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青石巷书生拾玉佩,槐荫下老妪托梦:三年后月老庙有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8 14:00 2

摘要:明朝宣德年间,苏州府吴县有个书生名叫沈砚秋。他本是钱塘人氏,七岁那年父亲赴任吴县教谕,一家人才迁居至此。可天有不测风云,三年后父亲染疾离世,母亲王氏带着他艰难度日。

第一章 暮春拾玉惊鸿影,痴心书生夜难眠

明朝宣德年间,苏州府吴县有个书生名叫沈砚秋。他本是钱塘人氏,七岁那年父亲赴任吴县教谕,一家人才迁居至此。可天有不测风云,三年后父亲染疾离世,母亲王氏带着他艰难度日。

沈砚秋自小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母亲省吃俭用供他进了县学。十五岁那年,他已在吴县小有名气,人称“沈才子”。只是家境贫寒,常穿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倒也衬得他眉目清朗,自带一股书卷气。

这年暮春,吴县举办一年一度的花朝节,城中男女老少都往城外的百花洲赶。沈砚秋本想在家温书,却被同窗拉着去凑热闹。两人行至半路,同窗被熟人叫走,他便独自一人沿着护城河边慢慢闲逛。

河岸栽满了垂柳,春风拂过,柳条如绿丝绦般摇曳。沈砚秋正看得入神,忽然瞥见柳树下的草丛里闪着微光。他俯身拨开杂草,竟是一枚羊脂白玉佩,上面雕刻着一朵含苞待放的玉兰,玉质温润,雕工精巧。玉佩一角还刻着个极小的“苏”字。

“这般贵重的物件,定是哪位姑娘不慎遗落的。”沈砚秋将玉佩小心收好,想着失主定是焦急,便在原地等候。

日头渐渐西斜,赏花的人陆续散去,仍不见有人来寻。沈砚秋正打算明日到县衙报备,忽闻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他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穿月白襦裙的姑娘站在不远处,正对着柳树下的草丛四处张望,眉头微蹙,神色焦急。

那姑娘约莫十六七岁,梳着双环髻,插着一支碧玉簪,肌肤胜雪,眉目如画,尤其是一双眼睛,像浸在水里的黑曜石,清澈动人。沈砚秋看得一怔,竟忘了言语。

姑娘察觉到他的目光,转过头来,见是个陌生书生盯着自己,脸颊微微泛红,轻声问道:“公子可是在此处看到一枚玉佩?”

沈砚秋这才回过神,连忙拱手道:“姑娘可是在找一枚刻着玉兰和‘苏’字的玉佩?”

姑娘眼睛一亮,喜道:“正是!那是家母留给我的,还请公子归还。”

沈砚秋从袖中取出玉佩,递了过去:“姑娘收好,物归原主,在下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姑娘接过玉佩,紧紧攥在手心,对着沈砚秋盈盈一拜:“多谢公子,小女子苏婉卿,敢问公子高姓大名,改日定当登门道谢。”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沈砚秋连忙摆手,“在下沈砚秋,姑娘不必客气。”

苏婉卿深深看了他一眼,轻声道:“沈公子,后会有期。”说罢,便转身沿着河岸快步离去,青色的裙摆在春风中轻轻飘动,如一朵盛开的玉兰。

沈砚秋望着她的背影,直到消失在柳树深处,才回过神来。方才那惊鸿一瞥,竟让他心头小鹿乱撞,久久无法平静。他摸了摸袖中,仿佛还残留着玉佩的温润,又想起苏婉卿那双清澈的眼睛,不由得痴了。

回到家时,天已黑透。母亲王氏见他魂不守舍,关切地问:“砚秋,今日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沈砚秋这才回过神,忙道:“没什么,母亲,只是今日在百花洲看到些奇景,有些入神罢了。”他不敢说实话,怕母亲担心。

这一夜,沈砚秋辗转难眠。苏婉卿的身影总在他脑海中浮现,那双眼睛,那抹浅笑,还有她转身离去时的背影,都让他心神不宁。他后悔当时没有多问几句,不知她家住何处,家中还有何人。

次日一早,沈砚秋便揣着心事去了百花洲。他沿着河岸来回走动,希望能再次遇到苏婉卿,可直到日头西落,也没见到她的身影。此后一连数日,他都往百花洲跑,却始终杳无音讯。

同窗见他魂不守舍,打趣道:“砚秋,你这几日像是丢了魂似的,莫不是被哪个姑娘勾了去?”

