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桥史、观古建、学康养……福州这场研学活动,好有料!
11月15日,水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联合金鱼小镇研学基地精心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研学之旅。
活动以福州水部街道千年闽都文化为核心,融合非遗传承、历史溯源与实践探究,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闽都社区、高升桥、新沂泉、德天泉、松有泉、林纾故居等文化地标,通过沉浸式体验、科学探究与非遗寻踪,让孩子们深度感知闽都文化魅力,培育文化自信、孝亲意识与非遗传承观念。
泉源启趣・科学破冰
以实践探原理,点燃探究热情
活动伊始,“泉源启趣・科学破冰”环节以趣味实践拉开序幕。现场为孩子们展示 “卡纸搭桥”挑战,研学导师结合高升桥等古桥实例,系统讲解拱桥的受力原理,用通俗的语言解析“小卡纸撑起大重量”与“古石桥屹立百年”的共通科学逻辑。
生动的实践与原理讲解相结合,不仅让孩子们直观理解了力学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建筑中科学智慧的探究兴趣。
榕荫护泉・桥载文脉
触古桥忆往昔,解码建筑文脉
“大家触摸的这块青石板,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上面的纹路是雨水冲刷与岁月摩挲的痕迹……” 在“榕荫护泉・桥载文脉”环节,研学团队来到高升桥畔,导师先讲述高升桥的历史渊源,随后,引导孩子们轻抚桥体砖石,观察其凹凸不平的表面与错落有致的砌筑纹路,讲解 “错缝砌筑”等古代造桥技法。
通过“听故事、摸古石、析结构”,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古桥的实用价值,更体会到其承载的地域历史与人文记忆。
泉馆探史・建筑巧思
访泉馆溯源流,解析传统智慧
孩子们走到新沂泉、德天泉两座百年温泉馆门口。导师边走边讲述老澡堂的历史,从泉眼的地质成因到不同年代的变迁,从传统温泉养护技艺到民俗文化印记,让孩子们在触摸老建筑、老设施的过程中,读懂了温泉文化背后的历史沉淀与生活智慧。
古井忆昔・泉惜传承
寻古井记沧桑,厚植保护意识
“这口沂春亭古井,开凿于宋代,是水部街道现存最古老的温泉井之一”,活动中导师围绕古井的千年历史渊源、“修旧如旧”的景观恢复打造理念、蕴含百姓生活记忆与文人题咏的人文底蕴以及温泉水特质等核心内容展开详细讲解。
通过沉浸式聆听与实地观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古井的多重价值,深刻体会到温泉文化遗产的珍贵性,不仅增强了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更在心中悄然种下“珍惜泉源、守护文化”的种子。
康养之道・孝亲传承
习非遗悟康养,培育孝亲美德
松有泉康养馆内,孩子们观看非遗传承人闽式搓背技艺,了解其“以指代梳、以掌为巾”的手法与中医“疏通经络”的理论渊源。
随后,孩子们体验温泉泡脚,感受温泉水的温润,导师同步介绍福州温泉“富含矿物质、可疗疾养生”的特性。在导师指导下,孩子们选取艾草、生姜、陈皮等药材,亲手制作中药包,并了解“冬月泡脚、中药养生”的传统习俗与“孝亲敬老”的文化内涵,活动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中医药文化与传统美德的融合。
文脉传承・金鱼非遗
品人文学技艺,延续非遗薪火
在林纾故居,导师以林纾先生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生动讲述其文学成就与家国情怀,带领孩子们感受其治学修身、坚守文脉的品格魅力。
随后,老师系统教授竹编金鱼制作技艺,孩子们专注投入在指尖的穿梭中,感受手工技艺的巧妙。当一只只竹编金鱼出现在手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亲手创作的成就感,更领略到福州金鱼文化的独特韵味。
本次主题研学活动,紧扣闽都文化核心,有机串联古桥风貌、温泉资源、人文底蕴、非遗技艺等多重元素,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的实景体验,引导孩子们在 “做中学、学中悟” 中沉浸式感受闽都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精神内涵,切实提升文化认知与实践能力。
下一步,鼓楼区将持续深化系列主题研学活动,围绕辖区特色资源,设计更多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实践项目,丰富闽都文化传播载体,让更多孩子们成为闽都文脉的学习者、传承者与弘扬者,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品牌。
来源:文传电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