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制饮品赛道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飞速发展后,各品牌之间的比拼从原料、配方、包装延续到价格、上市等,竞争日益白热化,从近期一些品牌动向看,似乎都将“现制饮品+轻食”作为突围方向之一。
现制饮品赛道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飞速发展后,各品牌之间的比拼从原料、配方、包装延续到价格、上市等,竞争日益白热化,从近期一些品牌动向看,似乎都将“现制饮品+轻食”作为突围方向之一。
但背后也有不少发展挑战,中西方饮食习惯差异是摆在品牌面前的重要问题,如何减少风险、如何平衡好现制饮品和轻食的关系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西方的饮食习惯差异
从今年开始不少现制饮品品牌开始发力轻食,前不久奈雪推出新店型“奈雪green”并在深圳南山开了一家店,除了常规的茶咖和欧包还推出了四款“能量碗”轻食产品以及限定饮品;4月赛百味在全国超700家门店推出6款“237能量碗”;5月Tims天好中国宣布有料能量碗系列登陆全国门店;近日主打“能量轻食”的肯德基KPRO继在北京、杭州、上海、广州陆续开店后又落户天津。
这两年健康风潮愈演愈烈,但大部分年轻人的日常与其追求的健康生活又相互矛盾,在健康焦虑下便寻求一些自我安慰,比如喝无糖奶茶、吃低脂小零食。在这样的背景下打着“低卡、低糖、低脂、低油”标签的轻食便成为不少年轻人缓解健康焦虑的主要选择,数据显示2023年有75.8%的消费者每周至少吃一次轻食,其中39.5%的消费者每周吃2至4次;《轻食消费大数据报告》还显示预计五年内轻食将逐步占据餐饮业总收入的10%左右。
但背后所隐藏的挑战也不得不重视起来,轻食起源于欧洲冷餐文化,原材料都较为生冷并不太适合中国消费者的日常饮食偏好。尽管很多品牌都推出了更加本土化的轻食或是对食材进行熟制处理,并推荐消费者加热食用,比如熟食超级碗、低卡麻辣烫等,某轻食品牌产品搭配不仅有鸡胸肉、三文鱼等常见食材,还配上谷物饭,加入黑豆酱、辣白菜等更易于消费者接受。但在口感上还是很难与传统中餐抗争,大多数消费者会出于健康焦虑购买一次或者几次,复购率其实并不算高。
未来品牌或许可以发力中式轻食将产品更好地融合进日常生活中,比如某品牌将陕西凉皮的辣椒油换成亚麻籽油,面皮改为全麦粉+菠菜汁,单店月销破万份;某品牌挖掘茯苓、山药、黄精等药食同源食材,打造“茯苓薏米炖乳鸽”等即热汤品等等。据NCBD《2023年中国轻食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式轻食市场规模同比增速达68%,远超西式轻食的15%,这些都能反映出中式轻食的发展潜力。
健康泡沫,大部分产品营养失衡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轻食种类繁多,沙拉、饭团、三明治等都成为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心头好。但这些轻食看似健康外表下其实已经陷入了“伪健康”陷阱,从社交平台上能够看到不少关于轻食的反馈,“天已塌,以为轻食很减脂热量怎么这么高”、“写着400大卡、减肥每天吃也没瘦”、“为什么吃了一周轻食还胖了”等等讨论不绝于耳。
以蔬菜沙拉为例,沙拉中的鸡胸肉、黄瓜、生菜等食材固然健康,但是沙拉酱中的热量却不容小觑,常见的沙拉酱脂肪含量一般为40%—60%,蛋黄酱更是热量炸弹,脂肪含量可高达80%。而且出于口味口感考虑很多轻食都会用酱料调味,有些商家还宣传使用的是零脂肪的酱料,但并未标注配料表,很可能只是营销话术。
还有很多产品以低卡为卖点,在热量控制上达到了要求,但在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的供给上却远远不足,2025年初上海市消保委评测60款轻食产品,在脂肪方面17款低于相关标准给出的脂肪含量范围,19款超过该范围;10款样品能量值超过男性午餐需要量、53款样品的钠含量超过午餐适宜摄入量;还有24款实测能量值超过标称值。
而且轻食中的很多蔬菜是生的,叶片体积很大,实际上蔬菜摄入量并不足,难以达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的每天蔬菜摄入至少达到300克的量。还有不少轻食中主食添加过多,米饭、玉米、土豆、胡萝卜都属于碳水,而蛋白质只有几块鸡胸肉和半个鸡蛋,长期食用与健康背道而驰。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3)》指出市售轻食套餐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1.8-13.5g/份,不及成人每餐需求的一半;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在《健康报》采访中提到“近两年因不当轻食导致营养不良的年轻患者增长显著,约占门诊量的15-20%”。
中国营养学会数据显示,62%的BMI正常者仍沉迷轻食,但实际上已经出现脱发、经期紊乱等问题,这些数据及案例或许就是警示,在这场健康饮食革命下可能将消费者推向新的健康危机,很可能损害现制饮品品牌形象。