沈砚秋脸一红,连忙否认:“胡说什么,我只是在想文章罢了。”

可他自己知道,那颗心早已被那个叫苏婉卿的姑娘牵走了。

第二章 槐荫老妪托奇梦,三年寻觅音讯杳

转眼到了盛夏,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沈砚秋白日里在县学苦读,夜晚便在灯下温书,可苏婉卿的身影总在不经意间浮现,让他无法静心。

这日午后,他实在困倦,便搬了张竹榻躺在院中的老槐树下乘凉。这棵老槐树已有百余年树龄,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是夏日里最好的歇脚处。沈砚秋躺在竹榻上,听着蝉鸣,不知不觉便睡着了。

梦中,他竟又回到了百花洲的柳树下。正望着河水出神,忽然听到身后有人说话:“年轻人,莫要痴等了。”

沈砚秋回头一看,是个白发老妪,穿着青布衣裳,手里拄着一根拐杖,正笑眯眯地看着他。

“老人家是在与我说话?”沈砚秋疑惑道。

老妪点了点头:“你在等那个丢玉佩的姑娘,对吗?”

沈砚秋一惊,不知她如何知晓,只得点头道:“正是,不知老人家可有她的音讯?”

老妪笑了笑:“有缘自会相见,无缘强求不得。不过,我倒可以给你指条路。你且记住,三年后的中秋夜,去玄妙观的月下老人祠,或许能得偿所愿。”

“三年?”沈砚秋急道,“为何要等三年?”

老妪却不答话,只是笑着说:“你若真心待她,三年又算得了什么?切记,心诚则灵。”说罢,身影渐渐淡去。

沈砚秋急得大喊:“老人家留步!请告知详情!”

这一喊,他便从梦中惊醒,额头上满是冷汗。院中的老槐树静静矗立,蝉鸣依旧,哪里有什么老妪的身影。

“原来是场梦。”沈砚秋喃喃自语,可梦中老妪的话却清晰地印在他脑海中。三年后的中秋夜,玄妙观月下老人祠。

他有些疑惑,这梦究竟是真是假?可除了相信,他别无他法。苏婉卿杳无音讯,他不知该往何处寻觅,或许这真是天意。

自此之后,沈砚秋收起了浮躁的心,一心扑在学业上。他想,若能考取功名,将来也能给苏婉卿一个安稳的家。他把对苏婉卿的思念,都化作了苦读的动力。

寒来暑往,三年时光匆匆而过。

这三年里,沈砚秋从未放弃寻找苏婉卿。他四处打听姓苏的人家,也曾去过苏州府的几个苏姓大族,却都没有找到她的踪迹。有时在街上看到身形相似的姑娘,他总会追上去看,可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母亲王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知道儿子心中有事,却不愿多问,只是默默操持着家务,让他能安心读书。

三年间,沈砚秋的学识日益精进,在吴县的文名也越来越响。县太爷很看重他,多次举荐他参加乡试,可他都以学业未精为由推脱了。他想等找到苏婉卿,了却心愿后,再专心备考。

终于,到了第三年的中秋。

这日,沈砚秋一早就开始收拾。他换上了一件新做的青布长衫,又仔细梳理了头发。母亲王氏看他这般模样,笑着问:“砚秋,今日要去哪里?”

