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全覆盖!群众家门口更有“医”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4:32 1

摘要:全市医共体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群众就医体验的改善上,主要实现了“三个减少”和“一个提升”——支持市级三甲医院与县域医共体建立紧密型协作关系,通过技术帮扶、人才派驻、远程医疗等方式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进县域医共…

近日

荆州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谢汉松

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

围绕县域医共体建设相关问题

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全市已组建13个医共体

实现8个县市区全覆盖

谢汉松介绍,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县域医共体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组建13个医共体,实现8个县市区全覆盖,累计整合23家县级医院、105家乡镇卫生院、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村卫生室,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医疗服务网络。江陵县、监利市、洪湖市患者外转率首次出现下降趋势。公安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经验入选国家卫健委2024年典型案例。

群众家门口更有“医”靠

全市医共体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群众就医体验的改善上,主要实现了“三个减少”和“一个提升”——

“三个减少”包括:减少奔波成本。通过远程医疗和共享中心,乡镇群众无需跨区域就医,在家门口即可完成病理检测和专家会诊;减少就医负担。通过财务一体化管理、资源共享中心建设等措施,2025年全市职工医保住院例均费用同比下降409.57元,降幅4.63%,居民医保住院例均费用同比下降221.14元,降幅3.89%;减少急救时间。推进胸痛中心建设,在乡镇卫生院建设救治单元,打通急性胸痛救治“最后一公里”,同时通过数智化病理、心电一张网、影像检验共享中心,将远程会诊响应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

“一个提升”是指基层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主要包括:全市131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的“基本标准”,52家达到“推荐标准”,所有村卫生室都纳入医保定点服务范围。推动优质人才到基层服务,全市派驻251名中级以上医师到105家乡镇卫生院开展诊疗84941人次;“荆州市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千人定向培养”收官,2025年新增定向培养43人,5年时间累计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医898名等。

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全市县域内基层诊疗人次占比从2021年的61.3%提升至2024年的66.32%,基层病床使用率从57.5%提高到65.1%。双向转诊流动性持续优化,县域医共体内上转人次同比增长28.7%、下转人次同比增长81.2%,“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

聚焦“提质增效”目标

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下一步,市卫健委将聚焦“提质增效”目标,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实施县域医共体强基工程。完善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审方中心、中心药房全覆盖。支持市级三甲医院与县域医共体建立紧密型协作关系,通过技术帮扶、人才派驻、远程医疗等方式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基层首诊能力和慢性病管理质量,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服务能力基本标准,40%以上达到推荐标准。

联合医保部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总额预算、打包支付、结余留用”机制,全面推进牵头医院代表所有成员单位与医保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

健全医共体内部利益共享机制。创新绩效管理模式,实行分级分类考核管理,逐步缩小县乡医务人员待遇差距,稳定基层人才队伍。

完善考核联动机制。将医共体建设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医保基金支付等直接挂钩,压实建设责任。

构建全链条监测评价机制。建立“日常监测+年度评价+专项督导”的闭环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医共体惠民实效。

编辑观点——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抓手,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举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便捷、更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期盼市卫健委持续聚焦“提质增效”目标,将强化资源共享、医保协同、人才支撑、考核激励等举措落实落细。通过系统化改革,推动医共体建设从“全覆盖”迈向“高质量”,让“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县级、疑难重症转省市”的有序就医格局,从制度设计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就医体验,让健康保障的获得感渗透到乡村每一个角落。

收听收看方式

每天8:00-8:30

打开963综合广播、荆州垄上频道

江汉风APP、荆州之声视频号

即可收听收看《行风热线》

节目直播期间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