蔬果清洗、新鲜度等安全隐患较高
除了营养摄入不足外,食品安全问题更应该被重视,由于轻食里蔬果占据大部分且都是“生”的状态,生食蔬菜若清洗不彻底可能携带寄生虫卵或致病菌,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严重甚至会引发食物中毒。从2017年到2023年我国的蔬菜抽检情况,在抽检不合格的项目中农药残留高达百分之八十,比如2020-2022年,在青岛10个区市随机采集7大类680份蔬菜样品,农药检出率为9.71%,共检出10种农药其中有6种超标。
据相关测评显示,送检的8份蔬菜都检测出农残检出,甚至有1份沙拉竟有6种农残,虽然摄入数值远低于国标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但也能侧面说明这些蔬菜大都是没有清洗的。市场监管总局抽检显示超17%的轻食外卖存在卫生隐患,生菜叶上隐匿寄生虫、溏心蛋里滋生的沙门氏菌等,像轻食使用较多的三文鱼,由于环境和养殖条件不同有的三文鱼经检测发现有异尖线虫等,安全隐患较大。
在加工过程中不少门店也存在卫生风险,从社交平台上一些视频中了解到大多数商家不仅不会清洗蔬菜,而且会把所有的蔬菜放到一个大盆里,搅拌均匀后再分装,这不仅有果蔬不清洗问题还有二次污染风险,大部分轻食以生食或冷食为主,一些门店在食材处理过程中,刀具、砧板等工具没有做到生熟分开就很容易造成交叉污染;操作人员也会将自身携带的细菌带到食物中。
轻食对食材新鲜度有较高要求,但一些为了提高出餐效率,提前大量加工食材并长时间放置,在室温条件下,细菌会快速繁殖,这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2024年,有媒体在探访数家网红轻食店发现,制作轻食的食材没有冷藏保存,放在冷柜保存的食材也没有加盖,经送检4份轻食均存在大肠菌群超标问题。消费者对于花高价购买的产品容忍度较低,很可能陷入“高成本-低容错-低复购”的循环,一旦有问题被曝光,还可能影响饮品店主营业务。
尚无强制性统一标准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轻食营养配餐设计指南》明确了轻食的定义:控制总能量(减少脂肪和钠的摄入),同时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微量营养素的均衡,要求食材天然、少加工,烹饪方式以蒸、煮、拌为主,避免煎炸等。但现行《食品安全法》未对轻食作出明确定义,热量标注、营养配比等关键指标缺乏强制标准,这也就导致该领域陷入营养失衡、卫生隐患、热量虚标等困局。
当前轻食相关企业超万家,近半数成立不足5年,由于尚无强制性统一标准,各品牌对于产品及健康价值处于自说自话状态,比如某“减脂鸡胸肉藜麦沙拉”实测能量1544大卡,比宣称值高5.6倍且钠含量高达2880毫克,还有一些轻食品牌以“低卡、快速减脂”为噱头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上对消费者合理均衡膳食形成误导。
随着越来越多科普帖子发布,消费者对轻食产品的认知也会得到提升,加上社交媒体的高传播性,现在已经有不少消费者了解到轻食背后的问题。虽然现在现制饮品品牌推出轻食后在不断强调“轻盈无负担、营养均衡、黄金菜肉饭比”或是明确标注食材搭配比例和热量,但很难获取市场信任。
对此应该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规范自律,比如参照卫健委《成人肥胖食养指南》,明确轻食的热量区间、营养素配比等核心指标,强制要求商家公示检测报告;以及强化线上线下协同监管,线上利用AI溯源、区块链技术追踪违规产品,严查非法添加和虚假宣传,线下相关部门可以建立群众举报热线,确保加工环境整洁与产品卫生,推动轻食赛道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化,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多维度的市场竞争
轻食市场近年来一路高歌猛进,如今我国轻食市场的规模已经突破3200亿元,年增速高达41.7%,预计2026年将突破5000亿大关。前段时间国家卫健委发布《体重管理指导原则》,受此影响全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市场购买轻食的积极性,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轻食或将迎来发展风口,这也意味着竞争将更加激烈。
不仅前文提到的不少现制饮品品牌入局,还有立足市场多年的轻食品牌以及近两年崛起的轻食品牌,某品牌通过立足中式口味、兼顾碳水、蛋白、蔬菜等多种元素打破了大众对轻食的刻板印象,比如蜜汁鸡腿超级碗、果木烟熏鸡肉超级碗等等。另外还有不少传统餐饮品牌瞄准轻食赛道,肯德基、麦当劳、吉野家、袁记云饺、老乡鸡等品牌都纷纷跨界尝试“控卡”产品、套餐,这对其他品牌而言是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还有相关报告曾指出,目前轻食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同质化问题严重,出于供应链效率和产品适配度考虑,几乎每个品牌都会使用羽衣甘蓝、牛肉、南瓜和溏心蛋。但随着品牌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只有不断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也就是说现制饮品想要借助轻食破局还是要以提升产品力为基础。
