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因一套房子搞得家里鸡犬不宁,这事就发生于我国的上海,70岁的王教授,花了600多万买了一套别墅,房产证却写着儿子和孙女的名字。
只因一套房子搞得家里鸡犬不宁,这事就发生于我国的上海,70岁的王教授,花了600多万买了一套别墅,房产证却写着儿子和孙女的名字。
本以为只是权宜之计,房子住着,老年生活安稳了,一切都好说。可是现实往往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2025年春天,上海奉贤的一纸判决,让王教授的“借名买房”梦彻底破灭。更让他心寒的,不只是房子拿不回来,就连亲情都因此事发生了变化。
根据今年11月17日环球网报道,王教授是上海某三甲医院的退休护理部主任,老伴曾是中学教师。两人一辈子谨慎做人,节俭生活,攒下了三套房产。
2023年,因儿子与儿媳长期争吵,王教授决定换个地方居住,他选中了奉贤一套别墅,环境清幽,价格合适,适合养老。但当时限购政策严苛,三套房在手,名下再无购房资格。
于是他决定借用儿子的名义买房,儿子提出再加上孙女的名字,说这样老婆会更安心。王教授想着都是一家人了,便没多想没就答应了这一要求。
600多万的房款,全由他和老伴负责,从选房、签合同、付款,到收房、装修、购买家具,儿子一家没有出一分钱,也没有参与任何一个环节。
这套别墅,是他们准备养老用的,2025年1月,他们搬了进去。
后来王教授将名下的两套房子陆续卖了出去,于是王教授开始准备产权变更的事情。他和儿子一起去了公证处,签署了一份《借名买房协议》。
协议上写得清楚:房屋出资人为王教授,产权登记是借名行为,产权应归王教授所有。但当他们去房产中心办理过户时,问题来了。
因为房产证上还有孙女的名字,而她年仅10岁,必须由法定监护人——也就是王教授的儿媳代签,可是没想到当要去过户时儿媳居然直接拒绝了这一要求。
王教授愣住了,他开始意识到,这件事可能远比自己想象的复杂。他去找儿子沟通,儿子含糊其辞,只说“以后再说”。
他找孙女谈心,在微信里表示:“我们住十五年或二十年后再留给你爸和你妹。”
但是由于一直没有将房屋产权更新至自己的名下,2025年4月,王教授将儿子、儿媳、小孙女一并告上了法院。他请求法院认定借名买房协议有效,要求将房屋产权归还。
但一审判决让他彻底失望。
奉贤区法院判定这是一次“赠与”行为,理由就是那一句微信内容:“以后再留给你爸和你妹。”法院认为王教授已经表明赠与意图,驳回了他的诉求。
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一审法院根本没有把他的老伴列为共同诉讼人。这套房子是他们夫妻共同出资购买的,却变成了王教授“个人赠与”的财产。
律师指出,这在法律程序上存在明显瑕疵。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处分共同财产,另一方有权申请撤销。
王教授的老伴得知判决后,当场与王教授爆发了激烈争吵,甚至还提出了要起诉离婚。她说:“你连我都没保护好,那你保护谁?”
而此时,儿子与儿媳也已因房产问题进入离婚程序。一家人,多起诉讼,亲情彻底塌方。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上诉案。主审法官提出了一个方案:房子一半归王教授,一半归孙女。
王教授夫妇拒绝了。他们从未同意过把50%的产权给孙女。房子是养老用的,不是拿来分配的。
最终,为了求个平静,王教授做出让步。他们提出:愿意赠与孙女5%的产权,算是爱,也算是体面。他们还承诺:等孙女成年、懂事、孝顺,未来还会给她更多。
但是儿媳再次拒绝该条件。法院调解失败,案件进入拉锯。
案件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孙女的年龄。她年仅10岁,名下这套别墅是她唯一的房产。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唯一房产不可随意处置或过户。即使法院判决产权归还,实际操作也面临障碍:她的监护人不同意签字,一切都无法推进。
法律保护未成年人没错。但在“借名买房”的现实中,这成为了维权路上最难跨越的坎。
链家交易管理中心的吕辉彪指出:“只要小孙女那部分产权不动,整套房子的过户流程都走不下去。”
法院采信那句微信内容为赠与证据,引发争议。律师宋安成指出:家庭成员之间的非正式表达,本就容易被误读。一句“将来留给你爸和你妹”,在情感上是安慰,在法律上却成了实锤。
“借名买房”最怕的就是证据不清。哪怕你出钱、你住、你装修,房产证上没有你名字,就很难说你是产权人。更何况,王教授的“借名协议”是事后补签的,法院对此也未完全认可。
2025年11月12日,王教授连麦了《问·法》直播间。他坐在镜头前,声音沙哑,诉说自己的经历。他说:“我没有一分钱不是我出的,我只是想要一个安静的晚年。”
节目中,律师明确表示:如果王教授老伴提起撤销诉讼,仍有可能追回部分产权。
但这条路,太长太难。
维权之路,对一个七旬老人而言,已经不是法律问题,是体力、情感与信任的全方位的考验。
来源:重庆城市TV民生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