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三闾庙记忆:千猪万米的码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9 19:39 1

摘要:殷弘绪何许人也?他出生于法国里昂的贵族家庭,于康熙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1699—1719)在江西传教。其间,他在景德镇居住了七年。此人曾仔细研读过中国出版的《浮梁县志》,并从经营瓷器生产与贸易的中国基督信徒那里,调查到不少景德镇瓷业的现状。他整理自己的所见所闻

在景德镇的历史长卷中,三闾庙码头曾是最鲜活的注脚,承载着“千猪万米”的繁盛记忆,见证着瓷业兴旺的历史。

十八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曾在生动描述景德镇码头的一封书信中惊叹:这里,每天消耗一万多担米和一千多头猪。

殷弘绪何许人也?他出生于法国里昂的贵族家庭,于康熙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1699—1719)在江西传教。其间,他在景德镇居住了七年。此人曾仔细研读过中国出版的《浮梁县志》,并从经营瓷器生产与贸易的中国基督信徒那里,调查到不少景德镇瓷业的现状。他整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撰写的两封书柬《中国陶瓷见闻录》和《中国陶瓷见闻录补遗》,将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传播到了欧洲和世界各地,也激发了法国人对景德镇瓷器收藏与鉴赏的兴趣。

晚清民国时期,婺源秀才詹鸣铎在《我之小史》里亦提笔写道:“景镇为千猪万米之地”。两种相隔百年的记述,却精准呼应着同一个场景——三闾庙码头作为镇区物资集散的核心,每日从昌江上游运来的大米在此卸船,经码头转入全镇百余家米行,新鲜猪肉随挑夫的脚步走进窑工棚、富商宅。

那时的三闾庙,是流动的市井长卷。码头边的石阶被商船的缆绳磨出深痕,挑夫们喊着号子穿梭于栈房与街巷,肩上的米袋、肉担晃出沉甸甸的声响。殷弘绪笔下“穿行其间犹如置身闹市,四周尽是挑夫们要人让道的吆喝声”,恰是三闾庙日常的鲜活写照。三闾庙码头被称为“千猪万米的码头”,当之无愧成为支撑镇区庞大产业生活物资的重要输入码头。

“千猪万米”的说法,既是对物资消耗的直观描述,更藏着瓷业兴旺的密码——正是无数窑火的日夜不熄,才让这座码头成了流动的市井,让三闾庙的青石板路,永远印着繁华的辙痕。

站在三闾庙古码头边,江风依旧,只是不见了当年的千帆竞发。但那些被历史反复提及的“千猪万米”,早已超越了数字本身的意义——它是瓷器产业牵动万千民生的见证,是市井繁华与商业智慧的结晶,更是景德镇作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生动注脚。

如今的三闾庙,正以另一种姿态苏醒。修复后的古码头石阶重见天日,游客踩着当年挑夫的脚印拾级而上,手机镜头里框进的不仅是昌江风光,还有墙上“千猪万米”的历史解说牌。曾经的粮行变成了陶瓷文化展厅,老屠户的铺子改造成咖啡馆,年轻的手艺人在这里复原古法制瓷……三闾庙不再是“物资码头”,却成了连接古今的“文化码头”。

来源:应声阿哥石敢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