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在A股市场快失灵了,这位投资大佬看重的企业优势壁垒,放到现在的中国商业环境里,很多时候脆得像薄冰。
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在A股市场快失灵了,这位投资大佬看重的企业优势壁垒,放到现在的中国商业环境里,很多时候脆得像薄冰。
不说别的,看看现制茶饮和直播电商的玩法,就知道中国企业早不盯着“护城河”,转而琢磨“怎么活下去”的生存模式了。
蜜雪冰城和奈雪的茶,看着都是卖奶茶的,实则完全不是一类生意,奈雪学星巴克搞直营,核心就是靠门店赚钱,装修、选址、服务都往高端靠。
这种模式在中国真有点水土不服,现制茶饮得现做现卖,门店分散,房租和人工成本压得死死的,规模越大管理越难,亏损也就不奇怪了。
蜜雪冰城就聪明多了,它卖的根本不是奶茶,招股书说得明白,主要靠给加盟商卖原材料和设备赚钱。
中国有太多想创业的人,手里有点钱、有开店经验,但没能力做品牌,加盟靠谱品牌就成了稳妥选择。
蜜雪抓住这个需求,靠庞大的采购规模压低原材料成本,形成“低价拉规模,规模降成本”的闭环,一杯几块钱的奶茶也能赚得盆满钵满,古茗则走了另一条路,专攻供应链效率。
它不盲目扩张,先把供应链铺到某个区域,再密集开店,自有仓库和冷链车让鲜果两天内就能送到门店,损耗率低还能保证口感。
这种稳扎稳打的玩法,在下沉市场特别吃香,毕竟小商家最在意的就是能不能省心赚钱。
茶饮行业的模式之争还没落幕,直播圈的东方甄选也在搞模式革新,早期的直播电商就两种玩法,要么品牌自播靠平台流量,要么靠头部主播带佣金。
这两种模式都有硬伤,流量被平台或主播拿捏,企业根本没主动权,东方甄选一开始也踩过坑,董宇辉爆红后,粉丝只认主播不认品牌,差点让公司陷入被动。
俞敏洪索性破釜沉舟,转向自建供应链做自营品,这步棋看着险,却踩中了行业痛点,把“知识直播”和农产品、供应链结合,既建立了品牌特色,又摆脱了对头部主播和平台的依赖。
现在东方甄选的自营品已经覆盖了生鲜、零食、滋补等多个品类,自有App的销量也在稳步提升,当然转型不是一帆风顺的。
抖音至今还是主要流量来源,冷链仓等重资产投入的回报也需要时间验证,但不可否认,这种“产品+渠道+会员”的闭环,确实打开了传统直播电商的天花板。
为啥巴菲特的“护城河”在中国不好使?核心是中国商业环境太特殊了,同行竞争不讲武德,often亏本来抢市场,政策和消费习惯变得快。
跨界冲击防不胜防,消费者也没那么多忠诚度,哪家划算就选哪家,如此看来,中国企业的生存模式,核心就是解决三个问题。
核心资源是什么,怎么保护和使用这些资源,怎么提高运营效率。
加盟模式适配了中国庞大的创业者群体,供应链模式解决了效率和成本问题,这些都是比“护城河”更接地气的玩法。
好的商业模式不是天生完美的,蜜雪冰城的低价模式、古茗的供应链策略、东方甄选的自营转型,都是在激烈竞争中摸索出来的。
它们不追求一成不变的壁垒,而是根据市场变化持续调整,这才是在中国市场活下去的关键。
回顾这些企业的玩法,能发现一个共同规律,在中国做生意,与其纠结挖多深的护城河,不如琢磨怎么打造能灵活调整的生存模式。
巴菲特的理念适合特定时代和市场,放到中国就得因地制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单一的优势壁垒,而是适配环境的能力、持续优化的效率和稳定的核心资源。
加盟模式靠加盟商,供应链模式靠效率,自营模式靠产品,这些都是根据本土需求打造的生存方案。
个人觉得,好的商业模式从来不是万里挑一的完美模板,而是在竞争中熬出来的生存智慧,能适应市场变化、解决用户痛点、让合作伙伴共赢。
这样的模式才能在恶劣的商业环境中站稳脚跟,毕竟在中国市场,能活下去、活得久,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澜史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