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振愣着点头,看着对方坐在满是瓷粉的板凳上,逐条讲解“景漂贷”——不用抵押,凭手艺和创业计划就能申请,还能对接银行绿色通道。2024年盛夏,他站在陶溪川,看着就创中心和银行工作人员给新创客讲政策,阳光映在他脸…
【开栏语】
在赣鄱大地上,一粒粒梦想的种子正破土而生。他们可能是求知逐梦的毕业生、是思乡归来的农民工、是卸下戎装的退役军人——如今,在人社春风拂过的原野上,化作勇敢的创业追梦人。让我们翻开这本用奋斗写就的诗集,聆听汗水滴落土壤的声音,看平凡生命如何在时代的画卷上,绘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这是关于勇气与创造的故事,更是人社陪伴下万千可能绽放的见证。
瓷火暖创客
2020年夏天,景德镇陶溪川的青石板被晒得发烫。魏振蹲在冷清的摊位前,指尖摩挲着积压的青花瓷瓶——瓶身上的缠枝纹画得精致,可三个月没开张,房租欠着,连给工人买釉料的钱都凑不齐。“要不,回老家吧?”这位从甘肃来的“陶瓷追光者”,2018年毕业后拜师学釉下彩,两年画坏上千块瓷板,才在2019年支起摊位。那时夜市霓虹映着瓷瓶,他总说“有手艺就有底气”。可线上不懂运营,线下没人影,库存像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深夜收摊时,他捡着地上的碎瓷片擦了又擦,打包行李的动作停了又停。
一个闷热的午后,景德镇市珠山区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带着一叠政策手册敲开了工作室的门:“我们摸排园区创客时,听说您这边遇到资金难题? 魏振愣着点头,看着对方坐在满是瓷粉的板凳上,逐条讲解“景漂贷”——不用抵押,凭手艺和创业计划就能申请,还能对接银行绿色通道。“没房没车也能贷?”他攥着手册反复问。工作人员当即联系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当天下午两人就拿着申请表上门,蹲在工作台前翻他攒了两年的设计手稿:“青花缠枝纹的细节做得细,国潮方向也找得准,这项目能成!”
接下来的一周,工作人员帮他整理材料、核对流程,连创业计划书里的库存数据都一起梳理。直到第七天,电话那头传来消息:“贷款批下来了!”魏振跑到银行签字时,指尖还在发颤——这笔30万元像场及时雨,浇灭了他回家的念头。拿到资金,他立刻租下120平米厂房,招了5名美院毕业生,把国潮元素租融进陶瓷,“景德镇生肖”摆件一上架就卖爆;又搭起直播基地,观众能实时看拉坯、上釉,复购率一下冲到40%。曾经三人的小团队,渐渐成了有模有样的工作室。
如今走进魏振的工作室,最显眼的不是获奖证书,而是玻璃柜里的第一张摊位许可证和“景漂贷”申请材料。偶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请教创业经验,他总指着这些东西说:“我当年差点打包走了,是政策主动找到我,才让我留了下来。”2024年盛夏,他站在陶溪川,看着就创中心和银行工作人员给新创客讲政策,阳光映在他脸上——就像四年前那笔贷款,曾照亮他的路,如今他成了别人的“引路人”。瓷火依旧,那些曾困在困境里的年轻人,正因“景漂贷”的托举,在景德镇的窑火中,烧出了自己的星辰大海。(景德镇市珠山区就业中心选送)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