沈砚秋脸上微红,道:“母亲,今日中秋,我想去玄妙观上香,求个平安。”

王氏点点头:“去吧,早去早回,晚上娘给你做你爱吃的桂花糕。”

“嗯。”沈砚秋应了一声,便出门了。

玄妙观在苏州城西北角,是一座千年古观。中秋佳节,前来上香的人络绎不绝。沈砚秋随着人流进了观门,四处打量,寻找月下老人祠。

问了几个道士,才在观后的一个僻静角落找到了月下老人祠。祠堂不大,里面供奉着月下老人的神像,神像前香火缭绕,不少青年男女正在焚香许愿。

沈砚秋买了香烛,恭敬地跪在蒲团上,对着月下老人神像拜了三拜,心中默念:“月下老人在上,弟子沈砚秋,恳请您保佑我能与苏婉卿姑娘相见,若能得偿所愿,弟子定当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拜完之后,他便在祠堂外等候。夕阳西下,前来上香的人渐渐散去,祠堂周围变得安静起来。沈砚秋望着天边的晚霞,心中既期待又忐忑。那梦中老妪的话,究竟能否应验?

第三章 玄妙观里初重逢,阴差阳错起波澜

夜色渐浓,一轮圆月升上天空,洒下清辉。玄妙观里亮起了灯笼,映照得古观别有一番韵味。

沈砚秋仍在月下老人祠外等候,心中有些失落。难道那只是一场梦?他苦等三年,难道终究是一场空?

就在他心灰意冷,准备离去时,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带着几分迟疑:“请问……你是沈砚秋公子吗?”

沈砚秋浑身一震,猛地回头。只见月光下,一个穿浅碧色衣裙的姑娘站在不远处,正睁大眼睛看着他。那眉眼,那神态,正是他日思夜想的苏婉卿!

三年不见,她褪去了少女的青涩,更添了几分成熟的风韵,宛如一朵盛开的玉兰,清丽动人。

“苏姑娘?”沈砚秋的声音有些颤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苏婉卿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他,脸上满是惊喜:“真的是你,沈公子!三年前百花洲一别,我一直在找你,却始终没有音讯。”

“我也在找你。”沈砚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后只化作一句,“能再见到你,真好。”

苏婉卿脸颊微红,轻声道:“我也是。”

两人相对无言,月光洒在他们身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情愫。

过了好一会儿,沈砚秋才回过神,问道:“苏姑娘,这三年你在哪里?我四处打听,都没有你的消息。”

苏婉卿叹了口气,道:“说来话长。三年前我父亲调任杭州知府,我便随家人去了杭州。前几日才随母亲回苏州探亲,没想到今日竟能在此遇到你。”

“原来如此。”沈砚秋恍然大悟,难怪他在苏州找不到她。

“沈公子,当年多亏你拾到玉佩,那是家母留给我的唯一念想,我一直想谢谢你。”苏婉卿道。

“举手之劳,姑娘不必挂怀。”沈砚秋笑道。

两人并肩在观中漫步,聊着这三年的经历。沈砚秋说起自己苦读的日子,苏婉卿说起杭州的风土人情,越聊越投机,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不知不觉,已近子时。苏婉卿道:“沈公子,时辰不早了,我该回去了,母亲还在亲戚家等我。”

沈砚秋不舍地点点头:“我送你回去。”

“不必了,我亲戚家就在附近。”苏婉卿婉拒道,“这是我亲戚家的地址,改日你若有空,可来府上一坐,也好让我尽地主之谊。”说罢,她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条,递给沈砚秋。

沈砚秋接过纸条,小心收好:“好,改日我一定登门拜访。”

苏婉卿对着他浅浅一笑,转身离去。月光下,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巷口。

沈砚秋握着手中的纸条,心中甜滋滋的,仿佛拥有了全世界。他抬头望着圆月,喃喃道:“老妪所言,果然不虚。”

次日一早,沈砚秋便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找到了苏婉卿亲戚家。那是一座雅致的宅院,门上挂着“张府”的匾额。

门房通报后,很快便有人出来迎接。出来的是一位中年妇人,正是苏婉卿的母亲柳氏。柳氏举止端庄,面带微笑:“沈公子,请进。”

沈砚秋跟着柳氏进了府,只见苏婉卿正坐在院中看书,见他来了,连忙起身相迎:“沈公子,你来了。”

“冒昧打扰,还望伯母和苏姑娘莫怪。”沈砚秋拱手道。

柳氏笑着说:“沈公子客气了,我家婉卿常说起你,说你拾金不昧,是个难得的好青年。”

