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无锡,说起汽车站,老无锡人心里总有两个绕不开的名字——无锡汽车站和无锡汽车北站。曾经,这里是人流攒动的出行枢纽,单日最高客流量能冲到3.9万人次,承载着无数人求学、务工、探亲的脚步;而如今,它们的日客流量只剩3千左右,有的线路停开、有的站点缩减,见证着时代变
在无锡,说起汽车站,老无锡人心里总有两个绕不开的名字——无锡汽车站和无锡汽车北站。曾经,这里是人流攒动的出行枢纽,单日最高客流量能冲到3.9万人次,承载着无数人求学、务工、探亲的脚步;而如今,它们的日客流量只剩3千左右,有的线路停开、有的站点缩减,见证着时代变迁中出行方式的巨大变革,也藏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先说说无锡汽车站,它坐落于市中心的锡沪西路,早在1989年就建成投用,后来经过多次扩建,巅峰时期占地达到8.3万平方米,拥有36个售票窗口、56个发车位,是苏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公路客运枢纽。对于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前后的无锡人来说,汽车站就是“远方的起点”。
那时候,高铁还没普及,飞机更是普通家庭的“奢侈品”,长途汽车几乎是跨城出行的唯一选择。每到春节、国庆、寒暑假,汽车站里就挤满了人:背着蛇皮袋的务工者要回老家,拎着行李的学生要返校,带着土特产的探亲者要去看望亲友。售票窗口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候车大厅里座无虚席,有的人实在没地方坐,就直接坐在自己的行李上,空气中混杂着泡面味、行李的灰尘味,还有人们的交谈声、广播里的检票通知,热闹得像个集市。
无锡汽车站的黄金时期,单日客流量最高能达到3.9万人次,平均每天发出近2000个班次,线路覆盖了江苏全省,还延伸到上海、浙江、安徽、山东等周边省份的几十个城市。那时候,从无锡去苏州、常州,坐汽车只要1个小时;去上海也才1个半小时,比火车还方便。很多在无锡打工的外地人,每年春节前都会提前好几天去汽车站排队买票,能抢到一张回家的车票,心里就踏实了。
和无锡汽车站相距不远的汽车北站,也曾是北部片区居民的出行首选。它位于北塘区,主要服务无锡北郊、江阴以及苏北方向的旅客,虽然规模比主站小,但高峰时单日客流量也能达到1.5万人次。那时候,住在山北、黄巷的居民,不用特意跑到市中心,在家门口就能坐上车,十分便捷。汽车北站的短途班次特别密集,去江阴的流水班几乎每隔10分钟就发一班,很多人通勤、赶集都会选它。
可谁也没想到,这样热闹的景象没能一直持续。随着高铁、动车的快速发展,汽车站的好日子慢慢到头了。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无锡东站投入使用,从无锡到北京只要4个多小时,到上海更是只要28分钟,不仅速度快,环境还舒适,票价也没比长途汽车贵多少。紧接着,沪宁城际、宁杭高铁等线路陆续开通,无锡的高铁网络越来越密,几乎覆盖了原来长途汽车的主要线路。
对比之下,长途汽车的劣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速度慢,遇到堵车还会延误;舒适性差,长时间坐着腰酸背痛;班次也不如高铁灵活,错过一班就得等好几个小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高铁出行,汽车站的客流量一年比一年少。
除了高铁的冲击,私家车的普及和网约车、顺风车的兴起,也让汽车站的处境雪上加霜。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了私家车,一家人出门探亲、旅游,自驾想去哪就去哪,方便又自由。就算不想开车,打开手机叫个顺风车,价格比长途汽车票贵不了多少,还能门到门接送,比去汽车站候车、换乘省事多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锡两座汽车站的客流量持续下滑。无锡汽车站的日客流量从巅峰时的3.9万跌到了现在的3千左右,缩减了近9成;汽车北站的情况更糟,很多短途线路被高铁和私家车分流,现在主要以少量跨省线路和城乡公交为主,日客流量早已不足1千。
为了适应变化,两座汽车站也做了不少调整:无锡汽车站缩减了部分长途班次,增加了城乡公交和定制客运线路,还开通了“车站到景区”的旅游专线;汽车北站则合并了部分站点,优化了候车区域,尽量降低运营成本。但即便如此,也很难回到过去的辉煌。
如今再走进无锡汽车站,候车大厅里显得有些空旷,售票窗口只开了两三个,大部分乘客都是老年人或者去没有高铁的偏远地区的人。曾经挤满人的检票口,现在只有少数几个人在等候,广播里的通知也没那么频繁了。汽车北站更是冷清,很多发车位都空着,只有偶尔几辆车进出,让人忍不住想起它当年热闹的样子。
对于老无锡人来说,这两座汽车站不仅仅是出行的站点,更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有人在这里送走了外出求学的孩子,有人在这里迎接了远道而来的亲人,有人在这里和工友们一起踏上打工的旅程,也有人在这里度过了一个个焦急又期待的候车时光。那些排队买票的日子、挤在车厢里的交谈、下车时看到熟悉身影的喜悦,都成了一代人心中抹不去的印记。
其实,无锡两座汽车站的兴衰,也是全国很多公路客运站的缩影。随着交通方式的升级迭代,长途汽车从“出行首选”变成了“补充选项”,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它们不再像以前那么热闹,但依然在发挥着作用,服务着那些需要它的人。
或许再过几年,这些老汽车站会迎来更多变化,甚至可能被新的交通枢纽取代,但它们承载的那些出行记忆,那些关于离别与重逢、期待与牵挂的故事,会一直留在很多人的心里。它们的兴衰,不仅是一座城市交通发展的见证,更是一代人生活方式变迁的缩影。
来源:l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