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不会写文章,却喜欢改别人的文章,显得他水平很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5:39 1

摘要:1945年重庆,一首《沁园春·雪》把蒋介石的办公桌压出了坑。 秘书送进来时,老蒋正拿毛笔给“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改第17遍,一抬眼,看见“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字,笔尖当场杵穿了纸。

1945年重庆,一首《沁园春·雪》把蒋介石的办公桌压出了坑。 秘书送进来时,老蒋正拿毛笔给“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改第17遍,一抬眼,看见“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字,笔尖当场杵穿了纸。

不是没准备。早听说毛泽东爱写词,他提前让陈布雷攒了30多首“应景之作”,结果山城报纸一登,读者只问“还有吗”,没人记得蒋家班底写了啥。最要命的是,美国记者把毛词译成英文发回华盛顿,标题配得毒:A poet came down from the mountain。诗人下山,顺手把对手的文采打回了保定学堂的操场。

老蒋的文学底子确实停在操场水平。台湾“国史馆”去年解密的1907年课堂作文,通篇“盖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类套话,先生批语只有一句:“少读书,多认字。”后来去日本振武学校,学的都是《步兵操典》,回国升堂,公文里出现“匪贼猖乱”四个字,被章太炎当面吐槽“猖字作状语,古汉语里没这用法”。他红脸记下,从此随身带《辞源》,逮谁问谁,越问越不敢写,越不敢写越要改,恶性循环到台湾。

对岸的毛泽东,同期在岳麓山下听杨昌济讲《楚辞》。1913年师范老师批他作文:“纵笔所至,无词不秀。”1918年毕业,同学录上给他画漫画:背手吟诗,脚下生风。二十年后,风刮到重庆,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把四百首国民党和词统统扫进嘉陵江。

老蒋不服,1949年在台北士林官邸设“文稿作战室”,规定:凡对外讲稿,先过三遍筛——秘书科润色、文史馆核典故、最后他亲自用红笔“点杀”。可怜替写“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宣言的陶希圣,凌晨两点被叫起来,理由只是“‘承先启后’的‘后’字,是否换成‘继’更典雅?”陶后来苦笑:那一夜改的,比抗战八年都累。

心理学者说,这是“达克效应”——越缺啥越要证明啥。话没错,但忽略了一点:老蒋真正怕的,并非文字丢人,而是历史留档。他晚年爱翻《中兴论》,边翻边批注“余岂无文哉”,像给自己写墓志铭。可惜日记再工整,也敌不过时间;毛诗词句再潇洒,却被后人贴满城墙。一个用墨涂自己,一个用雪盖江山,墨迹被雨水冲花,雪化后却长出春天。

所以,今天再读两人的文本,不必比高低,只看两条路: 一条是军校操场跑出来的“更正—涂黑—再更正”, 一条是岳麓山风吹出来的“写就写,不看人”。 前者留给档案馆,后者留在口耳间。 文学这事,说到底,肯认怂的,反而最省心;死不认的,才忙到半夜三点,还在翻《辞源》。

来源:青涩星空624Rbs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