三人落座后,丫鬟奉上茶水。柳氏问起沈砚秋的家世,沈砚秋一一作答,并未隐瞒家中的窘境。

柳氏听后,脸上的笑容淡了些,但还是客气地说:“沈公子年轻有为,将来定能有一番作为。”

沈砚秋和苏婉卿聊起诗词歌赋,越聊越投缘。柳氏在一旁看着,神色却有些复杂。

不知不觉,到了午时。柳氏留沈砚秋用膳,沈砚秋欣然应允。席间,柳氏频频给苏婉卿使眼色,苏婉卿却装作没看见,只顾着和沈砚秋说话。

饭后,沈砚秋起身告辞。苏婉卿送他到门口,轻声道:“沈公子,改日我再去找你。”

“好。”沈砚秋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张府。

沈砚秋走后,柳氏把苏婉卿叫到房里,沉声道:“婉卿,你可知娘今日为何不高兴?”

苏婉卿低头道:“娘,我知道您想说什么。”

“那沈砚秋虽有才学,却是个穷书生,家中只有一个老母亲,你若嫁给他,将来如何度日?”柳氏道,“娘已经为你物色好了人家,是苏州府同知的公子,家世显赫,人才出众,下个月便来提亲。”

“娘,我不嫁!”苏婉卿急道,“我心里只有沈公子。”

“胡闹!”柳氏怒道,“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岂能由你任性?那沈砚秋一无所有,你跟着他只会受苦!”

“我不怕受苦!”苏婉卿倔强地说,“我喜欢的是他的才华和人品,不是他的家世。”

“你……”柳氏气得说不出话来,“我不管你怎么想,这门亲事我定了!从今日起,你不准再与那沈砚秋见面!”说罢,便拂袖而去。

苏婉卿看着母亲的背影,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她知道母亲是为她好,可她心中早已认定了沈砚秋,又怎能接受别人?

第四章 痴心不改终不负,有情人终成眷属

自那日起,柳氏便将苏婉卿锁在房里,不准她出门。苏婉卿茶饭不思,日渐憔悴。她托丫鬟给沈砚秋送了一封信,诉说了自己的处境。

沈砚秋收到信后,心急如焚。他想去张府探望,却被门房拦在外面,说柳氏吩咐了,不准他进门。

沈砚秋整日坐立不安,母亲王氏看出了他的心事,问道:“砚秋,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跟娘说说。”

沈砚秋便把苏婉卿的事告诉了母亲。王氏听后,沉吟道:“既然婉卿姑娘对你有情,你也喜欢她,便不能放弃。只是那柳氏嫌我们家贫,这可如何是好?”

沈砚秋道:“娘,我想好了,我要去参加乡试。若能考中举人,或许柳氏便能答应我们的婚事。”

王氏点点头:“好,娘支持你。你安心备考,家里的事有娘呢。”

自此,沈砚秋便闭门苦读,日夜不休。他把对苏婉卿的思念,都化作了读书的动力。他知道,这是他唯一能抓住的机会。

乡试的日子越来越近,沈砚秋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常常读到深夜,累了便趴在桌上小憩片刻,醒了继续读。王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日都给她做些滋补的汤水。

终于,到了乡试的日子。沈砚秋收拾好行囊,带着母亲的期盼和对苏婉卿的思念,踏上了前往南京的路。

乡试共考三场,每场三天。沈砚秋沉着应战,发挥出色。他想起苏婉卿的笑容,想起母亲的嘱托,笔锋越发流畅。

三场考下来,沈砚秋虽疲惫不堪,却信心满满。他相信,自己定能考中。

回到吴县后,沈砚秋便开始焦急地等待放榜的日子。他不敢去张府,只能托人打听苏婉卿的消息。得知苏婉卿仍被锁在房里,他心中更是着急。

一个月后,乡试放榜的消息传来。沈砚秋忐忑地跟着人群去看榜,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他终于找到了“沈砚秋”三个字,赫然在列!他考中了举人!

