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法治为纲。法治既是乡村善治的根基,更是乡风文明的屏障。近年来,贺兰县锚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将法治文化建设置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的关键位置,在星光村匠心打造涵盖“法治小院、法治大道、法治研学中心、法治文化广场、非
乡村振兴,法治为纲。法治既是乡村善治的根基,更是乡风文明的屏障。近年来,贺兰县锚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将法治文化建设置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的关键位置,在星光村匠心打造涵盖“法治小院、法治大道、法治研学中心、法治文化广场、非遗法治文化创作基地”的法治文化阵地矩阵,构建起“法治护航 振兴赋能”的特色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而持久的法治动能。
一是建设一个法治小院,打造宣传教育“首选地”。在立岗镇星光村民俗集聚区,打造“法治小院”,设置移风易俗室、人民调解室、法治直播间、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览室、法治会客厅等,院内搭建“议事亭”,实现普法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功能集成,成为村民、游客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选之地。组建了一支由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为主力的法律服务团,以全方位的便民法律服务,通过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顺民意、解民忧,确保法治宣传有载体、法治问题能发现、法治资源能对接、涉法矛盾能化解,从硬件和软件上均实现“转角遇到法”,有效提升居民的法治获得感。法治小院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已成为群众又一新晋的“网红打卡点”,不断拓宽普法“辐射面”。
二是打造一条法治星光大道,构建普法宣传“新高地”。借助现有步道及设施,沿线利用彩灯、造型灯装饰出法治宣传标语、法治动漫形象及名言警句,打造法治“星光”大道。沿法治广场、法治大道两侧,紧贴融入与乡村风格、非遗文化、法治文化相融合的非遗法治文化雕塑,把法治思维、法治观念寓意于一砖一瓦、一椽一木之中,为星光村增添浓浓的法治氛围,丰富游客“沉浸式”法治体验,让游客感受不一样的“法治之旅,切实发挥法治文化影响人、引导人、激励人、教育人、凝聚人的积极作用。
三是缔造一个法治研学中心,打造沉浸式法治文化“研学地”。在法治研学中心悬挂100余幅法治书画作品,将传统文化、法治文化、书香文化深度融合,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邀请区市县法治专家学者、大学教授、村书记、乡村振兴带头人等行业优秀人才,组建“星光村法治研学中心师资库”,探索开发一整套特色精品课程,通过直播、录播、现场教学、网上教学等形式,采用基层点单、专家讲授“菜单式”培训模式,为各类法治培训献上实务培训盛宴。
四是共铸一个法治文化广场,聚集法律服务“集中地”。法治文化广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星光村村规民约、法治文化大舞台、法治露天电影深度交融,有效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开放式、集成式、趣味性的法治文化广场。利用法治大集、旅游旺季等时间节点开展法治电影巡演、法治文艺演出等活动,让群众、游客在休闲娱乐中就能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塑造法治文化的吸引力,让法律根植群众内心,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五是厚植一个非遗法治文化创作基地,涵养法治文化“大能量”。深度挖掘泥哇呜、泥塑、黄河石画等本土非遗资源与法治元素的契合点,成立“非遗法治文化人才库”,将法治文化融入非遗技艺的创作肌理与传承脉络。匠心打造“泥哇呜法治小调”“泥塑普法故事群像”“黄河石画法治典故”等系列作品,让法律条文在悠扬曲调中流淌、在指尖泥塑中具象、在石画纹理中沉淀。通过“非遗工坊+法治课堂”联动模式,开展创作体验、作品巡展、线上展播等活动29场次,吸引村民、游客参与超万人次,实现“指尖上的传承”与“心坎里的普法”同频共振,让法治精神借助非遗载体浸润乡土、直抵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与法治活力。
星光村的实践证明,法治文化阵地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通过接地气、有温度的法治实践,既能让村民“懂法、用法”,更能让乡村“依法、有序”,法治的赋能,绘就了我县乡村振兴的新图景。下一步,贺兰县将以星光村为样板,在全县推广“法治文化阵地+乡村治理”模式,让法治之光照亮乡村振兴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贺兰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