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俞敏洪可是励志的代名词。他出生在江苏江阴的农村,家境普通,父母都是农民,家中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高考这座改变命运的独木桥,他走得异常艰难。第一次高考,他名落孙山,但没有丝毫退缩,一边帮家里干农活,一边争分夺秒复习;第二次高考成绩依旧不理想,
俞敏洪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俞敏洪可是励志的代名词。他出生在江苏江阴的农村,家境普通,父母都是农民,家中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高考这座改变命运的独木桥,他走得异常艰难。第一次高考,他名落孙山,但没有丝毫退缩,一边帮家里干农活,一边争分夺秒复习;第二次高考成绩依旧不理想,面对周围的质疑声,他心中的执念愈发强烈 ,终于在 1980 年,第三次高考让他成功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自此踏入了全新的知识天地。
在北大,浓重的乡音、朴素的穿着,让他在一众天之骄子中显得格格不入,自卑如影随形。为了跟上同学们的步伐,他把课余时间都耗在了图书馆,疯狂汲取知识,还硬着头皮参加演讲活动,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毕业后,凭借出色的专业成绩,他留校任教,开启了教书育人的生涯。
上世纪 80 年代末,留学热潮汹涌,俞敏洪也想出国留学,他一边在北大授课,一边全力备考托福、GRE,可多次申请均遭拒绝,留学所需的高昂费用更是让他望而却步。为了攒钱,他偷偷在校外兼职做英语辅导,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来找他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北大严禁教师校外私自授课,他因此受到了处分。1991 年,俞敏洪毅然辞去北大教职,租了一间狭小简陋的民房,摆上几张桌椅,创办了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这便是新东方的前身。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没有办学资质,他就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穿梭在各个部门之间申请;生源不足,他就亲手写传单、印传单,大街小巷去张贴、发放,还经常被城管追着跑。授课时,他既是老师,又是后勤,一天下来累得嗓子冒烟、身体散架,可赚的钱只够勉强维持生计。但俞敏洪没有放弃,他深知必须有独特的 “武器” 才能在激烈的教培市场竞争中存活。当时的英语培训课程大多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便大胆创新,把幽默风趣的段子、热点时事融入英语讲解中,原本晦涩难懂的语法、词汇,经他一讲,变得妙趣横生。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迅速传开,学生们口口相传,新东方的名气越来越大。
随着生源不断涌入,俞敏洪邀请了昔日北大、清华的同窗加入,这些精英带来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方法,新东方的课程体系愈发完善,涵盖了托福、雅思、四六级等多个热门项目,逐渐在教培行业站稳了脚跟,教学点也从北京向周边城市拓展。2006 年,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教育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此后更是不断发展壮大,业务范围扩展到中小学课外辅导、职业教育、在线教育等多个领域 。
那些年,俞敏洪的故事激励着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大家把他视为奋斗的榜样,他的演讲一票难求,他出的励志书籍也被众人追捧。他的经历仿佛在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只要坚持,草根也能逆袭,平凡也能铸就非凡。
鸡汤与砒霜
谁也没想到,曾经被视为励志典范的俞敏洪,会因为一封从南极发来的内部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2024 年 11 月 16 日,新东方迎来 32 周年纪念日 ,正在南极考察的俞敏洪,站在那片洁白无垠的冰雪世界中,四周是巍峨耸立、散发着幽蓝光芒的冰山,远处是成群结队、憨态可掬的企鹅,在这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他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封内部信。
信中,他满怀诗意地描绘着眼前的景象:“此刻,我正站在南极的冰雪世界中。四周是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和无边的宁静。冰川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力量与坚守的意义 。” 他以南极企鹅在极端环境中相互依偎、顽强生存的画面作比,回顾了新东方从北大那间狭小昏暗、仅能容纳几十人的简陋教室起步,在风雨中摸爬滚打、一路拼搏的创业历程,字里行间满是对往昔奋斗岁月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无限期许,鼓励员工们坚守初心,继续在教育和新业务领域发光发热,为学生和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然而,这封本意为激励员工、凝聚人心的信件,却如同投入热油的冷水,瞬间激起千层浪。不少员工在收到信后,内心的委屈与不满被瞬间点燃。一位新东方教育板块的员工,在结束了一天漫长的授课后,顾不上喝口水、吃口饭,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续费方案的制作中,忙得焦头烂额。当他抽空打开手机看到这封满是南极风光描述的内部信时,苦笑着说:“这反差也太大了,他在南极享受着美景,我们却在这为了业绩熬夜加班,这信读起来只觉得讽刺 。”
