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芜湖经开区是安徽省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银湖、凤鸣湖、蜻蜓湖三个湖泊点缀其间,宛如一串美丽的翡翠项链。然而,长期以来,作为老工业区,这里工厂林立,沿湖罗布着29家制造业工厂,工业围湖、杆线穿湖、交通拥堵成为老工业地带的典型“地貌”。
芜湖经开区是安徽省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银湖、凤鸣湖、蜻蜓湖三个湖泊点缀其间,宛如一串美丽的翡翠项链。然而,长期以来,作为老工业区,这里工厂林立,沿湖罗布着29家制造业工厂,工业围湖、杆线穿湖、交通拥堵成为老工业地带的典型“地貌”。
2023年,芜湖市启动“三湖”片区更新改造,这片“铁锈地带”迎来焕新蝶变。最近,记者在这里看到,新建的环湖大道刚刚通车,驱车沿湖而行,碧水、绿地与新建的楼宇拉开了天际线,一座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呼之欲出。
城市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基础在产业。芜湖市以城市更新带动产业创新,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深化。
芜湖经开区公用事业和管理处副处长彭红明表示,“三湖”片区紧邻长江岸线与高速路网,区位优越,近年来却面临“动能减弱”“城市功能失衡”“发展空间不足”等困境。“周边几十家小散乱企业工业围湖,片区发展粗放,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足带来职住失衡,经开区超10万产业工人多居住在芜湖市区,每日潮汐式上下班加剧了城市拥堵。”
“城市功能好不好,关键看是否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彭红明介绍,为补齐功能短板,片区实施了一系列改造工程,腾退沿湖企业,实现腾笼换鸟;新建变电站升级电网,将原来的高压杆线全部入地;规划新建16条道路,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
片区坚持规划先行,系统规划了40多个项目,通过“一总部三园区”(奇瑞全球研发总部、蜻蜓湖科技园等)的布局,打造人产城高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更新示范园区。彭红明介绍,目前,三湖片区核心区已经基本建成,环湖区域已集聚奇瑞、信义玻璃、长信科技及楚江集团等50家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构建起“总部研发在湖边、成果转化在园区、规模制造在厂区”的创新链。目前奇瑞研发总部已建成启用,入驻了1.2万名研发人才。
城市更新加快了人产城联动发展。2022年至2024年,芜湖经开区生产总值从654.7亿元增至900.7亿元,改造前片区人口仅有5万人,改造实施后已吸引超过2万名大学生入驻,片区更新全部完成后预计可吸引近5万名高端人才及5万名产业工人,片区人口达到近15万人。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芜湖市积极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目前,已经完成镜湖区“三山一棠”片区、经开区“三湖两山”片区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启动“三湖”片区、赭山片区、范罗山片区、大砻坊片区等片区策划方案。系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近五年累计改造老旧小区691个、惠及17.6万户,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实现应改尽改。
青弋江畔,一座135年的青砖厂房耸立江边,这是始建于洋务运动时期的益新面粉厂厂房,它作为芜湖“两个半烟囱”工业遗存中仅存的“半个烟囱”,是芜湖近代工业的缩影。如今,百余年的老厂房化身“大砻坊科技文化园”,不仅是一道城市景观,更是创客创业的新天地。
园区运营负责人褚雪敏介绍,2013年,芜湖市镜湖区实施“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发掘保护、活化利用百年以上建筑遗存,对这片工业遗存进行活化改造,保留老建筑肌理的同时,植入现代产业功能。闲置的老厂房变身现代科技园,已聚集60多家科技文化企业。
“短剧+文旅”成为正在兴起的新业态。园区已经引进多家短剧公司,正在规划建设“芜湖砻坊短剧梦工场”,依托近2万平方米老厂房空间,集聚影视创作、AI技术、直播电商等全产业链,打造“长三角片场短剧基地”。芜湖首部非遗铁画题材微短剧《画铁仙师》上线后受到网友热捧,成功将本土IP推向全国。
“在老城区更新改造中,我们注重对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保护,不让老建筑变成‘标本’,而要让它‘活’起来,让市民走进来能‘看见过去’,让年轻人触摸到城市的工业根脉。同时以新兴业态激活历史资源,绘制老工业城市的文化创新图谱。”镜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吕叶晨介绍,镜湖区坚持片区更新与项目实施同步推进,持续推动老城历史文化风貌片区建设,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让老建筑“复活”,留住“城市记忆”。
一系列举措,推动创新生态、产业业态、城市形态精准匹配、相互赋能,正持续增强这座城市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的感召力集聚力,不断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