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女王 2》化身广告女王!巨亏30亿的TVB,渴望再添几个“佘诗曼”式的明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12:18 1

摘要:为什么那些我们小时候天天守在电视机前看的TVB明星,一个个跑到内地来,反而混得风生水起,又是买豪宅又是上综艺,而栽培他们的TVB自己,却快要亏得底裤都不剩了?这事儿想想就觉得挺魔幻的。佘诗曼,当年TVB的当家花旦,跑到内地演了个《延禧攻略》,戏份不算最多,就凭一个“娴妃断发”的眼神戏,直接在网上封神。听说她在内地拍三部戏的片酬,顶得上在TVB干十年,这谁听了不迷糊啊?还有蔡少芬,当年港姐出身,在TVB也是演了多少经典角色。可真正让她在内地火出圈的,还是那部《甄嬛传》。一句带着港普口音的“臣妾做不到啊”,成

为什么那些我们小时候天天守在电视机前看的TVB明星,一个个跑到内地来,反而混得风生水起,又是买豪宅又是上综艺,而栽培他们的TVB自己,却快要亏得底裤都不剩了?

这事儿想想就觉得挺魔幻的。

佘诗曼,当年TVB的当家花旦,跑到内地演了个《延禧攻略》,戏份不算最多,就凭一个“娴妃断发”的眼神戏,直接在网上封神。

听说她在内地拍三部戏的片酬,顶得上在TVB干十年,这谁听了不迷糊啊?

还有蔡少芬,当年港姐出身,在TVB也是演了多少经典角色。

可真正让她在内地火出圈的,还是那部《甄嬛传》。

一句带着港普口音的“臣妾做不到啊”,成了多少人的表情包。

现在她操着一口谁也听不懂的普通话上综艺,反而成了独特的笑点,赚得盆满钵满。

更别提胡杏儿了,当年为了演《肥田喜事》,硬生生把自己吃成个大胖子,敬业精神是没得说。

可到了内地,人家照样能打。

在《演员请就位》里,挺着大肚子演戏,连导演陈凯歌都夸她。

这份功力,你说内地的小花们有几个比得上?

她们一个个在内地混得风生水起,又是买豪宅又是搞投资,据说佘诗曼名下光是过亿的豪宅就有五套,每个月收租都能收到手软。

可回头看看她们的“娘家”TVB,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有财经新闻说,TVB的母公司,最近五年亏损超过了30亿港币。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它几乎快把自己过去几十年的家底都亏光了。

以前我们回家,打开电视就是TVB的剧,现在呢?

年轻人谁还看电视啊,都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看网剧去了。

TVB也不是没想过自救,但拍出来的东西,总感觉差了那么点意思。

剧本老套,来来去去还是那些警匪、宫斗、家族恩怨,演员也是青黄不接,我们熟悉的老面孔一个个都走了,新上来的,总觉得没那个“港味儿”。

于是,TVB想出了一个绝招,或者说是没办法的办法——把那些已经“离巢”北上,并且在内地市场证明了自己价值的“女儿们”,再给请回来。

这招棋,下得真是又心酸又精明。

就拿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新闻女王2》来说,这剧明面上是TVB拍的,但骨子里,早就不是纯粹的港剧了。

背后的金主爸爸,是内地的优酷平台。

说白了,这就是一部为内地观众和广告商量身定做的“特供剧”。

剧是好看,节奏快,台词犀利,佘诗曼演的Man姐气场全开,看得人那叫一个过瘾。

可看着看着,你就觉得不对劲了。

怎么全员开个会,镜头非要拉个大远景,就为了给角落里那箱牛奶一个特写?

怎么女主角说着说着话,就得拧开瓶盖喝一口某品牌的树叶水?

有闲得蛋疼的网友统计了一下,说前四集,平均每4分钟就有一个广告植入。

为了让广告商爸爸满意,画面的剪辑都变得乱七八糟。

据说,光是那个牛奶品牌的植入费,就高达2000万。

难怪网友都吐槽,《新闻女王》都快成“广告女王”了。

这种做法,在传媒行业分析师看来,其实挺危险的。

虽然短期内能快速回笼资金,缓解TVB的财务压力,但长远来看,这跟“饮鸩止渴”有什么区别?

观众是来看剧的,不是来看广告的。

把港剧最引以为傲的专业精神和独特韵味,都拿去给资本让路,这生意真的划算吗?

不过,TVB现在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拍这种合拍剧,他们还想了别的辙,而且一个比一个让人意想不到。

你敢信吗?

那些曾经在荧幕上扮演警察、律师、皇帝的TVB明星,现在居然集体下场,跑到淘宝直播间里卖货去了。

TVB专门开了个叫“TVB识货”的账号,陈豪、陈敏之这些我们熟悉的面孔,轮番上阵,用他们那蹩脚的“港普”,卖力地吆喝着“三二一,上链接!”

据说第一场直播,销售额就干到了2350万。

这数字,估计比他们辛辛苦苦拍一部剧赚得还多。

这种强烈的反差,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昔日的“造星工厂”,如今成了“带货MCN”。

其实,“佘诗曼模式”也不是个例。

除了女明星,男明星也一样。

林峯,当年TVB的当家小生,离开TVB后也在内地拍了不少戏,人气一直很高。

后来TVB又把他请回去,和内地平台合拍了一部《使徒行者3》,照样在内地火得一塌糊涂。

你看,TVB现在算是把这条路给摸透了:利用自己在内地观众心中的情怀和影响力,找那些已经成功“北上”的旧将回来,拍一些既有港味又能被内地市场接受的合拍剧,再顺便植入一大堆内地广告,最后再让这些明星去直播间里带带货。

一套组合拳下来,亏损的窟窿,说不定还真能补上不少。

只是,这样一来,我们以后看到的港剧,还会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港剧吗?

当一部剧的创作初衷,不再是为了讲好一个发生在香港中环、旺角的故事,而是为了更方便地植入内地品牌的牛奶和饮料时,那种独特的味道,似乎也就变了。

说到底,这或许就是时代的潮流,谁也挡不住。

TVB就像一个迟暮的英雄,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放下曾经的骄傲,去学习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哪怕这套规则,会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

来源:墨棋纸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