网友们也纷纷加入吐槽大军,有人直言:“满篇看下来,整个脑子都是南极,这哪是给员工的信,更像是他的个人旅游日记 。” 还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少点这种假大空的鸡汤,多给员工涨点工资、改善下工作环境才是真的。” 有细心的网友统计,这封内部信全文提及 17 次 “我” 和 5 次 “南极” ,却对员工们当下所面临的高强度工作、业绩压力只字未提。很快,一篇题为《给俞敏洪的一封回信》的网帖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信中以一名普通员工的视角写道:“您那里有冰川闪光,我这里闪光的东西,叫作:企业微信红点 。” 辛辣地讽刺了老板与员工之间截然不同的处境。
在俞敏洪的鸡汤里,常常勾勒出一幅幅充满诗意与豪情的宏大理想蓝图。他鼓励员工要怀揣远大抱负,将教育视为改变世界的神圣使命,为学生点亮知识的灯塔,为社会培育栋梁之材;在新业务拓展上,要大胆创新、无畏探索,成为行业变革的引领者 ,比如在新东方文旅方面,期望打造独特的旅行体验,让游客深入领略各地文化魅力,把世界装在心里 。
可回归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却是另一番景象。以教育板块为例,据前程无忧《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 2022》显示,专业服务 / 教育 / 培训行业从业者加班现象普遍,近六成职场人平均每天加班超过一小时 。新东方的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每天早早来到校区备课,课间休息时间还得为学生答疑解惑,晚上授课结束后,还得批改作业、准备教案,常常忙到深夜。除了教学,他们还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续费率、转化率等指标如同紧箍咒一般,时刻束缚着他们。为了提高续费率,老师们得小心翼翼地维护与家长的关系,应对各种投诉与质疑;为了提高转化率,要不断挖掘潜在生源,参加各种招生活动 。
在东方甄选的直播间,主播们看似在轻松地介绍产品,背后却是长时间的选品准备、话术练习,以及直播时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一场直播下来,常常累得嗓子沙哑、身心俱疲 。而运营团队更是要 24 小时紧盯数据,随时调整直播策略,一旦出现数据波动,就如临大敌。在新业务拓展部门,员工们为了开发新的课程、设计新的旅游线路,频繁出差调研,回来后还要面对各种方案被推翻重来的情况,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一边是俞敏洪口中遥不可及的宏大理想,一边是实实在在的加班、业绩压力,这种巨大的落差,就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让员工们觉得那些鸡汤不过是空中楼阁,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 ,自然也就难以产生认同感,甚至心生反感。
如今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机遇与挑战激烈碰撞的时代,压力如影随形。从学历层面来看,“学历通胀” 现象愈发严重 ,据教育部统计,202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 1222 万的历史峰值 ,相比 2016 年增长超过六成 。当高学历人才如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学历的 “含金量” 似乎在悄然下降,就业竞争也变得异常残酷。清北毕业生应聘街道办、硕士研究生竞争高校宿管岗位,这些曾经难以想象的场景,如今却屡见不鲜 ,考公考编更是成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拉锯战,一考就是两三年的大有人在 。
在就业市场中,AI 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年轻人带来了新的挑战。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过去三年,在最容易被 AI 取代的岗位中,22 - 25 岁新人的就业率猛降 13% 。像软件开发、客服等行业的初级岗位,由于工作内容多为重复、可指令化操作,正逐渐被 AI 所替代 。美国人工智能公司 Anthropic 的 CEO 甚至将其称为 AI 对白领的 “大屠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年轻人不仅要与同龄人竞争,还要和不断进化的 AI “抢夺” 工作机会 。
与当下年轻人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俞敏洪那一代企业家的成功路径,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难以复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市场空白多、机会多,凭借着勇气、努力与一些机遇,就有可能闯出一片天地 。俞敏洪创办新东方时,国内的英语培训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他抓住了留学热潮的机遇,凭借独特的教学方式和不懈的努力,成功打造了教育领域的商业帝国 。
但如今,各个行业的市场竞争都已趋于饱和,新兴行业又对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年轻人想要像俞敏洪当年那样,仅凭一腔热血和努力就能轻易获得成功,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背景下,俞敏洪用自己过往的成功经历熬制的鸡汤,对于正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年轻人来说,显得空洞且无力 ,无法真正解决他们面临的就业难、竞争压力大等现实问题,自然也就难以获得年轻人的认同,甚至会让年轻人觉得,这是站在成功巅峰的人对他们的 “说教”,从而心生反感 。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处于转型关键期时,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就像共生体,彼此依存、相互影响 。企业的战略调整、业务拓展,离不开员工的拼搏付出;员工的职业发展、生活保障,也依赖于企业的稳健运营 。
