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颇具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创始人俞敏洪选择了一种格外特别的方式与全体员工“对话”——他从遥远的南极,发回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全员信。
老板在南极感慨岁月静好,员工在工位加班“负重前行”?俞敏洪的32周年信,为何翻车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老板的诗和远方撞上员工的加班日常,共情就成了奢侈品。
昨天,新东方迎来了自己的32岁生日。
在这个颇具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创始人俞敏洪选择了一种格外特别的方式与全体员工“对话”——他从遥远的南极,发回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全员信。
信中是这般诗意盎然的描述:“此刻,我正站在南极的冰雪世界中。四周是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和无边的宁静…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纯净之地,我热烈祝贺新东方32周年的生日快乐!”
南极时间清晨6点的宁静晨曦,对应着北京时间下午5点的下班时分。可以想象,俞敏洪先生的本意,是借由这片地球最后净土的空灵与壮美,来隐喻企业三十二年的坚守与初心,用一场精神上的共鸣,激励全体员工携手再创辉煌。
然而,理想照进现实的画面,却充满了尴尬的割裂感。
这封本该温暖人心的信,在社交媒体上迅速“翻车”。没有预想中的感动与激昂,取而代之的是一句扎心且迅速传播开来的网友评论:“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
这短短九个字,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当下职场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鸿沟。
答案或许很简单:俞敏洪可能还活在他所熟悉的那套叙事逻辑里,但今天的年轻人,早已不吃这一套了。
在过去的年代,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宏伟愿景和奋斗鸡汤,确实是凝聚人心的强大武器。但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的年轻一代职场人,他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也更为清醒。
他们并非没有理想,但他们更相信“画出来的饼,填不饱肚子”。他们对悬浮在半空、不接地气的“鸡汤文学”产生了强大的免疫。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共情,不是老板在冰川下感慨“坚守的意义”,而是他能否看到办公室里亮着的灯,听到员工对薪资、福利和工作强度的真实诉求。
当老板的镜头对准的是南极璀璨的星空,而员工的双眼却只能紧盯屏幕上闪烁的KPI;当老板在感慨“无边的宁静”时,员工正被无休止的“钉钉”提示音所困扰——这种巨大的场景反差,让任何华丽辞藻堆砌出的情怀,都显得无比苍白,甚至略带讽刺。
员工与企业之间,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交换的契约关系。精神激励固然重要,但它永远无法替代实实在在的物质回报和制度尊重。
一家企业的生命力,归根结底源于每一个普通员工的敬业与付出。而敬业度的培育,光靠“打鸡血”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一个公平的薪酬体系、清晰的成长路径、被尊重的企业文化以及工作与生活的良性平衡。
企业家个人的成功与财富,如果不能惠及一同奋斗的团队,那么就很难赢得员工发自内心的爱戴。忠诚,不是靠言语唤来的,而是靠行动赢来的。
新东方的32年,是一部了不起的创业史诗。但纪念日的意义,不仅在于回顾过去的辉煌,更在于审视当下的问题,并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
或许,对俞敏洪和新东方而言,最好的生日礼物,不是一封来自南极的祝福,而是一场始于内部、关乎每一个员工切身利益的、真诚的反思与改善。
毕竟,再遥远的诗意,也温暖不了近在咫尺的寒凉。
来源:王雪平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