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顾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匮乏的物质生活,落后的科技水平,以及无法想象的生活条件。农民在刚刚摆脱解放前水深火热生活的同时,又面临着建设一穷二白新中国这一更加艰巨的重任。
原创 龚建林 漕湖之畔 江苏
作者 l 龚建林:记录历史,发现美好;顺应潮流,传承经典;讴歌生活,弘扬正气。
岁月就像一条奔流不息之河,浅吟着一首
委婉悠然的歌,见证着各个不同时期的风雨历程。
回顾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匮乏的物质生活,落后的科技水平,以及无法想象的生活条件。农民在刚刚摆脱解放前水深火热生活的同时,又面临着建设一穷二白新中国这一更加艰巨的重任。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至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年自然灾害"使农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生活,农活繁忙,体力繁重。年轻人体弱瘦小,发育不良;年长者病体恹恹,未老先衰。全国平均寿命只有43.35岁。
人们一天到晚在田间劳作,风吹日晒,餐风饮露,一年之中很少有休息的日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日西沉"的农耕生活,让农民们无望地挣扎在温饱线上。
每一季的粮食收获以后,首先要向国家上交公粮,还要留着猪饲料。由于那时的农田贫瘠,产量很低,留给农民自己吃的口粮不多。大多数人家吃不到下季,如果是男劳力多的家庭,刚过二分之一时间就所剩无几了。人们吃窝头,麦片,麸皮,甚至野菜,饥不择食,聊以裹腹。
不仅吃不饱,还没柴烧。人们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就地取材,自行解决。砻糠、野柴、煤渣、黑泥等等,弄得家里乌烟瘴气,一片狼藉。强大的生存欲望让人产生出了各种绝境逢生的本领。
一年辛苦劳作,大多数人家年底分红只有很少的钱,一部劳力少的家庭还要赤字倒挂,靠赊账买口粮维持生计。
居住条件也极其简陋,许多家庭拥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一个家庭最多3间房屋,少的才一两间。而当时子女又普遍较多,一家五六口人都挤一个房间,两个子女十几岁了同父母同睡一床的现象都很常见。更有甚者,弟兄俩成家后变成了两家,却仍合住在原来的3间房屋。
穿着主要以粗布为主,颜色单调,款式落后,都是请裁缝自制的,如果谁去供销社百货商店买一件新衣服,那绝对是令人炫耀的壮举。当时流行的一句俗语是最好的写照:"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子女多的,都是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完给老三,一直传到没人穿。没有补丁的衣服很少见,下面几个基本上穿不到新衣服的。
交通落后闭塞,别说是汽车,自行车也难觅踪影。人们出行主要靠步行,去镇上要走路近一个小时,上城里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道路状况极差,乡下全是狭小的泥路,一到下雨就泥泞不堪。雨天没有雨鞋,只能光脚走路,春夏季节很多人平时都赤脚而行。
农业生产设施落后,主要依靠人力或畜力进行耕种,生产率低下。没有电源,照明靠煤油灯。昏暗的光线,使晚上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及不便。夏天酷暑难耐,只能用蒲扇取凉。冬天取暖,由于煤炭供应不足,只能依靠烧柴禾。半导机、电视机更是遥不可及,娱乐活动一片空白,一年难得看几场露天电影是最奢侈的享受。
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很多孩子无法接受完整的教育,文盲半文盲比比皆是,特别是女孩上完小学已经算很不错了。医疗条件差,药品稀缺,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小病拖成大病的现象时有发生,屡见不鲜。
书信是主要的通讯手段,但层层转运,速度缓慢,一封信要很久才能送达,碰到急事,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能望洋兴叹。
钟表属于贵重物品,极少有人拥有。人们估算时间,一是依靠有线广播,二是根据太阳位置的移动状况,三是自然现象以及自身的生理感知(包括饥饿感、疲劳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大多数日用品都是凭票供应。上饭店吃饭要粮票,做衣服买布需布票。还有油票、肉票等等。家庭常用的火柴、肥皂、煤油、豆制品等都是计划物品,很难买到。平时人们基本上以素食为主,鸡鸭鱼肉等荤菜只有逢年过节才能难得享用。
面对如此的艰难困苦,六十年代的人们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赤胆忠心、无所畏惧的坚定信念。他们思想单纯,意志顽强,吃苦耐劳,无怨无悔。对伟大领袖的崇敬,对建设事业的忠诚,强烈的责任心,大无畏的勇气。所有这些,都铸成了特殊年代所特有的思想产物,那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伟大精神之魂。
六十年代的人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是忍辱负重的一代。他们经历最完整,情感最丰富,付出最多,享受最少,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不能忘记六十年代那些为生活奋斗的人们。正是他们的巨大付出,才使我们能够享受到今天如此美好的生活。
岁月的河流带走了饥饿与疲惫,却冲不淡那些在苦难里长出的温情。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当年轻的一代在钢筋混凝土前迷失时,不妨听一听六十年代的前辈们那些令人不可思议,而又真实存在的故事吧。
龚建林
来源:草根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