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阿姨今年59岁,家住南方某城市。早上,她像往常一样为家人准备早餐。打开冰箱,取出几盒上周剩下的熟菜和两根颜色发暗的香肠。“东西没坏,扔了怪可惜。”
孙阿姨今年59岁,家住南方某城市。早上,她像往常一样为家人准备早餐。打开冰箱,取出几盒上周剩下的熟菜和两根颜色发暗的香肠。“东西没坏,扔了怪可惜。”
老人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将食材热了热端上桌。她习惯将吃不完的饭菜、肉肠、水果全都塞进冰箱。殊不知,家里的邻居王大爷去年才因肺部肿瘤查出晚期,医生追问饮食习惯时,他的家人也描述出类似情况。
为什么冰箱明明能保鲜,却没能挡住潜在风险?难道我们日常的“勤俭持家”习惯,正悄悄“偷走”健康?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2023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超过82万例,较十年前增长近20%!医生们一再提醒:“尤其是这四类冰箱久置物,很多人还天天吃!”究竟是哪四样?真的可以引发肺癌危险吗?
我们都把冰箱当成食物保险箱,认为低温贮存就能杜绝大多数风险。但实情并非如此。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刊登:冰箱温度通常设定在4℃左右,能抑制绝大多数细菌,但部分“嗜冷菌”和霉菌仍能缓慢增长。比如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在冰箱中仍可存活并产生毒素。
熟食、腌制类和剩饭剩菜,尤其在冰箱储存超过48小时后,亚硝酸盐含量会逐步升高,有致癌风险的可能;而带皮水果或变色食材易长曲霉菌,其中部分霉菌分泌的黄曲霉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定为一级致癌物。专家指出:“很多人误以为冷冻能把细菌冻死,实际冷冻低温只是‘麻痹’细菌和毒素,但不会彻底破坏。”
另一方面,反复冷藏、反复加热,也会导致食物营养流失和有害物质增多。例如反复冷藏的肉类、熟食,微生物繁殖速度会减慢,但丝毫不影响其变质和“藏毒”的风险。
冰箱不是保险箱,尤其是下述这“四类久置食物”,成了医生们重点苦劝的“危险榜单”。
剩饭剩菜反复热:家常饭桌上最常见。许多人总觉得只要不变质、没异味就能吃,其实亚硝酸盐每储存24小时增加7-10mg/kg,连续加热还易产生亚硝胺,国际公认强致癌物。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食用剩饭剩菜与消化道癌症风险升高成正相关,对中老年人免疫力较低者危害更大。
冰箱腌制制品:市场上和家庭自制的腊肉、腊肠等。四季热销,但若在冰箱存放过长或密封不良,会促进亚硝酸盐生成和霉菌滋生。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长期摄入高亚硝酸盐腌制品人群,肺癌发病率升高13.2%。尤其南方家庭喜欢腌菜、咸蛋黄,更要小心。
反复冷藏的熟肉和海鲜:如鸡鸭鹅、牛羊肉熟食、水产等,极易成为嗜冷菌的温床。冷藏48小时后,抽检显示黄曲霉素检出率可达8%-23%以上,即使加热也难以彻底破坏。部分细菌释放的内毒素可诱发支气管慢性炎症,增加肺部疾病、癌变机会。
变色水果和发霉坚果:冷藏时间过长、外表发软或变色的水果(如葡萄、苹果)、表皮长青毛的坚果(花生、核桃等)极易滋生曲霉菌,黄曲霉素含量超标17-52倍。黄曲霉素是一种已明确致癌的毒素,无色无味,即使切掉表面,也难根除深层污染。长期少量摄入同样有累积伤害,影响肺脏、肝脏解毒功能。
食物不上桌超过24小时就不要再吃:无论是熟菜还是剩饭,最多存放时间不超过24小时。发现食物表面色泽、气味有任何异常,就坚决放弃。
腌制和加工食品尽量现吃现做:腊肉腊肠等不要大批屯放,尽快食用。一次性分装、快速冷冻,低温储存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天。避免反复解冻再冷藏。
坚果和水果一旦发软变色立刻丢弃:买回的坚果、瓜果出现斑点、长毛,哪怕只有部分区域也要全部处理掉,必须杜绝“削掉坏处继续吃”的侥幸心理。
定期清洁冰箱、分区管理:每月至少清理冰箱一次,生食、熟食、腌制品、蔬果要分别分区,确保低温环境和隔绝交叉污染。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年第36期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3》
《世界卫生组织致癌物名单》2022版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评论》2020年11月
《中老年营养与慢病管理指南》
来源:楠医师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