以新东方为例,近年来,教培行业政策的重大调整,让新东方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不得不开拓文旅、直播电商等新业务领域 。在这个艰难的转型过程中,员工们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文旅业务的拓展,需要员工深入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 ,这背后是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收集与方案策划工作;直播电商业务,从选品、直播策划到售后客服,每个环节都需要员工全情投入,长时间的筹备与高强度的直播工作,让员工们疲惫不堪 。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企业给予员工的实际关照就显得尤为重要 。薪酬福利作为员工最基本的物质保障,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生活质量与工作积极性 。合理的薪资水平,不仅能满足员工的日常生活开销,还能让员工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像华为公司,在 5G 技术研发的攻坚阶段,员工们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难题和市场竞争压力 ,华为通过高额的项目奖金、股权激励等方式,让员工们切实享受到了企业发展的红利,也激励着员工们在工作中全力以赴 。除了薪资,完善的福利体系同样不可或缺 ,比如提供健康体检、带薪年假、员工培训等福利,能让员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提升自我的机会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
职业发展机会对于员工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应根据员工的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为员工提供明确的职业晋升通道和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例如,字节跳动鼓励员工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轮岗,员工可以从内容运营岗位转到算法研发岗位,或者从市场推广岗位转到产品策划岗位 ,这种跨部门的流动,不仅拓宽了员工的职业视野,还能让员工在不同的领域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企业还可以为员工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导师指导等支持,帮助员工提升业务能力,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
然而,在新东方的转型过程中,俞敏洪似乎过于注重精神激励,而忽视了员工的实际需求 。在那封南极来信中,满是对理想的描绘、对未来的期许,却没有提及员工最为关心的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等问题 。这种精神激励与实际关照的失衡,让员工们感到失望与不满 。对于员工来说,他们不仅需要精神上的鼓舞,更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保障和发展机会 。只有当企业真正关注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薪酬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时,员工才会与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否则,再动听的鸡汤,也难以凝聚人心,甚至会让员工与企业渐行渐远 。
俞敏洪鸡汤引发的这场风波,为企业管理者们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与启示 。在企业管理中,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 。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仅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激励员工,而应深入基层,了解员工的工作日常、面临的困难以及内心的真实诉求 。通过定期的面对面交流、匿名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等方式,搭建起与员工沟通的桥梁,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 。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制定出真正符合员工需求的激励措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企业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管理者用心去经营,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对员工的关怀 。希望更多的企业管理者能从俞敏洪的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摒弃空洞的鸡汤式激励,以真诚的沟通、切实的关怀和合理的激励,凝聚员工的力量,共同开创企业的美好未来 。
来源:特殊事物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