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地思”:李白华不注诗《古风 其十八》赏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11:20 1

摘要:“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缨之篇”,济南历代诗文,乃济南最为宝贵的文化珍藏。它是名人雅士对于济南山川、风物、人文的审美观照,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感悟与超越之思;它蕴含着济南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更是美如珠玑、灿若云霞的美篇佳作。惜乎,由于年深日久、阅读障碍等

侯林 侯环

“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缨之篇”,济南历代诗文,乃济南最为宝贵的文化珍藏。它是名人雅士对于济南山川、风物、人文的审美观照,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感悟与超越之思;它蕴含着济南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更是美如珠玑、灿若云霞的美篇佳作。惜乎,由于年深日久、阅读障碍等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依然未能很好地利用之,有的甚至埋藏在历史深处,不为读者所知。基于此,《风香历下》自即日起,特开设《济南美文一百篇赏析》与《济南名诗二百首赏析》专栏,从数以万计的诗文中加以遴选,旨在通过审美的艺术欣赏的方式,让古代诗文辉耀当今,发挥其建设文化泉城的价值与作用。

诗作:

《古风五十九首》

其十八: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书影:宋刻本《李太白集三十卷》卷二《古风其十八》

人物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城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幼时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少年便展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天宝初年曾供奉翰林。后遭权贵谗毁离开长安,漂泊困苦。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其诗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李太白集》。

李白像

注释:

齐都:唐之齐州,今之济南也。

华不注:又名金舆山、华山。位于济南东北郊。海拔197米。平地突起,一柱撑天,雄奇壮丽。伏琛《三齐记》称:“不音跗……谓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于水也”,意指华不注如同注水的花骨朵儿一般孤秀。华不注又是一座历史名山,乃春秋时著名的齐晋鞌之战发生地。《左传》:“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即指此山。山下有华泉。

萧飒:谓轻举之貌,自由自在的样子。

赤松:即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南宋杨齐贤《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引《列仙传》卷上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后为道教所信奉。

白鹿:传说鹿与鹤龟一样,至千岁而色皆变白,能通灵性。故仙人皆乘鹤、骑鹿。

青龙:明朱谏《李诗选注》曰:“骑鹿、乘龙皆仙人事。”

赏析:

首先介绍一下本诗作的背景。

李白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由湖北移家东鲁,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直到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将儿女移往楚地,在山东寄家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山东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朝,他以为大展宏图的美梦即将实现,但很快发现所谓的奉诏应制只是侍从游宴而已。天宝三年春,李白在度过了三年“供奉翰林”的政治生活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就倾心道教,遭受此次政治失败,更激发了他的遁世之心。大约在这年的初夏时节,李白离开长安,并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成为莫逆之交。其后,在归鲁途中,李白来到齐州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箓,入了道士籍。

虽然寄居异乡,但济南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却给了这位漂泊的游子以巨大的温暖和深深的喜悦,重新唤起了他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他游历过济南的多处名胜,而其中尤其难忘并留下举世传诵的灿烂诗篇的,是鹊山湖与华不注。鹊山湖已作赏析。今天,我们来看诗人笔下的华不注。

李白此诗,在诗歌题材上,为游仙诗。所谓游仙诗,是以描绘仙境、高蹈遗世、追求精神自由为内蕴的中国古典诗歌类型。游仙诗的来源很早,秦博士有《仙真人》诗,至晋代诗人郭璞达到高潮。李白所作属于“与神仙共游”的古体。

由首句“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可知,老白此诗,不是写于游华不注的当时,而是若干年后的追忆之作。清乾隆年间所见无名氏《李诗直解》卷一云:“此游仙之诗。因人世之易尽,叹人之不得闲也。我昔日游齐,登华不注山,一何秀丽如芙蓉也。所遇古仙,知是赤松子矣,彼以白鹿借我,自挟两青龙凌倒景,我故欣然愿从之远游矣。”

华不注今照 王琴摄影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这是李白描绘华不注的名句。峻秀,一曰峻,二曰秀,十分精准地概括出华不注的两大特征。旧题严羽评点《李太白诗集》卷一云:“峻秀为山写照,萧飒为仙传神,山始灵,仙始活耳。”而李白将华不注比作“绿芙蓉”,则是一个不亚于郦道元“单椒秀泽”的意象,于后世影响深远。

李白这首诗飘逸、浪漫,充满奇异瑰丽的想象和独具匠心的创造,接下来,如他说自己在华不注山上遇见了仙人赤松子,赤松子借给他一只白鹿,而赤松自己则乘着两条青龙,两人含笑升天,一同在空中俯瞰地上的倒影,何等潇洒飘逸、自在逍遥之至也,由“含笑凌倒景”可以推断,唐代的华不注,完全是浸泡在泉水之中的美不胜收的“水中山”。

写作之启示:

昔日华不注山下,有济南浩瀚无际、碧波万顷的泉水湖,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碑。自唐、宋以后,来华不注的文人墨客每至此便有三事,曰:

“酌华泉水、吊三周战处、诵太白诗。”

(明李焕章《登华不注记略》,参见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二》)

本诗对于写作的启示,主要有二:

其一,“绿翠如芙蓉”的审美定格,诗的真谛在意象的创造

李白善于从神话、民歌中吸收营养,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就本诗而言,其“绿芙蓉”的意象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此后,绿芙蓉的诗歌意象,屡屡出现在后人诗作之中。如清代王士禛《初望见历下诸山》诗云:“十万芙蓉天外落,今朝正见济南山。”而董芸《华不注》诗云:

芙蓉绿秀雨中鲜,

俯视齐州九点烟。

何处仙人骑白鹿?

乘风一问李青莲。

其二,“浪漫地思”与“拟容取心”:两种审美范式的形成

由于郦道元文、李白诗的深刻影响,其后的济南尤其华不注诗文便形成了两种写作范式或曰创作方向,这就是:偏重李白精神遨游的“浪漫地思”与偏重郦道元逼真刻画的“拟容取心”。然而,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从郦道元的“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青崖翠发,望同点黛”,还是李白的“绿芙蓉”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个诀窍,一个描写山川的诀窍,这就是,发现与寻求山川与人性的潜在的沟通性,这样便迈出了从自然走向文化的关键一步,这样自然物便有了生命与呼吸,有了弹性与伸展性。比如郦道元的“不连丘陵以自高”曾经引发出后世多少“文章”呀,因为他对华不注的描写潜藏着对“独立不倚”人格精神的赞扬。

郦道元的文,李白的诗,华不注文学起点之高是相当罕见的。然而,不能不提及的还有华不注的作为济南历史名山的古老历史,据《春秋左传》,这里正是春秋齐晋鞌之战的战场。这场著名的战争,自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最为丰富的创作题材。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