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下,当你刷到爆款短剧《盛夏芬德拉》时,不仅被引人入胜的剧情所吸引,更是看中了男主角所佩戴的腕表,而屏幕上会直接弹出“搜同款腕表”,你点击后可以进入电商平台选择各类同款腕表,最终购买最心仪的那款。
“‘烈火烹油’的短剧大发展时代,行业需回归理性预期和良性发展。”
好文4428字 | 6分钟阅读
图源自短剧《你是我生命中的光》
想象一下,当你刷到爆款短剧《盛夏芬德拉》时,不仅被引人入胜的剧情所吸引,更是看中了男主角所佩戴的腕表,而屏幕上会直接弹出“搜同款腕表”,你点击后可以进入电商平台选择各类同款腕表,最终购买最心仪的那款。
现在,红果短剧正在将上述场景变成现实。
近期,红果短剧在小范围内测“搜同款”功能,开启短剧带货,用户在观看短剧时点击“搜同款”提示的链接,可以直接下单购买来自抖音商城的商品,而用户通过抖音账号登陆红果APP后,账号体系、购物车及订单等都与抖音商城打通。
当然,红果开启“短剧带货”更是离不开抖音支撑。有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红果“搜同款”带货功能是抖音的基础功能。
截至目前,红果短剧已经在《盛夏芬德拉》《好一个乖乖女》《家里家外》等热门短剧上实现“搜同款”功能。
在短剧行业如火如荼之际,红果短剧已经用两年有余的时间做到了超2亿月活用户,正式坐稳行业头把交椅;而坐拥庞大流量的红果短剧,正如字节系当年的今日头条、抖音一样,加速开启“流量转化交易”的引擎,此次入局电商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那么,红果短剧入局电商,将会对整个短剧行业带来何种影响?
实际上,早从2023年开始,平台与品牌方合作定制短剧为自家产品提高声量、进行品牌营销的案例并不少见。
比如,韩束曾与超过6名头部达人合作推出22部定制短剧,为品牌带来了75亿次曝光;丸美通过职场短剧《亲爱的宿敌》自然植入产品,总计收获3.2亿观看量。
就连一向在中国市场“高冷”的星巴克,也推出了定制短剧《我在古代开星巴克》,并最终触达超1亿消费者。
不仅是品牌方,电商平台也依托于自身的流量和供应链能力,在2024年上半年推出“百亿淘剧计划”,联合海蓝之谜、兰蔻、海尔等品牌推出定制短剧,比如淘宝与海蓝之谜合作的《我的美妆日记》《婚姻日记》等定制短剧,最高商业转化率达30%。
根据行业机构发布的《2025年短剧行业专题报告》,今年1-4月国内首播的品牌定制短剧已达153部,占总短剧数的60%。
可以说,和影视剧行业的发展类似,对流量高度渴望的品牌方,已经成为短剧行业的最大“金主”;而在借势流量热度、提高品牌声量的同时,品牌方也希望将短剧中沉淀的流量转化为直接销售,比如韩束推出的定制短剧《以成长来装束》累计获得6.5亿播放量,推动当月韩束直播间GMV破亿。
但无论是电商平台推动还是品牌方自主产出的定制短剧,作为电商交易最后一环的支付场景,还无法实现直接在短剧播出中完成丝滑体验,用户总需要跳转到专门的电商平台,或者进入专门的带货直播间下单。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淘宝因内容电商事业部架构调整而放缓短剧发展,当时短剧团队就被定位为“品牌营销附属品”,没有凸显其实现促成交易的价值。
现在,红果短剧试图打破所谓“纯营销”的天花板,甚至让消费者可以边看短剧边购物。
实际上,在直播带货经历过高峰期开始逐渐疲弱的现状下,拥有更高粘性、更大流量的短剧,将是比直播带货更能激发即时性、冲动需求的消费场景。有数据显示,红果目前的人均日均使用时长已经达到1.38小时,超越优爱腾三大传统长视频平台。
对抖音电商而言,在去年创造3.5万亿元的GMV高点(数据来自36氪报道)后,抖音仍在集中一切资源发展电商,尤其目前抖音电商经过多次调整后拥有了从广告平台到一线销售、运营在内的完整商业化团队,如今与红果短剧打通“搜同款”功能,也是电商生态“自然扩张”的一步。