还有些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收到的产品不仅看上去没有宣传图那般分量十足,而且卖相一般”,而且有门店人员表示,此次推出的轻食饭盒中使用的大部分食材都是预制品,大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度普遍偏低,这无疑让消费者的心凉一大截,现制饮品品牌发力轻食还是应该以“现做现卖”为基础。
盈利空间不见得高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现制饮品品牌推出的轻食产品价格并不算高,比如某品牌green能量碗单点价格从23.8至28.8元不等,其中“瘦瘦小绿瓶+牛肉能量碗”套餐定价为31.8元;某品牌能量碗单点定价在35-42元,根据该品牌的宣传如果叠加“吃饱饱卡”的6折优惠,能量碗低至30元;某品牌能量碗单点价格从29至39元不等,这相较于其他动辄人均50至80元的轻食门店,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虽然网络上有不少帖子表明轻食产品利润空间较高,有外卖平台数据显示轻食品类复购率达65%,单份利润高达40%-60%。事实也确实如此,从原料来看,主要就是生菜、紫甘蓝、各种蔬菜还有鸡蛋和牛肉、鸡胸肉这些常见的高蛋白肉类,成本都不高;从其他方面看,对门店选址、面积要求不高,制作简单人工也无需较大投入,而且在健康焦虑下销量也不成问题。
但现制饮品做轻食的成本和利润就需要另算,相比于专门做轻食的品牌,现制饮品品牌议价能力较弱,这就需要相对较高的成本,生鲜蔬菜的成本虽较低,但损耗同样也较高。有品牌宣称复用鲜果、烘焙供应链,但轻食所需的肉类加工、冷链配送等能力与传统茶饮差异显著,尤其是品牌要想提升差异化就需要更多样的食材,这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产品成本。
后期门店既需要提供轻食又需要兼顾饮品,意味着单店SKU在增多,库存管理难度、损耗压力也会上升,之前员工只需要负责制作茶饮,现在还要身兼数职,人工成本自然也会提升。轻食消费多为减脂、控卡等目的性较强的需求,而茶饮、咖啡随机性消费比例更高,这种差异意味着品牌需要对运营策略调整,这些成本都是需要计入总成本之中的,这样一算可能品牌盈利空间并不大。
并不适用所有品牌
现制饮品品牌之所以寄希望于轻食,部分原因在于随着健康化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消费者想要寻求健康饮食,轻食正好契合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轻食客群与现制饮品消费者又高度重合,在前期可能会省去很多投入,“茶饮+轻食”的组合还能够延长原有的消费时间段,打破消费局限为品牌带来更多营收。
由于背后涉及品牌定位、运营能力、供应链、消费者认知等多个维度,而非简单的“跟风”或“增加收入”就能成功,很可能造成品牌定位的模糊,很多成功的饮品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对饮品本身的追求,引入轻食会分散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专注形象,这样不仅无法吸引新客群,反而疏远目标群体,甚至会引起消费者对现制饮品专业度的质疑,对饮品的发展还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虽然这些现制饮品品牌推出的产品价格在轻食赛道中较有优势,但相较于一些日常减脂餐或是快餐套餐价格依旧偏贵,在消费降级的时代竞争力还是稍显不足。未来品牌若是想要迎合市场采取降价措施则可能导致高端定位与平价轻食的撕裂,若是保持这一价格可能对业绩拉动效果并不明显,这一根本性矛盾使其难以适应所有现制饮品品牌。
轻食对于饮品品牌来说或许是一个增量选项,但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匹配品牌基因、具备强大运营能力和资源支撑的战略选择,比如定位“第三空间”或休闲社交的现制饮品品牌,消费者有长时间停留和用餐需求,轻食是提升客单价和停留时间的有效补充,即便价格较高也不会引起反感;品牌核心价值包含“生活方式”或“餐+饮”组合的品牌,轻食可以作为其品牌叙事的自然延伸。
行业思考:在健康饮食理念影响下轻食这两年的声量渐大,一些现制饮品品牌便将目光放到轻食上,想要以此作为突围点,但风口之下也有暗流。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热量虚标、营养失衡、食品安全等隐患依然存在,加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现制饮品这条差异化道路并不好走,未来能否走通还是未知数。
来源:食安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