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成立32周年纪念日。与往年不同的是,创始人俞敏洪此次身处南极,以“冰雪中的坚守”为主题发布内部信,向全体员工及支持者致谢,同时擘画新东方三大业务板块的未来方向。然而这封饱含情怀的信件,却未如预期引发广泛共鸣,反而因“老板在南极感悟,员工
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成立32周年纪念日。与往年不同的是,创始人俞敏洪此次身处南极,以“冰雪中的坚守”为主题发布内部信,向全体员工及支持者致谢,同时擘画新东方三大业务板块的未来方向。然而这封饱含情怀的信件,却未如预期引发广泛共鸣,反而因“老板在南极感悟,员工在一线打拼”的场景反差,在社交平台掀起热议。
俞敏洪在内部信中详细描述了南极的景象:“四周是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和无边的宁静,冰川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他以此类比新东方32年来历经的风雨与坚守。信中明确了三大发展定位:新东方要成为“希望的播种者”,东方甄选应担当“商家良知的代表”,新东方文旅则要“让更多的人把世界装在心里”。为传递团结精神,他还以南极企鹅在极端环境中相互扶持为例,鼓励员工延续创业初心。
这封特殊的内部信很快突破企业边界,成为公共话题,但舆论走向却偏离了“激励”的预设轨道。“老板在南极看冰山,我在出租屋看续费数字”,社交平台上,一名疑似新东方员工的发言引发连锁共鸣。有教育板块员工透露,纪念日当天自己上完课后连夜加班做续费方案,看到信中对南极风光的细致描述“只觉得讽刺”;更有员工以“今夜,所有xdfer(新东方人)都是南极人”暗讽老板的“远方”与员工的“现场”形成鲜明割裂。
网友对信件内容的梳理进一步放大了争议焦点。据统计,全文提及17次“我”和5次“南极”,大篇幅讲述个人所见所感与创业历程,却对员工当下的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等实际问题鲜有涉及。“少点远方的鸡汤,多点眼前的保障”成为不少网友的核心观点,甚至有网友模仿信件风格撰写“回信”,调侃“您谈冰雪坚守,我算绩效缺口”。
从公开信息看,俞敏洪的南极之行与新东方文旅业务存在关联,但其在企业纪念日这一特殊节点的表达选择,被业内解读为“职场沟通的错位”。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员工对内部信的抵触,本质是心理预期与实际内容的落差。“纪念日当天,员工更期待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具体的福利政策,或是公司发展的务实规划,而非侧重个人感悟的抒情文字。”
有经济学者则从企业管理角度分析,新东方虽完成从教育到直播、文旅的转型,但员工仍面临行业竞争带来的工作压力。“当员工工作体感不佳时,创始人在南极的‘坚守’叙事,容易被解读为脱离基层,反而消解了激励效果。”领导者有权享受个人生活,但内部沟通需更敏感于员工的现实体验,避免“自我表达”与“员工诉求”的脱节。
值得注意的是,俞敏洪在信中提及的业务方向,正是新东方转型的核心阵地。东方甄选作为直播电商领域的标杆企业,“商家良知的代表”定位呼应了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新东方文旅自今年推出以来,以“文化+旅行”模式打开市场,“把世界装在心里”的愿景也契合其品牌调性。但此次争议提示,企业价值观的传递,需建立在对员工现实处境的关注之上。
截至发稿,新东方及俞敏洪本人尚未对相关争议作出回应。对于这家历经转型阵痛的企业而言,32周年的这场舆论风波,或许为其内部沟通与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一次新的思考契机——如何让“冰雪中的坚守”不仅停留在文字里,更扎根于员工的切实感受中。
来源:闪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