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守护当下,点亮生命的完整与幸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8:47 1

摘要: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深刻指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这一观点直击教育的核心:教育从来不是为遥远明天的功利铺垫,而是儿童当下生活的完整过程,是滋养生命成长、塑造健全人格的动态实践。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深刻指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这一观点直击教育的核心:教育从来不是为遥远明天的功利铺垫,而是儿童当下生活的完整过程,是滋养生命成长、塑造健全人格的动态实践。

怀特海的学生罗素亦认同,教育的终极追求是“美好生活”。儿童的成长本就是全方位的,涵盖身心发育、认知提升、情感培育、审美觉醒与道德养成等诸多维度,其目标是成为一个完整而鲜活的人。相应地,儿童的生活也应是多元立体的,既包含智力探索的乐趣,也有社会交往的温暖、情感体验的丰富、审美创造的愉悦与道德实践的收获。课堂学习固然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但绝不应成为唯一的内容。

然而审视当下的中小学教育,我们却遗憾地发现,教育的主题被严重窄化——仿佛只剩下单调的知识学习。12年的中小学时光,占据了人一生中最珍贵的成长阶段,却在很多时候被异化为“全天候的学习任务”:在学校要埋头苦读,回到家需继续刷题,甚至有些学校要求学生跑操时也要携带书本,将每一分钟都捆绑在“学习”上。更狭隘的是,在部分家长和老师的认知里,“学习”被等同于读书、做题,连课外读物都被归为“非正经学习”,而人际交往、运动锻炼、游戏玩耍、兴趣探索等生活必需的组成部分,几乎被完全排除在外。于是,孩子们在人生最初也是最美好的年华,错失了本该多姿多彩的生活。正如詹大年校长所言:“如果,教育不能让我们有幸福的生活,那要教育干什么呢?” 有句广为流传的话精准地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当你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全部忘记后,留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倘若学生的学校生活只剩下知识的机械灌输,那么当知识被遗忘,教育便也随之消散——这样的教育,实则从未真正发生。

一、教育的时间锚点:是为了明天,更是为了今天

100多年前,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教育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的观点,其功利主义教育观影响深远,让教育一度沦为服务未来的“预备役”。直到杜威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教育不仅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更是当下儿童生活的核心组成。儿童世界的生活对他们而言,与成人世界的生活对成人同等重要。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核心主张,明确“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实现未来目标的工具。杜威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念,提出“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尖锐批判“教育为将来生活预备”的功利倾向,强调儿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这种将教育锚定于“今日之生活”的理念,是对传统教育时间观的根本性革新。

毫无疑问,教育天然带有面向未来的属性,但所有的未来都始于当下——教育从今天出发,既要为明天奠基,更要成为儿童当下生活的生动过程。明天是今天的延续,没有丰盈的今天,便不会有璀璨的明天。然而在教育现实中,社会、家庭与学校常常以“为了更好的明天”为名,牺牲儿童当下的生活。仿佛为了那个遥远的美好愿景,儿童当下的快乐、需求与成长诉求都可以被轻视、被漠视。詹大年校长在文章中曾有一段振聋发聩的表述:“我们和孩子们都被囚禁于一座名为‘未来’的神殿。目的永远在彼岸招手,而生活本身,却沦为一座简陋的码头,仅供我们匆匆过渡,不值得片刻驻留。这是一种深刻的异化,是工具理性对生命价值的野蛮殖民。我们如虔诚的朝圣者,将全部生命热忱奉献给一个永远去不了的‘明天’,却独独遗忘了,生命唯一确定的居所,正是被我们不断牺牲、不断践踏的‘当下’。” 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功利化教育的误区:脱离当下的教育,终将失去其本真的意义。

二、幸福教育的真谛:建构有价值的生活与关系

家庭与学校的核心教育使命,是促进儿童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身心等维度的全面发展,为他们创造真正的幸福生活。那么,什么是儿童的幸福生活?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教育?英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幸福生活,是“自主地、全心全意地、成功地投入有价值的活动和关系之中”的状态。因此,对学校与家庭而言,“引导孩子参加有价值的活动和建构有意义的关系必须是第一要务”。

这一定义包含两个核心要素:其一,是自主投入的沉浸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享受过程本身的乐趣,而非被动应付;其二,是活动与关系的内在价值——这些经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非仅仅作为达成其他目标的工具。由此,儿童的幸福生活可从内外两个维度建构:从内在来看,是个体身心和谐、情绪积极,拥有真挚的兴趣爱好,并能全身心投入其中,获得成就感与愉悦感;从外在来看,是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良好而有意义的连接,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为他人与集体带来积极贡献。

幸福教育,就是要为儿童创设这样的幸福生活,真正关注他们的当下体验。这需要我们营造自由、自律、自主的教育环境,引导孩子主动参与有价值的活动,建构深刻的人际关系。为更好地理解幸福教育,我们可从反面进一步阐释:

