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急症太危险!医生提醒:这3种情况立即送医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5:42 1

摘要:哪种急症最要命?不是血糖高,而是出事太快。有的患者昨天还在超市买菜,今天就因为酮症酸中毒昏倒在家;有的老人只是饭后犯困,结果是高渗性昏迷;更吓人的是,有些低血糖发作,家人还以为是犯迷糊,等反应过来,人已经昏迷不醒。

糖尿病不是光靠“少吃甜”就能控制的病。

它像一张无形的网,慢慢收紧,直到某天,突然出事。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慢性病,慢慢治、慢慢调就行,结果一不留神就进了ICU。急症,才是糖尿病真正的杀招。

哪种急症最要命?不是血糖高,而是出事太快。有的患者昨天还在超市买菜,今天就因为酮症酸中毒昏倒在家;有的老人只是饭后犯困,结果是高渗性昏迷;更吓人的是,有些低血糖发作,家人还以为是犯迷糊,等反应过来,人已经昏迷不醒。

讲真,糖尿病的急症,没什么征兆,也不给你反应的时间。一旦出现以下这三种情况,别犹豫,立刻送医院,不然就是玩命。

第一种,酮症酸中毒。这不是光出现在高血糖病人身上,很多刚被诊断的年轻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发病前一点准备都没有。

有的孩子突然发烧、恶心、肚子痛,以为是胃肠炎,家长一拖就是两天。等送到医院一查,血酮爆表,酸中毒,已经开始出现深大呼吸了。这时候再慢一步,可能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

酸中毒的症状特别容易被误判。恶心、呕吐、腹痛、乏力,这些跟感冒发烧没区别,甚至有些家属说“他还挺能吃”,但其实是人在极度脱水、代谢紊乱的情况下,脑子已经开始混乱。特别要注意那种呼吸像“叹气”一样深又快的状态,那是身体在拼命排酸,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阶段。

第二种,高渗性高血糖昏迷。这个名字听上去复杂,其实就是血糖高到爆炸,身体脱水脱得厉害,血液像糖浆一样浓稠,脑子开始宕机。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独居的、高龄的,或者合并基础病的。

常常是几天没好好吃饭,水也喝得少,加上感染、发烧,结果糖尿病直接失控。

很多家属会说,“他昨天还在打扫卫生,今天怎么就不认人了?”其实早在一两天前,精神恍惚、口干舌燥、皮肤干瘪的症状就已经开始,只是没人注意。老年人有时候自己也不说,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状态不对。

高渗昏迷的死亡率,比你想象得还高。因为它不像低血糖那样立刻晕倒,它是慢慢地进入一个“假装还行”的状态,然后悄悄地昏迷。一旦意识出现障碍,救治难度倍增,肾功能、电解质、心脏全部可能出问题。

第三种,低血糖性昏迷。这才是真正的“静悄悄的杀手”。特别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些患者血糖降得太低,完全没有知觉。第二天早上叫不醒,送到医院已经是深度昏迷,甚至脑损伤。

低血糖最容易出现在哪些人?一是吃了药不吃饭,二是运动过量没补充,三是服用了不合适的降糖药。尤其是磺脲类降糖药,作用时间长,副作用强,一旦低血糖,持续时间特别久。很多老年患者还以为“吃药就是管用”,其实这类药最怕的就是“吃了药没吃饭”。

低血糖的初期症状太容易忽略了:手抖、出汗、心慌、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症状太像普通焦虑或者天气热了。很多人还以为自己是没睡好,结果一转眼就晕倒。

还有一种情况非常容易被忽略——假性低血糖。长期高血糖的人,哪怕血糖降到8-9mmol/L,也会觉得不舒服。因为身体已经“习惯”了高血糖。所以一降,他们就觉得“我要低血糖了”,结果反而拼命吃,血糖越吃越高,进入恶性循环。

说到底,这三种急症的共同点就是:来得快,藏得深,救治难。糖尿病人最怕的不是糖,而是对糖的“忽视”。

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不是没条件治,而是不当回事。有人头晕眼花以为是累了,有人腹痛恶心以为是吃坏了肚子,有人昏睡不醒以为是感冒发烧。等到意识丧失、呼吸紊乱、心跳异常,才意识到是糖尿病出急症了,那时候已经是拼命抢救。

再说个现实点的残酷数据。根据《中国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研究》报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住院死亡率在2%-5%之间,而高渗性高血糖昏迷的死亡率可高达15%-20%。这还只是住院患者的统计,很多人甚至没来得及住院。

真正有安全感的糖尿病管理,是你知道自己每顿饭后的血糖波动,知道自己吃了哪种药可能会低血糖,知道出现呕吐、深呼吸、意识混乱这些表现要立刻送医。不靠经验,不靠感觉,全靠数据和认知。

也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家属都能接住这个信息:当你看到患者状态不对,不管是不是“老毛病”,先测血糖、查尿酮,再考虑其他可能,不要等“再观察观察”。糖尿病急症没有回头路,只有抢救和后悔。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陈莉莉,刘晓红,张雪.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识别及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1):901-905.

[2]王晓辉,朱建平.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189-193.

[3]李楠,胡海波.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机制及预防对策[J].实用老年医学,2022,36(09):943-946

来源:曾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