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4年的越南零售圈,量贩风暴几乎席卷了所有城市。从胡志明到河内,从岘港到芹苴,主打“便宜、好逛、爆款多”的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WinMart、GS25、Miniso、Daiso、Kohnan、Econiq……各类品牌在短短两年内疯狂扩张,街头几乎每隔
在2024年的越南零售圈,量贩风暴几乎席卷了所有城市。
从胡志明到河内,从岘港到芹苴,主打“便宜、好逛、爆款多”的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WinMart、GS25、Miniso、Daiso、Kohnan、Econiq……各类品牌在短短两年内疯狂扩张,街头几乎每隔五百米就能看到一家量贩店的身影。
这场看似全民狂欢的零售热潮,正在2025年悄然降温。
货架还在,灯光依旧明亮,但消费者的脚步开始慢了下来。
在瞰越的零售行业长期调研中,这一轮“量贩退潮”的背后,并非市场崩塌,而是消费心态的冷静回归。越南人正在进入一种新的阶段——他们依旧追求性价比,却不再为“便宜”而盲目买单。
量贩店曾经代表着越南消费升级的象征。
2022年至2024年之间,越南城市中产在量贩模式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购物快感。
一边是价格透明、陈列整齐;另一边是琳琅满目的进口小物、香氛、美妆与零食。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量贩店是“散步式消费”的目的地——不一定需要什么,但总能买点什么。
然而到2025年,消费者的热情开始退烧。
胡志明市第四郡的一家WinMart每天进店人次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20%,但客单价几乎没有增长。
胡志明量贩街区夜景
同样,在TikTok和Facebook上,关于量贩店新品的分享话题浏览量同比下降了30%。
一位河内的白领受访时说:“以前每周都去,现在只觉得都差不多,没什么想买的。”
量贩经济的逻辑,建立在“新奇”与“多样”之上。
当所有品牌都开始卖同样的商品、播放同样的音乐、陈列同样的布局时,“逛”的体验感就失去了灵魂。
消费者并未背弃“性价比”,他们只是对“复制的惊喜”产生了免疫。
越南的消费理性化趋势正在显现。 通胀与工资增长的错位,让家庭预算更为精打细算。 但理性并不意味着保守,它更像是一种“慎重选择”。 Z世代与新中产正在重新定义性价比的含义:不是最便宜的,而是最值得的。
在过去两年中,越南的消费关键词从“实惠”变为“可持续”。
消费者更关注产品是否环保、品牌是否诚信、包装是否浪费。
这背后反映的是越南社会的心理变化:经济增速放缓让人们更重视“确定性价值”。
一位越南市场分析师指出:“消费者开始评估‘价格-体验-时间’的综合效益。
比如一杯贵10%的咖啡,如果环境更好、能久坐办公,他们就觉得值。
相反,过度促销反而会让人怀疑品质。”
电商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2025年上半年,越南在Shopee和TikTok Shop上的“回购型消费”增长了18%,而“爆款型消费”下降了近12%。
人们不再追逐短期快感,而是回归稳定信任。
在这场消费重构中,“价格战”失去了魔力。
当价格竞争走到尽头,品牌之间比拼的就是谁能在情感上更贴近消费者。 过去,量贩零售卖的是商品;现在,成功的品牌卖的是体验与信任。
越南的部分新零售企业开始尝试差异化转型。
例如,GS25在河内推出了“社交便利店”模式,晚间提供轻食与微醺场景;WinMart加强社区服务属性,与居民区合作推出“家庭订购计划”;本土品牌Econiq则通过数据追踪,将“客户满意度”作为核心KPI,而非单纯销售额。
越南消费者在便利店挑选商品
越南消费者的情绪,也成为新的商业入口。
在TikTok上,越南年轻人最喜欢的短视频类型是“平价治愈”类内容——小物件、小快乐、小确幸。
品牌若能触碰这种情绪,就能在平价商品之外,卖出“心情价值”。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Yody”服饰品牌。
它并不以低价取胜,而是以“生活中每一个小确幸”为广告核心。
消费者进入门店时能听到轻柔越语音乐、感受到温和灯光,这种细节让他们觉得“钱花得舒服”。
从卖货到“售心”,越南新消费品牌正在变得更有人味。 在一个商品极度饱和的时代,信任与温度才是稀缺品。
市场的热度总有周期。
量贩风暴刚起时,资本涌入迅猛。
2023年,越南零售赛道融资同比增长近70%,大量新品牌拿到首轮资金。
但到2025年,这一曲线开始回落。
据越南创投数据平台统计,2025年上半年,零售相关融资数量下降了45%,投资人普遍转向更稳健的项目。
越南零售融资与客流变化趋势
这并不意味着悲观,而是市场开始回归理性。
盲目的门店扩张让部分品牌陷入“开得多,赚得少”的困境。
租金、人工、物流叠加成本上升,让“规模化”成了风险而非护城河。
在此背景下,部分品牌开始重塑自身商业模型。
他们不再追求“多少家门店”,而是“每家门店赚多少钱”;
不再用补贴换规模,而是通过会员体系、私域运营提升复购。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二三线城市正在成为零售的“新战场”。
与首都圈的饱和不同,二线城市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更高、价格敏感度更低。
在这些地方,小而美的品牌反而更有生命力。
资本的冷静,让越南新消费重新回到质量与内容的本质。
行业告别躁动,开始沉淀出真正有韧性的企业。
“性价比时代”曾让越南消费市场高速奔跑。
但任何增长曲线,都逃不过冷却的周期。
如今的越南,正在从“拼价格”迈向“拼心智”。
人们仍渴望实惠,却更在意情绪、体验与品牌的诚意。
在这个阶段,越南消费者变得更清醒、更挑剔,也更成熟。
他们会比较,但不会盲从;会理性,却不冷漠。
越南市场的“沉默”,其实是消费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
越南年轻人和便利店
来源:月月樱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