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助力残疾人就业,康巴什区还依托“就业援助月”举办专场招聘会3场,走访企业100余家,征集岗位370余个;打造“惠民”工匠坊展销手作产品;组织残疾人参与“党建引领以工代赈”项目;连续3年在事业单位招聘…
“在家门口做手工,一个月能挣2500元左右,既能照顾家里,又有了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园街道居民李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的故事,折射出了鄂尔多斯市就业支持体系覆盖重点群体、托举民生幸福的温暖底色。
重点群体稳,则就业大局稳。鄂尔多斯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就业促进行动”为抓手,围绕高校毕业生、农牧民、残疾人、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构建“市级统筹、旗区主责、分类施策、精准滴灌”的就业促进体系,“暖城”就业服务品牌声名远扬,成功获评“2025年就业友好城市”。“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就业11.47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6.2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3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7万人,农牧民工转移就业42.95万人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
打造“家门口就业圈” 灵活就业焕生机
走进伊金霍洛旗创业大厦的“暖城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正忙着为求职者线上匹配岗位。“以前找零工全靠碰运气,现在通过‘伊呼佰应’APP,在家就能看到岗位信息,太方便了。”刚通过平台找到工作的王先生说道。
伊金霍洛旗围绕“煤炭+新能源”双轮驱动产业格局,构建“一刻钟”就业服务圈,2025年新建4个就业服务站,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49场,收集岗位5236个,帮助4610人就业,零工市场累计服务灵活就业2.8万人次。同时,当地在社区建成14处就业工坊车间,带动300余人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达拉特旗聚焦育儿女性、大龄劳动者等群体,推出“妈妈岗”精准服务。通过建立求职需求数据库、对接企业推出“全勤岗+灵活岗”组合模式,2025年举办“妈妈岗”专场招聘会2场,征集适配岗位183个,23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
不仅如此,达拉特旗还依托社区建成8家“社区微工厂”,构建“技能培训+订单对接+来料加工”链条。工业街道召北社区“艾草代工坊”与企业合作,采取“企业订单+社区接单+居家做单”模式,带动80余名居民就业,项目年产值预计超百万元,让灵活就业更有保障。
构建“三维帮扶”体系 残疾人就业有尊严
“以前总觉得自己找不到工作,没想到在这里不仅学会了缝纫技术,还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在康巴什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残疾人就业者张女士拿着自己参与制作的产品,眼中满是自豪。
康巴什区以“保障平等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构建“政策扶持+技能提升+岗位适配”三维帮扶体系,打造“1+4+N”助残就业矩阵——以1个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为核心,4个“零工驿站”为支撑,覆盖N个困难群体的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基地推行“党建引领+非遗传承+扶弱助残”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期,培训200余人次,带动20名残疾人集中就业,110余名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
“荔枝花开”残疾人创业团队是基地的亮点品牌,下设缝纫队与手作售卖区,形成“技能实践+产品销售”闭环。2024年以来累计承接项目26个。
为助力残疾人就业,康巴什区还依托“就业援助月”举办专场招聘会3场,走访企业100余家,征集岗位370余个;打造“惠民”工匠坊展销手作产品;组织残疾人参与“党建引领以工代赈”项目;连续3年在事业单位招聘中设残疾人专岗,开发公益性岗位5个,推行“一人一档”精准服务,让残疾人就业更有尊严、更有底气。
深化“产教融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路更宽
乌审旗作为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创新构建“134”工作体系,以深度产教融合为核心,出台多项政策,建立协同机制,创新“2+2+2”订单式培养模式,截至2024年底,累计输送204名“即战型”技能人才。
当地还开展“就业赶集日”“社区岗位超市”等活动,建立“四个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出“短平快”专业转换培训,2025年以来帮助70余名毕业生成功转型,2024年全旗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2%。
东胜区则以“党建红引领就业暖”为核心,组建“党员就业服务先锋队”,深入开展“敲门行动”,建立“一人一档”帮扶台账,创新“党建+招聘会”模式,2021年以来帮助4500余名高校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
同时,东胜区联合15家优质企业党组织打造“党建+就业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610个;推出“党员创业导师团”服务,助力205名青年成功创业;常态化开展“直播带岗”活动101场,针对高校毕业生开设“青年专场”直播12场,达成就业意向1200余人;打造标准化创业园载体,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服务,累计协助186名高校毕业生申请贷款2800余万元,将审核时限压缩至7工作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保驾护航。
聚焦“技能提质” 农牧民就业增收有底气
“参加了挖掘铲运和桩工机械司机培训,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现在在企业上班,既稳定又还能增收,比以前放牧强多了。”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巴音乌素嘎查牧民陈海荣兴奋地说。
鄂托克旗聚焦农牧民技能提升需求,打造“挖掘铲运和桩工机械司机”特色培训项目,制定《品牌技能培训实施标准》,采取“理论教学+模拟操作+实地实训”模式,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师,推行“免费培训+考证补贴+就业推荐”全链条服务。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培训10期,培训400人次,350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340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85%以上,还建立“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激励机制,让农牧民“手握技能证,就业有底气”。
鄂托克前旗针对农村牧区地广人稀、就业服务站点覆盖率低的特点,构建“一动、一静、一网、一技、一播”五个一就业促进体系,打造“草原就业流动服务站”,累计开展就业宣传活动20多场次,服务覆盖面达20万人次以上;建设5个“暖城就业”服务站,推进“12+4+N”专项招聘模式,牵头举办蒙陕甘宁“四省多县”劳务协作活动;开发上线“鄂托克前旗公共就业服务智联系统”,让农牧民足不出户获取招聘信息;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58个班(场)次,培训5300人次,挖掘本土劳务品牌;搭建“暖城就业”直播间,开展直播带岗、政策宣讲27场次,吸引超3.7万人次观看,为农牧民就业增收搭建起宽广平台。
不让一家受寒,方为天下之暖。回望“十四五”,鄂尔多斯温暖的就业答卷筑牢了民生之基、守护着万家灯火。未来,鄂尔多斯市将继续深化就业领域改革,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这片热土上实现就业梦想,在追梦路上绽放光彩。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