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从AI眼镜到家庭机器人,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浪潮,让作为核心算力载体的SoC芯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前言:
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从AI眼镜到家庭机器人,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浪潮,让作为核心算力载体的SoC芯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预测,到2030年全球SoC芯片市场规模将飙升至2741亿美元,而中国端侧AI市场规模到2030年更将突破1.2万亿元。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Q3业绩分化中崛起,头部企业引领增长浪潮
2025年第三季度,国产SoC芯片行业呈现出头部高增、梯队分明的鲜明特征。
受益于端侧AI需求爆发与国产替代加速,多数企业凭借核心产品竞争力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行业整体延续向好态势,同时也折射出不同企业在技术布局与市场卡位上的差异。
①第一梯队:高增长阵营表现亮眼
瑞芯微无疑是本季度最耀眼的明星企业,Q3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96亿元,同比增长20.26%;归母净利润2.48亿元,同比激增47.06%。
前三季度更是交出营收31.41亿元、同比增长45.46%,归母净利润7.80亿元、同比暴涨121.65%的华丽答卷,营收与扣非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旗舰芯片RK3588的持续放量成为核心驱动力,其带动各AIoT算力平台在汽车电子、机器视觉、工业领域及各类机器人市场深度渗透,同时拉动产品结构升级,推动综合毛利率从2023年的34.25%稳步提升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41.77%。
全志科技同样表现强劲,Q3营业收入8.24亿元,同比增长32.3%;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67.4%。
前三季度营收21.6亿元,同比增长28.2%,归母净利润2.78亿元,同比增长84.4%,仅前三季度利润就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智能汽车电子、扫地机器人、智能视觉等细分领域的快速增长成为业绩引擎,与小米生态的深度绑定更让其在消费电子市场站稳脚跟,R系列芯片在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产品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
炬芯科技则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前三季度营收7.22亿元,同比增长54.74%,净利润1.52亿元,同比激增113.85%。
其中Q3单季度营收2.73亿元,同比增长46.64%,净利润6027.13万元,同比翻倍增长,其端侧AI处理器芯片在专业音频设备与智能穿戴领域的突破成效显著。
②第二梯队稳健经营,新兴赛道开辟增长空间
恒玄科技凭借在低功耗无线计算领域的技术优势,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9.33亿元,同比增长18.61%;归母净利润5.02亿元,同比增长73.50%,扣非净利润增速更是高达96.43%。
6nm工艺的BES2800系列芯片量产出货,在智能眼镜、高端TWS耳机等领域持续突破,三星、小米、荣耀等头部客户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增长基础。
乐鑫科技深耕物联网无线通信SoC领域,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9.12亿元,同比增长30.97%;归母净利润3.77亿元,同比增长50.04%。
ESP32系列芯片凭借处理+连接一体化优势,覆盖智能家居、工业控制、医疗健康等多元场景,同时积极布局AI领域,多款芯片实现对DeepSeek等大模型的端侧部署支持,打开成长新空间。
晶晨股份在智能视听终端领域持续领跑,前三季度营业收入50.71亿元,同比增长9.29%;归母净利润6.98亿元,同比增长17.51%,营收创历史同期新高。
其S系列机顶盒芯片与T系列电视芯片稳居市场前列,同时成功切入高毛利汽车电子赛道,部分产品通过车规认证并实现宝马等车企量产供货,成为新的增长曲线。
③第三梯队短期承压,研发攻坚蓄力长期发展
部分企业受细分市场竞争或产品迭代周期影响,短期业绩面临挑战,但均在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投入,为后续突破积蓄力量。
富瀚微前三季度营收11.41亿元,同比下滑12.42%,归母净利润同比降幅55.82%,主要因消费类视觉芯片价格竞争加剧,但车载视频芯片出货量保持高增长,2024年同比增长47%,行业预测未来几年仍将维持约40%的增速。
国科微前三季度营收11.72亿元,同比下降2.5%,归母净利润740.54万元,同比下降89.42%,系智慧视觉芯片下游安防需求短期调整。
不过其普惠型4K AI ISP芯片GK7206V1已导入头部客户,车载SerDes芯片通过车规认证,技术储备为后续复苏奠定基础。
安凯微前三季度虽营收同比下降5.22%,归母净利润亏损8223.92万元,但物联网摄像机芯片出货量快速增长,低功耗AOV芯片实现批量试产。
北京君正前三季度营收34.37亿元,同比增长7.35%,视频SoC与存储芯片方案在工业视觉领域渗透率提升,支撑营收基本盘。
