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圳故事|张树刚:与“宝安智造”同行 书写精彩创新故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1 11:20 1

摘要:2025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第一批首席技师名单中,来自宝安福永鹰星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鹰星”)的装配钳工张树刚赫然在列。20多年前从湖北来到深圳的张树刚,从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起步,如今已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广东省首席技师”,他

2025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第一批首席技师名单中,来自宝安福永鹰星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鹰星”)的装配钳工张树刚赫然在列。20多年前从湖北来到深圳的张树刚,从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起步,如今已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广东省首席技师”,他的故事,是深圳“造传奇”的生动注脚,更是宝安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见证。

张树刚参加第十八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

选择南下

从择业迷茫到勤学苦练扎根一线

20多年前,站在择业交叉口的张树刚正处于迷茫之中。“想做些更实在的事情。”这时,村里几个老乡的经历为张树刚指明了南下的方向——同村人中,有人在深圳开了公司,有人办了牙科医院,“老乡们的创业故事,让我感受特别深刻,感觉深圳就是一个‘造传奇’的地方,年轻人多、机会多。”怀着“闯一闯”的劲头,他背着简单行李坐上南下的列车。

抵达深圳后,张树刚辗转新桥、西乡,最终选定福永。“那时候宝安福永模具产业正兴起,很多工厂招学徒,我觉得这是个做技术的好机会。”他进入一家模具厂做钳工学徒,师从老技术骨干吴声桃。吴师傅的严谨让他终身难忘:“磨钻头时要求每一刀误差不超过0.01毫米,看图纸会逐行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吴师傅“知无不教”,把多年经验倾囊相授,让他学会“做技术要严谨,做人要无私”。

刚毕业的张树刚,机械及自动化专业知识一片空白,在模具制造行业可谓零基础。为了补短板,他开始“疯狂自学”:省吃俭用买二手电脑,在街边书摊淘Pro/E、UG教程,每天下班后自学3小时。“那时候工资不高,但为了学技术,值得。”他记了10本工作笔记,详细记录每一次操作细节、问题解决过程。5年时间,他从学徒成长为工程师,掌握了从传统手工模具到自动化模具的核心技术,“做技术没有捷径,就是‘笨功夫’——反复练、反复想、反复试。”

张树刚在产线上。

成长蜕变

与“宝安智造”同频的技术突围与传承

2008年,张树刚加入鹰星——这家2004年在宝安成立的企业,正从“传统劳动密集型模具厂”向“自动化智能模具企业”转型。在鹰星,张树刚的技术成长也进入了“加速期”。

他参与公司首个自动化模具项目研发——目标是做误差不超过0.005毫米的手机零部件模具。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和研发团队加班到深夜:从产品检讨到方案草案,从结构设计到仿真分析,反复试验10多次。“有一次试产精度不够,我们推倒重来,重新设计结构,反复做了5次试验才达标。”设计研发部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他们盯着电脑屏幕看仿真数据变化,一个细节改10遍是常事。

2024年,鹰星引进价值165万元的牧野V33数控机床,精度达0.001毫米,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模具制造设备,用于支撑张树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张树刚主动申请操作,“想看看‘智能设备’能做到什么程度,让自己技术‘跟上时代’。”通过操作这台机床,他掌握了“操作数控机床”核心技术,帮公司拿到多个AI终端品牌订单。“现在我们做的AI眼镜、汽车自动化设备模具,精度完全符合客户要求。”

多年的沉淀,张树刚收获诸多荣誉:先后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技术型专家”“广东省首席技师”,面对荣誉,他说:“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师傅的传承、团队的支持,所以要把技术传下去。”

依托“深圳市张树刚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福永街道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张树刚将86项国家专利(其中14项发明专利)整理成《模具设计手册》,用简明语言记录“模具设计关键细节”“仿真分析技巧”,方便年轻工程师学习。他每月不定时抽出几天时间,在工作室教年轻人操作自动化设备,比如牧野机床的参数调整、精度数据查看。通过“师徒结对”,他培养了多名实用型高级技师、100多名技师和技工,很多人成为研发团队骨干。

张树刚(右1)和同事在产品研发生产一线。

安家深圳

从产业工人到社区骨干的家国情

在福永,张树刚不仅实现了“技术梦”,更找到了“家”的归属感。2010年,他在福永买了房子,从此,一家人将宝安当作第二故乡。“福永环境好、交通方便,企业氛围好,老板重视技术,同事像家人一样。”

2015年,张树刚向党组织靠拢,向凤凰“两新”党委申请入党。“当时有个党员同志在社区做志愿者,帮居民解决问题,我觉得他很了不起,想向他学习。”入党后,他担任企业支部书记,接着成为凤凰工业园区党委副书记,还入选宝安区第六届人大代表、深圳市第七届党代表。“这些身份让我更有责任感。”作为企业支部书记,他帮企业解决党建问题;作为园区党委副书记,他帮企业对接资源;作为人大代表,他为产业工人发声。2020年,他提出《关于完善对再次认定市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的建议》,被纳入宝安区“人才工作计划”;2024年,他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组织开展“生产课堂”;作为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及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深圳市自动化学会专家,他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联合“深圳市自动化学会”邀请行业专家分享最新技术,“让企业互相学习,提升‘宝安智造’水平。”

站在鹰星的研发车间,看着自动化设备,张树刚感慨:“我的成长,离不开‘宝安智造’的发展——宝安给了我‘做技术’的机会,给了我‘传帮带’的平台,给了我‘实现价值’的舞台。”

对于未来,他充满信心:“如今,公司正在做AI电子设备,比如AI眼镜、汽车自动化设备,我想继续在研发领域深耕,帮公司拿到更多核心技术;同时,把技术传给更多年轻人,让‘宝安智造’越来越强。”

从产业工人到全国技术能手,张树刚的故事,是深圳“闯”的精神的体现,是宝安“智造”的缩影。正如他所说:“我是‘宝安智造’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未来,我会继续与‘宝安智造’同行,书写更多‘成长’与‘创新’的故事。”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小葵 通讯员 孙秀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汪文成

本文来自【宝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