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线网优化到绿色转型,从智慧升级到服务提质,从典型引领到融合发展,一系列变革举措如同精密的齿轮高效运转,让7580.48万人次的出行之路愈发顺畅温暖,更让“公交优先”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江汉风报道:从线网优化到绿色转型,从智慧升级到服务提质,从典型引领到融合发展,一系列变革举措如同精密的齿轮高效运转,让7580.48万人次的出行之路愈发顺畅温暖,更让“公交优先”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江陵县开通校园公交专线,“公交进校园”便捷、安全,广受学生、家长好评。
2025年前10月,荆州市公共交通事业以90分的优异成绩斩获全省一类城市公交发展绩效评价榜首;2025年9月,在交通运输部“我的公交我的城”主题宣传活动上,荆州公交“高铁模式”作为先进案例被部级专家向全国推介……从全省榜首的绩效评价到全国推介的创新模式,从新能源公交车的普及到定制服务的精准供给,2025年以来,荆州公交以实实在在的变革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答卷。面对客运量下滑、经营压力较大等挑战,荆州公交人正以“公益性+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为指引,做优常规公交、做大定制公交、做强第三产业,持续深化改革创新。
线网重构织密城乡“出行网”
清晨的荆州,从城区到县域,从工业园区到田间村落,一条条公交线正编织成一张民生网。
“现在去市区像坐高铁一样,定时发车、准时到站,再也不用在路边望眼欲穿了。”谈起公交出行的变化,公安县岑河镇李女士深有体会。2025年以来,荆州市以“全域覆盖、精准对接”为目标,掀起线网优化热潮,让公交触角延伸至城市肌理与乡村末梢。
在荆州中心城区,市公交集团上半年完成21条线路的优化调整,新开通4条骨干线路,重点填补工业园区、新建小区等区域的公交盲区。针对早晚高峰通勤难问题,通过加密发车频次、增设区间快车等方式,将主干道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压缩至5至8分钟。
在沙市经开区,全省率先试点的“动态公交”于9月正式上线,打破固定线路模式,市民通过APP预约后,系统可根据实时需求规划最优路线,上线首月便服务乘客超2万人次,响应率达98%。
县域市场的线网升级同样成效显著。松滋市以城乡公交一体化为突破口,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财政补贴等方式筹集资金2250万元,完成10条客运班线、95辆老旧车辆的回购整合,组建荆州神通汽运集团实行统一运营,目前已开通8条市镇、2条镇镇公交线路,投入营运车辆112辆、城乡公交网络覆盖率达70%,新建及改造候车亭110座、招呼站45个,1930平方米的现代化公交总站投入使用,实现“镇镇通公交,村村有站亭”;石首市则精准聚焦民生痛点,优化调整线路覆盖工业园区与市民之家,极大提升了政务办理与务工通勤效率。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市7家主要公交企业运营车辆达1555辆,覆盖站点2726个,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市为支撑、乡镇为节点的三级公交网络。其中,市公交集团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完成客运量5750.43万人次,承担了超过75%的客运任务,有力保障了全域出行需求。
绿色转型擦亮城市“生态名片”
“现在的公交车没了燃油味,车厢宽敞,座椅也舒服,坐公交变成了享受!”市民的感慨背后,是荆州公交紧扣时代脉搏、推动绿色转型的坚定步履。2025年,荆州市公交绿色转型步入“全面清零”新阶段,新能源车辆成为街头流动的“绿色风景线”。
中心城区公交车辆新能源化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以来,荆州公交累计投入2亿元,引进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359辆,主营线路新能源纯电动车占比达94%。车身采用轻量化设计,配备能量回收系统,每百公里能耗较传统燃油车降低60%以上。与此同时,群众出行体验得到全面升级:适老化改造设计、无障碍通道,让老人、轮椅乘客上下从容;季节智能调控空调、座椅加装保暖垫,于细微处温暖人心。
石首市紧随其后,成为荆州首个实现全域公交100%新能源化的县市,从城区主干线到乡镇支线,清一色的绿色公交车穿梭其间。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公交充电桩336个,基本实现“白天运营、夜间补能”的高效循环;部分充电站还对社会车辆开放,日均服务非公交车辆超300台次,提升了公共资源利用效率。
石首首源公交为教联体试点的锦州小学、文星小学提供学生专线服务。
绿色转型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效益,更有可观的经济回报。据测算,全市公交系统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3万吨,节省燃油成本逾2000万元。如今,荆州市公交绿色出行比例已达100%,公交正成为市民践行生态理念的重要选择。
智慧升级破解出行“时间焦虑”
“以前等公交全靠猜,现在看APP就知道车还有几分钟到,误差不超过3分钟。”在沙市区武德路公交站台,市民刘女士展示着“荆州公交”APP上的实时信息,对荆州公交“高铁模式”的全面落地赞不绝口。
2025年9月,在交通运输部“我的公交我的城”主题宣传活动上,荆州公交“高铁模式”作为先进案例被部级专家向全国推介。该模式针对36条支微线路实行站点级精准时刻表,通过整合卫星定位、路况监测、客流分析等多维度数据,构建智能调度模型,将平均到站误差控制在±3分钟内,从根本上破解了“等车焦虑”难题。
智能技术的应用贯穿公交服务全链条。“荆州公交”APP已实现车况查询、年审、充值、乘车等功能全覆盖,累计注册用户近12万人次,日均活跃用户约1万人次,真正做到了“一机在手、出行无忧”。在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集团所属1028辆公交车的运行状态,系统可自动识别拥堵路段并调整发车计划,实现“智慧联动”。今年上半年,通过智能调度优化,公交正点率提升至93.42%,乘客满意度达90.51%,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郊区居民平均候车时间由15分钟缩短至8分钟。
松滋配备101个充电桩,为新能源公交车夜间停车充电,夜间有专职人员负责充电管理。
“高铁模式”的创新价值远超服务本身。该模式通过精准调度减少空驶里程,全市公交系统每年可节约人工及车辆运营成本超过1500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全国中小城市公交智慧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荆州方案”。
