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平壤行:那部让朝鲜工程师放下“优越”的华为手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4:50 1

摘要:2016年春天,我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任务——陪同公司领导前往朝鲜平壤进行一场商务洽谈。母亲知道后,连夜打来电话:“你大姨一家在平壤,十几年没联系了,这次机会难得,一定要去看看!”

2016年春天,我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任务——陪同公司领导前往朝鲜平壤进行一场商务洽谈。母亲知道后,连夜打来电话:“你大姨一家在平壤,十几年没联系了,这次机会难得,一定要去看看!”

我翻出母亲给的地址,那是一个位于普通居民区的门牌号。临行前,我精心准备了礼物。那时,我刚用攒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最新款的华为Mate 8手机,徕卡双摄,金属机身,手感极佳。犹豫再三,我把它也塞进了行李,心想:“让亲戚们也见识见识中国制造的厉害。”

平壤的“体面”与谨慎的亲戚

平壤的街道宽阔整洁,行人衣着朴素但得体,脸上带着一种统一的、略显疏离的表情。大姨一家住在一条看起来还算体面的街上,楼房是典型的苏式赫鲁晓夫楼,外观斑驳,但楼道异常干净。

大姨夫,一位退休的机械工程师,和大姨在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他们的热情里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谨慎。家里的陈设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八十年代:老式的木质家具,罩着蕾丝布,墙壁上最醒目的位置挂着领袖像,一台小小的液晶电视是屋里唯一的“现代化”电器。

我拿出带来的礼物:给大姨的丝巾,给大姨夫的茶叶,还有给他们孙子的文具和一大包糖果。他们客气地收下,连声道谢。最后,我有些得意地掏出了那部华为Mate 8。

“大姨夫,您看,这是我们中国现在自己产的手机,拍照特别清楚,功能也多。”我一边说,一边解锁屏幕,光滑的玻璃界面和鲜艳的壁纸在略显昏暗的房间里格外醒目。

大姨夫接过手机,仔细端详,用手摩挲着金属边框,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奇,但很快恢复了平静。他笑了笑,将手机递还给我,语气温和却带着一种固有的优越感:

“嗯,做工不错。听说中国现在电子产业发展很快。不过啊,志勇,我们朝鲜也有自己的‘阿里郎’手机,性能很好,更重要的是,它更符合我们的国情,能过滤不良信息,保证思想上的纯洁。”他指了指自己的胸口,“物质的东西,够用就好。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财富。”

我准备好的所有关于手机性能、像素、智能操作系统的介绍,都被他这番关于“精神富足”的理论堵在了喉咙里。我感觉自己像个炫耀玩具却被大人教育要注重内在修养的孩子,脸上有些发烫。

偶遇与那个无法拒绝的请求

第二天是休息日,大姨让他们的儿子,我的表哥带我逛逛平壤。表哥比我大几岁,在一家设计院工作。我们走在苍光大街,他看着那些新建的、色彩鲜艳的公寓楼,语气里带着自豪:“看,我们平壤建设得多好。”

路过金日成广场时,一群穿着传统服装的少女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节日排练,动作整齐划一,场面宏大。我下意识地又掏出了那部华为手机,想记录下这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我调到专业模式,调整焦距和光圈,快速连拍,捕捉着少女们飞扬的裙角和坚定的眼神。

表哥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当我回放刚拍的高清照片时,我注意到他的呼吸似乎停顿了一秒。照片的细节纤毫毕现,色彩还原极其准确,远非普通手机所能比拟。

“志勇,”表哥突然开口,声音比刚才低沉了许多,“你这个手机……拍照确实很清楚。”他犹豫了一下,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说,“我女儿,你侄女,下个月要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团体操表演选拔。如果……如果能用你的手机帮她拍几张清晰的练习照,交给指导老师,可能会对她选拔有帮助。这关系到她能否入选,为集体争光……”

他的语气里,没有了昨天大姨夫那种意识形态的优越,只剩下一个父亲最朴素的、想要帮助孩子的急切。那部被他父亲评价为“注重物质”的手机,此刻成了他女儿前途的潜在助力。

反转——深夜的“技术求助”

那天晚上,我已经睡下,隐约听到客厅有压低的交谈声。过了一会儿,大姨夫轻轻地敲响了我的房门。

他显得有些局促,手里拿着一张图纸。“志勇,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你。你……你这手机,能不能拍很近的小东西?”他展开图纸,上面是一些极其精细的机械零件手绘图。“这是我这几天在研究的一个旧设备零件,有些磨损了,原图纸也丢失了。我想把它画下来,但有些细节肉眼看不准。我看你这手机照相功能很强,能不能……”

那一刻,我清楚地看到,这位老工程师脸上那种固有的、关于“精神富足”的矜持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精确和技术工具的纯粹渴望。他需要的不是一部手机,而是一台能够延伸他视觉、帮助他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高精度仪器。

我二话不说,用手机的微距功能,帮他将图纸上每一个关键的细节都拍得清清楚楚。在手机屏幕冰冷的白光映照下,他戴着老花镜,仔细查看着每一张放大后的照片,嘴里喃喃自语:“太好了……这下就看清楚了……原来这里的磨损是这样的……”

看着他专注甚至有些兴奋的神情,我忽然明白了。所有的意识形态包装,在解决具体问题的现实需求面前,都是如此不堪一击。那部被视为“物质象征”的手机,用它无可辩驳的技术优势,在这位老工程师最看重的专业领域里,完成了一次沉默却有力的“认知颠覆”。

离开平壤时,大姨一家到车站送我。大姨夫用力握着我的手,说的不再是关于“精神富足”的话,而是:“志勇,谢谢你……谢谢你的手机。” 表哥也在一旁,眼神复杂地对我点了点头。

火车缓缓启动,我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如同舞台布景般整齐的城市,手里紧握着那部华为手机。它不再仅仅是一部通讯工具,而是变成了一把尺子,度量出了两个世界之间,那看似坚不可摧实则充满裂隙的认知壁垒。

2016年,当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一切时,在一江之隔的朝鲜,一部智能手机的到来,竟能在一个家庭内部,掀起如此微妙而深刻的波澜。它照见的,不仅是技术的差距,更是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挣扎与真实。

究竟谁更“富裕”?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心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了。

来源:百姓闻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