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复杂的选择面前,真正拉开差距的往往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拒绝了什么”。懂得划清边界,才能让资源集中、方向清晰,避免陷入无谓的消耗。本文尝试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不做”背后的价值与力量。
在复杂的选择面前,真正拉开差距的往往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拒绝了什么”。懂得划清边界,才能让资源集中、方向清晰,避免陷入无谓的消耗。本文尝试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不做”背后的价值与力量。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境?
你是否曾什么都想兼顾,最后什么都没做好?
你是否也曾面对老板”All in ONE”的豪言壮语,但自己眼里却冒出五六个产品方向,不知道该先做哪个?
你是否也曾被大客户的小需求绑架,疲于奔命却始终做不出像样的产品成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痛点:在资源有限、方向众多时,产品经理如何学会”决定不做什么”。
为什么”决定不做什么”如此重要?在B端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陷入”既要又要”的陷阱。老板提出AI和插件两大战略,可实际落地时,至少有五个方向在争夺资源:AI重做产品、插件化改造、AI+工程提效、快速迭代用户需求、数据洞察。如果不敢取舍,结果就是每个方向都浅尝辄止,最终一事无成。
从我的经验来看,这背后有几个深层原因:
第一,资源有限性是永恒的现实。产研团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分散投入等于稀释效果。我见过太多产品经理,因为不敢拒绝,最后把团队累垮,产品也没做出名堂。
第二,B端产品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聚焦。HR SaaS涉及HR、部门负责人、老板、员工多个角色,每个角色需求都不同,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我曾经犯过一个错误:试图同时讨好HR和老板,结果两边都不满意。
第三,客户需求的“长尾效应”明显。80%以上的需求往往只来自1-3家客户,如果不敢拒绝,就会被少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拖垮。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了一个大客户的特殊需求,投入了3个月时间,结果其他客户都在抱怨我们进度太慢。
乔布斯1997年回归苹果时,面对数百个产品线,他果断砍掉70%,只保留4款核心产品。他曾说:”人们认为专注就是要对自己所专注的东西说yes,但恰恰相反,专注意味着要对上百个好点子说no”。
这个原则在B端产品规划中同样适用。
案例:作为一名HR SaaS产品经理, 面对老板“全都要”的情况下,如何抉择产品方向?2024年,我们公司处于波动后的稳定期,产品规划基本是”随需而变”的被动状态。由于过于倾向大客户,资源被进一步分散,做的都是一些不成体系的小需求。进入2025年,老板提出AI和插件两大战略方向,但并未明确优先级。
用AI重做现有产品或新产品用插件化改造解决个性化需求用AI+工程解决客诉问题,提升效率聚焦HR日常高频需求,快速迭代聚焦客户CEO/老板的数据洞察需求每个方向都有合理性,都贴合老板的战略方向,但资源有限,必须做出取舍。
按照”需求是1,方案是0″和”以终为始,全面规划”的方法论,我们分三步进行取舍:
第一步:选择行业,放弃行业。
通过需求梳理发现,制造业和门店连锁行业的需求满足度只有70%,远低于其他行业(如互联网/医疗医药等)的90%以上。基于国家战略和企业实际,我们选择制造业为核心,阶段性放弃对门店连锁行业资源支持。
第二步:选择角色,放弃角色。
HR SaaS涉及HR、部门负责人、老板、员工四个角色。我们判断HR是最核心角色,他们是系统的”代言人”,对新签/续签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将HR作为最高优先级。
第三步:选择方向,放弃方向。
在明确制造业和HR角色后,我们从五个方向中:
最优先放弃方向3(客诉问题)和方向5(老板数据需求)最优先选择方向2(插件生态)和方向4(HR日常需求)方向1(AI商业化)采用小团队“特种兵”模式探索经过近一年实践,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插件生态产品化改造进展顺利,解决了制造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HR日常需求快速迭代,客户满意度提升AI商业化探索找到了几个有潜力的应用场景内部团队和客户都给予了正向反馈。回顾这个过程,关键反思是:
敢于放弃才能聚焦:当我们决定不做门店连锁、不做老板数据方向时,剩下的方向就无比清晰。资源重新配置是关键:我们将60%资源投入插件生态,40%做日常迭代,独立团队探索AI商业化,这样的分配确保了重点突破。阶段性取舍很重要:不是永久放弃,而是根据当前阶段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延伸思考:这个方法论还能用在哪些地方?其实,”决定不做什么,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这个方法论,在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还有很多应用场景。
我再举几个例子:
场景一:需求评审时的取舍
记得有一次,一个客户要求我们为他们定制一个复杂的审批流程,涉及5个部门、12个节点。当时销售团队很重视这个客户,希望我们能满足。但我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个需求不仅开发成本高,而且对其他客户没有复用价值。
我最终决定不做这个定制化需求,而是提供一个更通用的解决方案(客户需求有折损)。虽然当时销售有些不满,但后来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我们用同样的时间开发了三个通用功能,服务了更多客户。
场景二:功能设计时的克制
在做HR系统的考勤模块时,我们曾经纠结是否要加入复杂的排班算法。经过调研发现,虽然有些大客户确实需要这种功能,但80%的客户只需要基本的打卡和请假功能。
我们决定先做好基础功能,把复杂的排班算法暂时搁置。结果产品上线后,基础功能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而那些需要复杂排班的客户,也通过我们的插件体系找到了合适解决方案。
场景三:用户调研时的重点选择
在做用户调研时,我们曾经试图覆盖所有类型的用户:HR、员工、部门负责人、老板。结果发现调研数据很分散,难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后来我们决定只聚焦HR用户,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和痛点。这次调研收获很大,我们发现了几个之前被忽略的关键需求,直接促成了产品的重大改进。
场景四:产品路线图的规划
今年初制定年度产品路线图时,团队提出了20多个功能点。如果全部纳入,至少需要2-3年时间。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其中只有5个功能能覆盖80%的用户需求。
我们果断放弃了其他15个功能,集中资源做好这5个核心功能。年底复盘时发现,这5个功能的用户满意度远超预期,而那些被放弃的功能,大部分用户根本没用到。
总结提炼:三个可行动的要点回顾这一年的实践,我提炼出三个核心要点,希望能帮助你在类似情况下做出更好的决策:
1. 建立取舍框架
先明确”不做什么”的边界,再决定”做什么”。可以从行业、角色、需求三个维度建立取舍框架,每个维度都要有明确的放弃标准。
2. 聚焦核心价值链
在B端产品中,找到真正创造价值的核心环节。对我们来说,就是制造业的HR角色,所有资源都要向这个核心倾斜。
3. 动态调整优先级
市场在变,客户需求在变,取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定期(比如每季度)重新评估优先级,但调整要有充分依据,不能随意摇摆。
记住乔布斯的话:”创新就是对一千件事情说’不'”。作为产品经理,我们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机会,更在于敢于放弃那些看似美好但并非核心的机会。
互动时刻你最近是否也面临类似的取舍困境?是在需求评审时不敢拒绝,还是在功能设计时贪多求全?或者你有什么更好的取舍方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思考,让我们一起在产品路上少走弯路。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收藏,也欢迎分享给身边的产品经理朋友。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