服务提质打造流动“暖心驿站”
“坐49路就像走亲戚,司机师傅比家人还细心。”今年5月,市民孙先生乘坐49路公交车时,不慎将装有重要证件和现金的钱包遗落在座位上。驾驶员杨艳发现后妥善保管,并第一时间联系失主。这样温暖的故事,每天都在荆州公交的车厢里悄然发生。
2025年以来,荆州市公交系统以“人文公交”建设为抓手,推动公交服务质量从“合格线”向“优质线”跨越。定制公交成为服务升级的重要载体,全市已开通定制线路270余条,日均投入车辆150台,涵盖通勤、通学、旅游等多元化场景。荆州中学定制专线每天早7点准时发车,沿途设置5个站点,解决了300余名学生的上学通勤问题;“企业直通车”连接12个工业园区与居民区,为企业员工提供“门到门”服务,受到用工单位广泛好评。
品牌线路创建让文明服务蔚然成风。全市打造“巾帼芳华岗”“敬老爱老示范线”等特色线路12条,开展“文明车厢”评选活动,推动“日行一善”成为公交人的自觉行动。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每月都有万余起,公交车厢已成为展示荆州文明形象的流动窗口。
典型引领凝聚奋进“精神力量”
“车辆安全了,乘客心里才踏实。”这是49路驾驶员倪涛常说的话。作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他在公交驾驶岗位上坚守17年,创造了零违章、零事故、零超速的纪录。每天出车前,他都会对车辆进行36项细致检查,从轮胎纹路到灯光角度,从刹车灵敏度到方向盘间隙,丝毫不敢马虎。
2025年汛期,一场暴雨导致道路积水,倪涛发现一位老人在站台前犹豫不前,他立即下车背起老人蹚过积水,这一幕被乘客拍下发到网上,收获数千点赞。作为线路长,他把同事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谁家里有困难他主动调班,谁对新路线不熟他带着跑完全程。在他的带动下,49路先后荣获交通运输部2024年度“新能源公交高品质线路”、“最美巾帼奋斗集体”“工人先锋号”等荣誉,成为荆州公交的“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荆州公交敬老爱老服务再获国家级肯定。2025年10月29日,全国老龄办发布表彰决定,荆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分公司18路线喜获“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三分公司驾驶员徐家强获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徐家强在平凡驾驶岗位上用真情服务老年乘客,生动诠释了公交人的敬老情怀。18路线作为长期服务老年乘客的品牌线路,以耐心细致的服务和完善的适老设施赢得了老年群体的广泛赞誉。
倪涛、徐家强等先进典型的涌现,是万千公交人敬业奉献的缩影。近年来,全市公交系统以典型培树为抓手,建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让先进经验得以传承。2025年上半年,全市公交行业评选“服务明星”50名、“技术能手”30名,举办驾驶员技能大赛,12名选手获“荆州技术能手”称号。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先进典型,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践行着“人民公交为人民”的初心,凝聚起推动行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融合发展拓宽公交“价值边界”
“坐着公交去旅游,既能看风景又方便实惠。”在松滋市洈水景区入口,来自荆州城区的游客陈女士刚下21路“景城公交”,便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拍照。这条串联松滋中心城区与洈水景区的公交线路,不仅配备舒适座椅与导游广播,沿途还设置文旅主题候车亭,成为展示当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窗口。
“公交+旅游”的融合实践,是荆州公交拓展服务维度的生动尝试。荆州中心城区开通“古城游览专线”,串联荆州古城墙、张居正故居等8个景点,配备双语导游服务,成为外地游客的首选出行方式。松滋市以21路为试点,联合文旅部门推出“公交旅游套票”,乘客凭车票可享受景区门票优惠,上半年该线路客运量同比增长45%。
“公交+物流”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松滋市建成8座集客运、物流、电商、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运输服务站,公交车利用返程空载空间搭载农副产品,实现“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洈水镇的柑橘通过公交物流通道,从采摘到送达市区超市仅需2小时,较传统物流成本降低40%,上半年帮助农户增收超200万元。
政策与资金的双重保障为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荆州市扎实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公交专用道规划建设进入实施阶段,《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荆州市中心城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荆州市财政局 荆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荆州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的研究制定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撑。绿色出行智慧公交专项债项目成功落地,融资超3亿元,重点用于车辆更新、场站建设和智能化升级,为“公交+”融合发展积蓄后劲。
“在荆州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征程中,公交正以更畅通的线网、更绿色的动力、更智慧的服务、更温暖的关怀,承载着市民的期待,驶向更美好的未来。”荆州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表示,将继续坚持“公益性+市场化”方向,做优常规公交、做大定制公交、做强第三产业,持续深化“高铁模式”等改革举措,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绿色的公共交通服务,为荆州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创新型中心城市贡献 更大的交通力量。
来源:荆州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