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相关的谣言泛滥,许多患者缺乏专业知识难以鉴别。上期,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其中常见的10个(见推文:),本期继续为大家科普~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这是一个辟谣帖!
撰文:徐汉文
糖尿病相关的谣言泛滥,许多患者缺乏专业知识难以鉴别。上期,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其中常见的10个(见推文:),本期继续为大家科普~
11
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
辟谣:血糖控制得越严格,出现低血糖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见且易被忽视的并发症,是影响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轻度低血糖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严重低血糖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危及生命。低血糖的预防大于治疗,应给予糖尿病患者针对性的指导,提升患者的认知及自我管理水平,降低低血糖风险。
12
糖尿病患者终身“避雷”水果
辟谣:目前多项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显示,适当的水果摄入有助于血糖控制和降低死亡风险。2024年糖尿病防治指南也建议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的同时应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水果摄入。所以适当的水果摄入是必要的。
13
血糖不高,就不用控制饮食和适度运动了
辟谣:控制高血糖的策略是综合性的,包括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应用降糖药物等措施。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助于延缓和(或)降低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生。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是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措施。生活方式干预应始终贯穿于血糖管理的全程[1]。
14
早上空腹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有好处
辟谣:糖尿病患者不要空腹运动,因为此时血糖水平较低,大量运动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可以在餐后半小时之后适当的走动以加快肌肉消耗血糖,这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15
糖尿病可以多吃“无糖食品”
辟谣:无糖产品并不是完全无糖,且无糖产品往往会添加甜味剂或代糖。目前很多研究数据显示这些产品对于人体有害,过量摄入也不利于血糖的控制。此外,无糖食品往往也是由淀粉等主食制作而成,不加辨别的食用此类产品可能导致血糖的失控。
16
家里控制好血糖,就不用定期去医院复查了
辟谣:血糖监测包括利用血糖仪进行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持续葡萄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白蛋白检测等。家中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只是血糖监测的手段之一,不能代表血糖控制完全达标。建议血糖控制良好者每6个月测定1次HbA1c,血糖控制不佳或近期调整了治疗方案者3个月测定1次HbA1c。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血尿酸、尿常规、UACR正常者可每年复查1次这些指标。
17
不吃饭就不用吃药了
辟谣:部分患者认为血糖都是吃饭引起的,那不吃饭时血糖自然就不会升高,药物也就不用吃了。实际上糖尿病药物有多种,随餐吃的药物应根据进餐服用,不进食时可以不服用,但其他非随餐服用的药物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药。除了餐后血糖,还有空腹血糖也需要控制,药物的调整最好经过医生的同意再执行。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生活作息应尽量保持规律,定时定餐。
18
只有年纪大的人才会得糖尿病
辟谣: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18岁至29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5.0,30至39岁为6.5%,40至49岁则高达11.1%。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40岁以下人群的比例从3%攀升至10.9%。糖尿病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老年病,现如今也在悄悄逼近年轻人,糖尿病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2]。
19
糖尿病具有传染性
辟谣:糖尿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在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才会发病,糖尿病不是病毒、细菌这种单一因素感染引起的疾病,并没有传染性,不会对周围人造成“传染”。
20
糖尿病患者饿了也不能吃东西
辟谣:不少患者认为糖尿病的血糖应严格控制,东西不能乱吃,甚至有时候当患者出现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时,仍不知道需进食以提升血糖,尤其对于使用促泌剂或胰岛素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低血糖。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如饥饿感等)和中枢神经症状。当患者出现饥饿感,应立即监测血糖,若出现低血糖,立即进食糖水或易消化的食物将血糖回升至正常范围。若血糖正常,则不需进食。
参考资料:
[1]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2] Wang Z, Wu Y, Wu J, et al. Trends in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mong adults in Beijing, China, from 2008 to 2017. Diabet Med. 2021;38(9):e14487. doi:10.1111/dme.14487.
医学界内分泌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