资本市场对行业景气度给予充分认可,2025年以来至10月28日收盘,瑞芯微股价涨幅超过74%,市值站稳800亿元以上。
全志科技涨幅超60%,市值接近400亿元,远超同期上证指数不足20%的涨幅,超额收益显著。
中低端场景替代率过半,高端场景突破加速
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逐步提升,在中低端手机市场,紫光展锐市占率达14%;座舱SoC领域,地平线等国产企业以超10%的市占率加速替代国外厂商。
从消耗替代率来看,目前呈现中低端场景高替代、高端场景慢突破的特征,但2025年Q3数据显示,高端领域的替代速度正在加快。
①中低端场景:在入门级手机、白牌TWS耳机、百元级智能音箱、中低端PLC、HMI等场景,国产SoC的消耗替代率已超50%,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紫光展锐、全志科技、瑞芯微的芯片,在千元以下手机、教育平板中的消耗替代率达65%,2025前三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28%。
白牌TWS耳机赛道,中科蓝讯、恒玄科技的入门级芯片,在白牌市场的消耗替代率超80%,前三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5%。
瑞芯微、北京君正的工业级SoC,在中低端PLC、工业相机中的消耗替代率达55%,前三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32%。
②中高端场景:在旗舰手机、高端平板、智能座舱、自动驾驶、8K监控、智慧交通等场景,国产芯片的消耗替代率虽仍较低,但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瑞芯微RK3588在高端平板、AI PC中的消耗替代率从2024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22%,前三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85%。
全志科技R329 芯片在小米CyberDog2机器狗中的应用,标志着国产芯片在高端消费机器人领域的替代突破。
瑞芯微RK3588M、全志科技T系列芯片,在国内车企中高端车型的消耗替代率从2024年的8%提升至2025年的15%,前三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20%。
富瀚微的车载ISP芯片在全球市场的消耗替代率达18%,成为少数进入国际车企供应链的国产芯片。
富瀚微的FH8857V500芯片在智慧交通、平安城市中的消耗替代率从2024年的10%提升至2025年的18%,前三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45%。
国科微的4K AI ISP芯片在高端消费类IPC中的消耗替代率达22%,同比增长60%。
新兴场景爆发,集中度持续提升
端侧AI应用的快速普及,推动算力架构向CPU+GPU+NPU+DSP异构算力发展,NPU成为AI SoC区别于传统SoC的核心组件。
车载视觉、AI穿戴与工业视觉将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主力场景。
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富瀚微、国科微、星宸科技等企业的车规级视频SoC出货量有望保持高速增长,重点覆盖电子外后视镜、驾驶员监测、环视系统等细分领域。
AI穿戴与机器人视觉市场快速崛起,2026年相关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亿元,安凯微AI眼镜芯片、瑞芯微机器人视觉芯片将充分受益。
工业视觉领域成为国产替代的重要突破口,北京君正、瑞芯微的工业级视频SoC具备宽温度范围、抗干扰设计等优势,在新能源、电力等行业数字化转型中逐步替代进口芯片,市占率持续提升。
同时,消费电子领域的AI升级仍在持续,智能家电、AI PC等产品的普及将进一步打开芯片需求空间。
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优势扩大。
瑞芯微、星宸科技、富瀚微凭借技术与规模优势,在安防、车载等核心场景的市占率预计2026年CR3突破70%。
中小企业将通过差异化定位占据细分赛道,如安凯微聚焦低功耗消费类芯片,国科微深耕普惠型安防领域,避免与头部企业正面竞争。
生态化竞争加剧,企业将从单一芯片向芯片+算法+解决方案转型,通过生态绑定下游客户,构建长期竞争壁垒。
结尾:
加速的数位转型、5G网络部署以及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需求,成为全球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SoC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2020-2024年市场规模从2210亿元攀升至341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5%。
展望2024-2029年,在智能汽车、端侧AI、数据中心等场景需求爆发与国产替代加速的双重驱动下,预计市场规模将达6370亿元,此阶段CAGR升至13.3%。
SoC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1384.6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2059.7亿美元;预计从2024年到2029年,其CAGR将达到8.3%。
部分资料参考:半导体产业纵横:《国产SoC芯片公司,Q3业绩起飞》,证券市场周刊:《赛道高景气,瑞芯微、全志科技 业绩与股价齐飞》
来源:AI芯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