首先,幸福不等同于快乐。快乐(happiness)多源于即时的感官刺激,是浅层、短暂的情绪满足;而幸福(well-being)则是深刻、持久的生命愉悦,是源自内心的充实与安宁。幸福不是欲望的放纵与满足,更不是对声望、财富、名利等“地位性商品”的追逐。

其次,幸福不等于成功。若以成败界定幸福,幸福便会沦为竞争性产品,只属于少数胜利者。而真正的幸福是每个人都能追求、都能拥有的权利,与他人的成就无关,只关乎自我的成长与生命的丰盈。

再次,幸福不等于闲暇。幸福的关键不在于“无所事事”,而在于活动的自主性与价值性——是“自主选择的有意义的实践”,而非被动接受的机械劳作。这一认知也为“减负”提供了核心方向:“减负”不是放弃学习,而是减去重复、单调、低阶、机械的被动学习,让学习回归“自主探索、富有价值”的本质。具体而言,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与自主性;在教学方式上,应倡导讨论、实践、创造等生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内容上,应聚焦具有内在价值与意义的知识,摒弃“考什么学什么”的功利化倾向,让学习成为滋养生命的过程。

三、教育的使命:守护童年,保卫青春

约翰·怀特在《儿童幸福与学校教育》中发出追问:回顾过去50年甚至100年,人类生活水平已数倍提升,但幸福感是否同步增长?同样,在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儿童是否比过去更幸福?学校该如何为孩子创设当下的幸福教育生活?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明确教育的阶段使命——小学的主题词是“童年”,中学的主题词是“青春”。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便是守护童年、保卫青春,为孩子们创造专属于他们的幸福教育生活。

(一)守护童年:致敬生命的本真阶段

童年不是成人世界的“预备役”,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人生阶段。正如卢梭所言:“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 童年是自足的、完整的,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那份纯粹的好奇心、哲学家般的追问、阳光般明亮的快乐、水晶般无邪的天真、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全然的幸福,都是生命最珍贵的原初体验。人类的幼稚期远比其他动物漫长,这并非偶然——童年正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过早终结童年,可能会对身心发展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然而在飞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童年正在加速消逝。成人文化不断侵蚀儿童世界,童谣、童话、儿童游戏逐渐式微,儿童文化不可避免地走向成人化。在教育领域,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成人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试图按照“小大人”的标准塑造儿童,甚至拔苗助长,催生早熟的风险。学习几乎占据了儿童的全部生活,让童年失去了应有的色彩与活力。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痛惜地写道:“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正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正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教育与学校的使命,应当是守护孩子们的童年,而非剥夺他们的美好时光。深圳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提出“办一所看得见童年和未来的学校”,北京中关村三小怀柔学校以“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幸福童年”为办学使命,这些理念令人心生敬佩。童年只有一次,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则需用一生去治愈。教育应当向童年致敬,用心守护这份生命最初的美好。

(二)保卫青春:绽放生命的黄金岁月

青春期是生命全新的成长阶段,是身心发展的敏感期与转型期。在不少教育者眼中,青春期常被定义为“问题期”或“麻烦期”,实则不然——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与教育的黄金期,是值得庆祝与珍藏的美好岁月。这里有迷茫与冲撞,更有诗意与无畏;有梦想与忧郁,更有活力与激情;有浪漫的憧憬、恣意的欢乐,也有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少年心事,如同早春二月的生机盎然,又如清晨八九点钟太阳的清新明媚。

这一时期,孩子的身心经历着跳跃式生长与剧烈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行为、态度与情绪的显著改变:观点与行为的夸张、亲子关系的疏离、对友谊的渴望与依赖、对异性交往的敏感、莫名的忧伤与彷徨……这些都是青春期的正常特征,而非“问题”或“品行缺陷”。但在现实的学校与家庭教育中,成人常常误读这些特征,采取简单粗暴的限制与批评,扼杀了青春的活力与创造力。

青春美好且短暂,学校教育应当思考:除了文化课学习,我们还能为青春期的孩子提供怎样的教育生活,才能配得上这人生的花季?答案是,为他们的身心发育、智力训练、社会情感培养、道德实践与审美体验创造丰富的机会,让青春之花尽情绽放,让生命活力充分勃发,帮助他们迈好青春第一步,度过一段美好而有意义的青春时光。这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教育的使命。青岛中学的实践颇具启发:学校为小学生举办以“致敬童年”为主题的“十岁成长礼”,为中学生举办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题的“十四岁青春礼”,并将这两个仪式延伸为贯穿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核心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有价值的活动中成长,在有意义的关系中收获,让教育真正成为青春最温暖的陪伴。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培养只会刷题的机器,而是塑造完整、幸福、有生命力的人。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守护每个孩子的童年与青春,让他们在当下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与生命的美好——这,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模样。

来源:月落星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