不仅如此,红果短剧也能为抖音电商提供稳定的流量来源,今年上半年红果就推出了12部播放量破10亿的爆款短剧,其中《18岁太奶奶驾到》《念念有词》等爆款短剧的播放量已经超过20亿。
内容行业的爆款“可遇不可求”,但红果短剧试图通过形成一套精品化的生产机制,加速转动内容生产的“强力引擎”,确保流量能稳定持续增长,比如将九州、听花岛等头部短剧厂牌纳入平台制作体系,并且与周星驰合作打造“九五二七剧场”等新厂牌。
显然,红果短剧之所以能快速在市场立足并向电商赛道开拓,也是因为其跑通了一套“内容-流量-交易”的成熟商业模式。
早先,短剧行业的主要盈利模式是“片海战术+用户付费”。
在2024年春节期间,一部名为《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短剧全网破圈,据传这部82集的剧集,后期成本仅8万元,但上线当日付费流水就超过2000万。
短剧以低成本博得高付费的“以小搏大”模式,吸引了大量创作者、平台方入局,并逐步推动短剧市场总规模突破500亿元,超过电影市场票房。
但本质上,由于内容爆款出现的背后往往是多次的试错,乃至是入不敷出,而讲高效制作的短剧行业更是如此,整体上难以形成稳定的爆款输出节奏;短剧制作方九州文化就曾公开表示,旗下短剧有10%会亏损、30%可能会“扑街”、约70%才刚刚保本。
同时,大部分短剧虽然在制作成本上投入不大,但在短剧上线后,要让观众在海量的短剧内容和平台制定的推荐规则下看到自己出品的短剧,这付出的投流成本可谓居高不下,也是造成短剧亏损的重要原因。
据微短剧研究平台DataEye的数据显示,2024年短剧市场规模预计达到500亿元,其中投流规模预计达到约420亿元。
再进一步,短剧的“片海战术”也将受到更多限制,尤其题材粗制滥造的短剧将越来越没有市场。今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表示将对微短剧“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等问题及时纠偏,采取更多有力举措,推动微短剧健康、高质量发展。
多重影响之下,过去短剧市场的“付费制”往往是流量上“看起来很美”,但受制于高昂的投流成本,短剧制作方又因为政策监管而不能完全依赖“以量取胜”,为了保持短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方和制作方都应该转型。
因此,红果短剧走出了不同的商业模式。
最明显的变化是,红果短剧APP虽然设定付费会员,但不针对单部剧集收费,而是通过免费制推动单部剧集实现更高流量,再将流量转化为广告等收益模式,并且向制作方分成以确保其基础收入,也让合作关系更加稳固。
目前,红果短剧主要分为定制剧、版权剧和引入剧,其中定制剧按超出制作费后的比例结算、版权剧则预付保底制作费后按收益分账;到今年,红果还发布了新的剧本合作模式,承诺最高保底20万元,最高分成比例提高至40%。
从商业逻辑来看,红果短剧的盈利模式和抖音“流量货币化”、字节系“一切为了交易”的底层逻辑类似,即通过算法推荐等技术机制,借助用饱和上传的“短平快”内容,让用户快速上瘾并带动平台的用户粘性持续增长后保持稳定,最终将高价值的用户流量导向“离钱更近”的交易场景。
为了维持这一整套商业化运行机制,字节系在前端不断拓展能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内容,从曾经的图文资讯、网文小说、直播短视频,到今天的红果短剧皆是如此;在后端,字节系则是不断开拓新的商业化场景,加速交易转化,比如最传统的广告,再到电商、本地生活、游戏等。
如今,红果短剧也在字节系的这一“商业引擎”之中,而当这台“商业引擎”转动起来,即使竞对能学到字节系的商业逻辑,但也学不来字节内部的高效、数据驱动和唯结果论。
2023年8月,点众科技推出河马剧场,初期对标红果模式,在2024年做到超6000万月活,但目前河马的部分短剧依然采取会员订阅制,用户需购买99元的会员年卡才能观看。今年6月的最新数据显示,河马剧场的月活已经降至约4528万。
