇的竹溪河畔,水柱冲天而起,纵横交错的激光勾勒出皮影的轮廓,全息投影的山二黄演员在雾气中开嗓。游客身着汉服穿行于青石板街,在武陵不夜城沉浸式感受国家级非遗山二黄的独特魅力。
夜幕降临,在竹溪县城关镇的竹溪河畔,水柱冲天而起,纵横交错的激光勾勒出皮影的轮廓,全息投影的山二黄演员在雾气中开嗓。游客身着汉服穿行于青石板街,在武陵不夜城沉浸式感受国家级非遗山二黄的独特魅力。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近年来,十堰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深耕文化内涵,在全国率先探索文明河流建设,打造山水相依的现代生态画卷。
景点依水而生一线串珠
“今天的戏曲节目丰富多彩,不仅有《新白毛女》,还能欣赏到《林海雪原》的魅力。”8月13日晚,陕西西安游客黄先生携家人来到武陵不夜城夜游。看着当晚的演出时间表,他欣喜地说,“十堰不仅生态环境宜人,人文气息也十分浓郁,接下来我们还要去郧阳区和丹江口转转。”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为北方大地源源不断输送优质“南水”的同时,也为十堰的水生态格局带来巨变。在守护库区水生态过程中,十堰深挖水韵文化底蕴,依水而生的景点如一线串珠,蔚然成势。
在竹溪县,武陵不夜城借水生景,引入现代声光电技术,依托竹溪河设计灯光水秀剧场,打造沉浸式水景互动戏曲体验项目。在竹山县堵河与霍河交汇处的桃花源街区,桃花源传说、绿松石文化和女娲文化等独特地域文化交相辉映。在郧阳区,汉水之滨的武当不夜城构建起集节点演艺、科技体验、互动娱乐等于一体的沉浸式特色街区。郧西县以天河为纽带,巧妙串联众多景点,形成山、水、桥、城相依相融的自然人文景观。丹江口市在汉江精心推出游船演艺项目《梦回均州》,引领游客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古均州城盛景。
一个个依水而生的景点犹如明珠点缀在汉江两岸,为十堰增添无限灵气与时尚魅力。
清波流淌涵养文明风尚
水是十堰最宝贵的资源,亦是城市文明的滋养源泉。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十堰以境内23条河流为单元,实施文明乡风建设、保水护水志愿服务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探索文明河流建设,以人的文明推动河流文明,以文明河流建设软实力为保水护水提供硬支撑,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在丹江口市浪河镇浪河口村,清漂队队长吴远志带领6名伙伴常态化守护该村16.7公里汉江河段,清理江面漂浮物。在竹山县上庸镇,“文明河流”专项观察队的成员们定期开展巡河清漂与文明劝导,向周边群众及游客普及环保知识。在张湾区花果街道花果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组织“东风故里育新风”文明河流志愿服务行动,凝聚爱河护水合力。
十堰文明河流体系依托全市634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2314支志愿服务队伍和30万名活跃志愿者,累计组织生态文明宣讲、垃圾捡拾等文明实践活动3.5万场次,参与群众21.5万人次。同时,发挥京堰环保联盟的桥梁作用,组织绿色啄木鸟等12支北京公益组织举办“饮水思源感恩十堰”文明河流宣讲80余场次,并开展守水护水倡议和研学交流活动20多场次,营造浓厚的保水护水氛围。
今年5月,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发布城市文明建设优秀案例,我市文明河流建设案例成功入选。
水韵悠悠焕发生机活力
7月,以“神武峡 Win天下”为主题的2025“神武峡”国际文旅推介活动在我市举行,共吸引2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企业参与,全媒体点播量超60亿次。
我市锚定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抢抓“湖北旅游、武当突破”战略机遇,全力打造“祈福胜地·太极武当”旅游 IP,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体育赛事、冰雪运动和城郊休闲游等特色文旅活动,推动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耕汉江文化底蕴,通过系列文化活动举办与文化设施建设,将千年水脉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肌理与旅游脉络,持续擦亮地域文化品牌,激活汉江文明新时代生命力。今年以来,十堰马拉松激情奔跑、京堰新能源汽车拉力赛轰鸣驰骋,一系列活动蓬勃开展。
如今,行走在十堰大地,保水护水、亲水近水已成为鲜明的城市符号。十堰正以“绿为底、水为魂、文为脉”的生动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十堰故事。丰富的水韵文化如同强劲的催化剂,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绘就出绿水青山的壮美图景。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