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脉,如何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时代生命力,让文化育人真正入脑入心,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11月16日,成都师范学院来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周文王碑院,精心打造“薪火·传习——北周文王碑文化陈列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脉,如何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时代生命力,让文化育人真正入脑入心,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11月16日,成都师范学院来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周文王碑院,精心打造“薪火·传习——北周文王碑文化陈列馆创新性实验建设项目教学实践活动”,以文物为媒、以实践为桥,构建“文物现场沉浸式体验+跨文化对话+多学科融合”的育人新范式,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圈可点的参考样本,让沉睡千年的历史遗存成为滋养心灵、联结中外的鲜活教材。
场景化研学+跨文化互鉴
活化跨越千年的碑刻文脉
活动现场,四川省历史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怀成以《北周文王碑的关陇风格与民间信仰》为题,将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与斑驳生动的碑刻遗存深度勾连,铺展开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卷。成都师范学院30名本科生与20名国际留学生齐聚文物保护现场,开启沉浸式研学之旅。从辨识千年碑文的篆隶演变,到解析佛道合龛的造像艺术;从探讨宇文泰治蜀的边疆治理智慧,到触摸关陇文化与巴蜀文明的千年对话……这种将学术讲座嵌入真实历史场景的教学设计,让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了可触可感、可思可悟的文明密码。
“该项目创新构建‘本地学生+留学生’深度参与的协同机制。通过本地学生担任文化向导,运用数字化工具解析碑刻拓片;留学生则以母语优势开展多语种碑文诵读,形成独特的文化互鉴场景。”据成都师范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副院长张瑞介绍,“在‘碑刻临摹工作坊’,中外学子共同研习北朝书风,在笔墨挥洒间感悟汉字艺术的恒久魅力。这种跨文化实践机制,既深化了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又搭建起文明交流互鉴的实体桥梁。”
构建三位一体实践链
筑牢文化育人新生态
据了解,该项目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起“田野调查-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三位一体的实践链条——通过文物数字化采集技术建立碑刻数据库,运用VR技术复原北周时期蜀地风貌,组织学生开发双语讲解系统。张瑞表示,“我们正在努力将该项目成果转化为‘行知中国’课程模块,计划明年推出全新展览,让北周文王碑文化陈列馆成为可持续的文化育人载体。”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是成都师范学院在落实‘两创’方针上的新突破。通过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空间赋能、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中外学子的深度协作,真正实现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让文化育人的教学改革目标。”成都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深植文化根脉、跨文化实践机制,为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参考的范式。”
供图:成都师范学院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