但目前的问题是,红果短剧虽然流量基础盘还在,但增速已经开始“掉头下滑”,比如今年6月其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79%,但今年3月的增长率曾高达220%。
既然红果短剧的流量热度尚存,平台方也希望在流量规模和行业生态没有“盛极转衰”之际,快速转化离直接交易更近的电商场景,这也是符合字节商业逻辑的“明智之举”。
毕竟,短剧行业的爆火还能维持多久,这也是未知数。
不得不说,目前上线的红果短剧“搜同款”,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改进。
比如,虽然名为“搜同款”,但消费者最终通过抖音电商找到的同款商品,未必能精准确认这就是剧中主角所穿戴的同款,大多商品还是“仿同款”,这意味着平台方、制作方还应该在内容创作和商品来源等环节深入合作。
但目前有头部短剧公司的内部人士透露,他们对“搜同款”功能并不了解,“这是平台单方面操作,我们没参与,也不清楚具体规则。”
实际上,在寻找商业变现路径的过程中,短剧厂牌和短剧头部演员也在尝试品牌营销和直播带货等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比如,TCL曾与“九五二七剧场”合作的短剧《大话大话西游》,这家厂牌由周星驰背书;短剧顶流演员柯淳还曾“助力”十月稻田的品牌直播间,出场1小时内就吸引了10万+观众。
合作模式“多点开花”,但实际上很多项目都不到延续,甚至最终只能草草收场,就像《大话大话西游》在播出后的整体数据远远未达品牌方预期,TCL此后再未投放短剧。
毕竟,从商业价值上考虑,品牌方所需要的是短剧流量效应和短剧演员的明星效应,而短剧制作方和演员也无法提供除内容、流量之外的其他能力,因此这类合作很难带来深层次的产业价值,
因此,短剧制作方要寻找新的出路,一条可预见的路径是与头部平台合作,尤其是在流量、内容和供应链等方面具备更强综合实力的大平台,双方各取所需,短剧厂牌持续提供内容,平台提供流量支撑和附加的周边开发、运营商品销售等。
当下,入局发力短剧的综合平台越来越多,比如非常着急的长视频平台,就连马化腾都表示:短剧已经对传统长视频造成了巨大冲击;在今年2月,腾讯视频更是推出了主打免费模式的“火星短剧社”小程序,与站内短剧板块、阅文短剧三板块并行。
还有,京东、小米、百度等大厂都开始跨界入局短剧,毕竟无论是电商、智能硬件厂商还是AI大模型厂商,在推出消费级业务时都需要流量依托,而在当下互联网增量价值越来越稀薄之时,依然能保持流量热度、聚集庞大用户群体的短剧,必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短剧用户达到6.96亿,占网民总数近七成,占全国总人口的约五成。
虽然大厂入局短剧行业可谓“泥沙俱下”,但互联网大厂或许可以将短剧作为流量来源的附属品,可是短剧厂牌和独立的短剧平台依然面临着商业化难题,毕竟不是每一家平台的背景都是字节跳动。
出海或许是一条新的路径,比如点众科技旗下的DramaBox,目前累计用户超9000万,覆盖200多个国家;还有中文在线旗下的ReelShort,曾因一部北美市场的爆款短剧就获得累计充值收入1800万美元。
但目前从海外到国内,短剧行业也到了大浪淘沙、驱逐劣币的关键时期。据娱乐资本论报道,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头部短剧公司因业务线调整、项目量减少等原因开始裁员、裁撤部门。
在未来,短剧厂牌和平台或许应该先发力内容制作环节,保证可持续的产出精品内容和高质量短剧,再拓展新的市场,延伸付费制、流量广告和电商变现等不同的商业模式。
经过“烈火烹油”的短剧大发展时代,行业也需要回归理性预期和良性发展。
来源:商业评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