沈砚秋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终于做到了!他飞奔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母亲。王氏喜极而泣,抱着儿子说:“好,好,我儿中了

第五章 金榜题名遂心意,十里红妆结连理

沈砚秋中举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吴县。县太爷亲自登门道贺,乡邻们也纷纷前来恭喜,沈家小院一时间热闹非凡。

王氏忙前忙后,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沈砚秋却惦记着苏婉卿,等人群散去,他立刻换上新衣,揣着捷报直奔张府。

这一次,门房见他身着举人服饰,再不敢阻拦,恭敬地引他入内。柳氏听闻沈砚秋中了举,神色复杂地在正厅见了他。

沈砚秋将捷报呈上,朗声道:“伯母,学生幸不辱命,考中举人。今日前来,一是告知喜讯,二是恳请伯母成全我与婉卿姑娘。”

柳氏看着捷报上的名字,沉默半晌。她并非不明事理之人,只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总盼着女儿能嫁个安稳人家。如今沈砚秋高中举人,前程可期,倒也不算辱没了女儿。

“沈公子年轻有为,老身佩服。”柳氏缓缓开口,“只是婉卿的婚事,还需问问她自己的意思。”

正说着,苏婉卿从屏风后走了出来。她听闻沈砚秋中举前来,早已按捺不住,此刻见了他,眼中含泪,却带着笑意。

“婉卿,你愿意嫁给沈公子吗?”柳氏问道。

苏婉卿脸颊绯红,却毫不犹豫地点头:“女儿愿意。”

柳氏叹了口气,终是松了口:“罢了,你们的缘分,也是天定。我便成全你们。”

沈砚秋和苏婉卿对视一眼,皆是喜不自胜。

婚事定在三个月后。沈砚秋用中举所得的赏银,加上母亲多年的积蓄,在吴县买了一处小院,简单修葺后,便成了他们的新房。

苏婉卿的嫁妆也十分丰厚,柳氏虽起初反对,真到了女儿出嫁时,却也倾其所有,只盼她婚后能过得舒心。

迎亲那日,吴县街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沈砚秋骑着高头大马,胸前戴着大红花,满面春风。花轿从张府出发,一路浩浩荡荡,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到了沈府门口,沈砚秋亲自掀开轿帘,将苏婉卿扶了出来。苏婉卿穿着大红嫁衣,盖着红盖头,手里牵着红绸,一步步跨进了家门。

拜堂之时,看着眼前的红烛,听着司仪高喊“夫妻对拜”,沈砚秋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槐荫下的梦。若不是那场梦,若不是自己的坚持,或许就错过了这段姻缘。他低头看向身边的苏婉卿,心中充满了感激。

婚后的日子,平淡而温馨。沈砚秋继续苦读,准备参加会试。苏婉卿则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将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知书达理,时常陪沈砚秋读书写字,两人琴瑟和鸣,恩爱甚笃。

王氏看着儿子儿媳和睦相处,心中十分欣慰,每日脸上都挂着笑容。

次年春闱,沈砚秋不负众望,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消息传来,沈家上下欢腾不已。

沈砚秋带着苏婉卿和母亲一同前往京城赴任。临行前,他特意去了趟老宅的槐荫下,对着老槐树深深一拜。是这棵老槐树,托梦指引了他的姻缘;是这份坚持,让他终得圆满。

京城的日子虽忙碌,却也充实。沈砚秋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受同僚敬重。苏婉卿则在京中广结善缘,将家中打理得妥妥当当,成了沈砚秋最坚实的后盾。

数年后,沈砚秋升任礼部侍郎。他和苏婉卿已有了一双儿女,儿子聪慧,女儿伶俐,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每逢中秋,沈砚秋总会带着家人去月下老人祠上香。他会给孩子们讲起那个暮春拾玉的故事,讲起那个槐荫下的梦,告诉他们:“缘分天定,却也需人心坚守。只要心诚,终能得偿所愿。”

月光洒在一家人身上,温馨而美好。远处的宫灯摇曳,仿佛在见证这段因一枚玉佩、一场梦而起的姻缘,如何在岁月中开出了最美的花。而吴县老宅的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段跨越了时光的佳话,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似在诉说着人间最动人的圆满。

来源:民间故事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