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我在门诊上对一位中年患者说的话,他因肝硬化住院,喝酒却从未停过。“医生,我爸喝了一辈子酒,也没事。”他不服气。但这次,他的肝已经“支撑不住”了。
“你知道吗?一个看似平常的‘小酌’,可能正悄悄推你走向生命的悬崖。”
这是我在门诊上对一位中年患者说的话,他因肝硬化住院,喝酒却从未停过。“医生,我爸喝了一辈子酒,也没事。”他不服气。但这次,他的肝已经“支撑不住”了。
正值夏日聚会高峰,啤酒烧烤、朋友小聚层出不穷。喝酒成了一种“社交刚需”。可你有没有想过,不是所有人都能喝酒,有些人——一滴都不能沾!
比如家住杭州的王阿姨,患有糖尿病多年,前阵子小外孙满月,她高兴地喝了半杯红酒,结果血糖飙升,险些晕倒。她懊悔地说:“我以为喝点红酒养生,没想到差点丢命。”
这种“酒后危机”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体中。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中,饮酒率已达34.7%。其中,很多人本不该喝,却依旧“逢场必醉”。
那么,哪些人真的“一口酒都不能沾”?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医学上的明确禁忌。
第一类是肝病患者。
肝是代谢酒精的主力器官。对于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患者来说,喝酒无异于“火上浇油”。酒精会加速肝细胞坏死,甚至导致肝癌。
曾有一位50岁的出租车司机,患有乙肝多年不重视,仍然每天晚上喝啤酒,结果不到两年就发展为肝癌晚期。医生明确指出:“这种情况,酒精就是毒药。”
接着是高血压患者。
酒精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波动幅度加大,还可能影响降压药效果。特别是夏季高温,血管扩张,饮酒容易引发脑出血或心梗。
我曾接诊一位53岁的企业高管,在朋友聚会喝了两瓶啤酒后突发头痛,结果是高血压脑出血,紧急送入ICU,差点命丧酒局。
第三类是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人。酒精会干扰血糖调节,容易出现低血糖昏迷。很多人误以为“红酒能降糖”,实则是以讹传讹。
中医认为,酒为辛热之品,能助火生热,糖尿病属“消渴症”,本就阴虚火旺,饮酒无异于“以火助火”,加重病情。
第四类是胃病患者。
酒精对胃黏膜刺激极大,常饮者易患胃炎、胃溃疡,甚至出血穿孔。西医研究表明,乙醇会损伤胃黏膜屏障,引发胃酸反流和胃痛。
有位老年患者因胃溃疡出血住院,竟是因连续几天饮白酒所致。他说:“我原来只是想‘暖胃’,谁知道差点出人命。”
第五类是心脏病患者。酒精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衰等,尤其是冠心病人,“喝一口心跳加快,喝两口就进了医院”。
在临床中,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假性心绞痛”或“节律障碍型心肌病”。长期饮酒会导致心肌变性,被称为“酒精性心肌病”。
第六类是精神疾病患者,如抑郁症、焦虑症、癫痫病人。酒精不仅会干扰药物代谢,还可能诱发情绪波动或癫痫发作。
我曾遇到一位年轻女性,因情绪低落饮酒解压,结果引发自残冲动。医生提醒:“酒精不是解药,反而是情绪的放大器。”
中医讲“酒助情志”,对情绪本就不稳的人来说,饮酒如“煽风点火”,极易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不能喝酒?归根结底是酒精代谢机制与人体疾病的冲突。
酒精进入人体后,先由肝脏分解乙醇为乙醛,再代谢为乙酸排出。而上述疾病的患者,代谢通路本就异常,酒精的加入会加重器官负担。
特别是肝脏与胰腺,一旦受损,后果往往不可逆。
那该怎么办?难道就一点酒都不能喝?对于上面提到的六类人群,答案是明确的——“一滴都不能喝”。但对于健康人群,也并非毫无底线。
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指出:没有“安全的饮酒量”,只存在“相对风险降低”。2023年《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也强调:倡导无酒生活,限制饮酒行为。
如果已经形成“酒瘾”,该如何戒除?
首先是心理干预和行为疗法。建立正面生活方式,用阅读、运动、社交替代饮酒。
其次,重建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B族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帮助肝脏修复。
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戒酒辅助药物,如戒酒硫、纳曲酮等。但切忌自行用药,更不能“以毒攻毒”。
中医戒酒也有妙法,如针灸穴位刺激、中药调理肝胆功能,常用的有柴胡、葛根、郁金等,能缓解成瘾症状,调和肝气。
当然,最关键的,是意识到酒精不是“养生饮品”,而是一种可能“慢性杀人”的物质。别再拿“应酬”“习惯”“解乏”等当借口。
酒,不该成为情绪的出口,也不该是健康的赌注。
从今天起,给自己或家人一个承诺——如果你有上述任何一种疾病,就请对酒说“不”。哪怕只是一次团聚、一个节日,也不该用健康做代价。
医生不是来吓唬你,而是希望你能活得更久、更好。
有时候,真正的勇敢,是推开那杯递来的酒。
参考文献:
[1]陈建国,李国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饮酒行为与肝纤维化关系分析[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4, 32(5): 376-380.
[2]王丽,刘晨. 糖尿病患者饮酒行为对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12): 1012-1016.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邝医师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