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这么多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领袖,为何全是悲剧结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8:00 1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群“逆行者”——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充足的粮草,甚至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却凭着一腔热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扛起了反抗皇权的大旗。他们中有人差点推翻百年王朝,有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一度让天下震动;可你知道吗?这14位搅动风云的农民起义领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群“逆行者”——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充足的粮草,甚至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却凭着一腔热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扛起了反抗皇权的大旗。他们中有人差点推翻百年王朝,有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一度让天下震动;可你知道吗?这14位搅动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最终没有一个能善始善终,他们的结局有的惨烈到让人头皮发麻,有的憋屈到让人心疼,有的死后还遭羞辱。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是命运的捉弄,还是自身的局限?今天咱们就一个个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这些草莽英雄的热血与悲歌。

1、陈胜:第一个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却死在车夫刀下

提到农民起义,没人能绕开陈胜。这位河南登封的普通农民,原本只是茫茫人海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被赋税和徭役压得喘不过气的日子。可他骨子里偏偏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年轻时和同乡一起种地,就曾感慨“苟富贵,勿相忘”,结果被同乡嘲笑“一个种地的,哪来的富贵”,陈胜只能无奈地叹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谁也没想到,这句看似自嘲的话,后来真的变成了现实。

陈胜起义的导火索,说起来既偶然又必然。秦朝末年,秦始皇刚去世,秦二世胡亥继位,统治比秦始皇还要残暴。赋税重到百姓一年的收成连一半都留不下,徭役更是没完没了,修长城、建阿房宫、守边疆,无数青壮年被迫离开家乡,很多人再也没能回来。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带着九百多名贫苦农民,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可走到大泽乡的时候,遇上了连日大雨,道路被冲毁,桥梁被冲断,根本没法按时到达目的地。

按照秦朝的酷法,误了军期就是死罪。看着漫天的大雨,想到等待自己的屠刀,所有人都陷入了绝望。这时候,陈胜站了出来,找到了和他一起带队的吴广,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意思是,现在逃跑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不如为了国家(其实是为了反抗暴政)而死!吴广本来就对秦朝的统治不满,一听这话,立刻表示赞同。

为了让大家信服,他们还想了个办法。当时的百姓都比较迷信,陈胜就让人用朱砂在绸布上写下“陈胜王”三个字,塞进一条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煮着吃,切开鱼肚子看到里面的绸布,都觉得特别奇怪,纷纷议论起来。到了晚上,吴广又跑到驻地旁边的破庙里,点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叫声喊:“大楚兴,陈胜王!”士兵们夜里听到叫声,心里更加敬畏陈胜,觉得他肯定是上天派来带领大家的人。

一切准备就绪后,吴广故意激怒押送他们的将尉。将尉果然大怒,拿起鞭子就抽打吴广,还拔出剑想要杀他。吴广趁机夺过将尉的剑,一刀杀了他,陈胜也上前帮忙,杀了另外两个将尉。然后陈胜站在高台上,对着九百多个士兵喊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就像一颗火星掉进了干柴堆,瞬间点燃了大家的斗志。是啊,那些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该高高在上吗?我们这些农民难道就该一辈子受压迫吗?士兵们纷纷响应,愿意跟着陈胜起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没有武器就拿木棍,没有旗帜就举着竹竿,就这样成立了一支起义军。

起义军先是攻占了大泽乡,接着又打下了蕲县。百姓们早就受够了秦朝的暴政,纷纷拿着粮食来投奔,还有很多人自带武器加入队伍。没几天功夫,起义军就发展到了几万人,还有了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一个又一个城池,很快就打到了陈县。

陈县是当时的一座大城市,攻下陈县后,当地的乡绅、豪杰都来拜见陈胜,劝说他称王。陈胜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因为楚国曾经是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百姓对楚国还有很深的感情,打着楚国的旗号,更容易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张楚政权建立后,各地的反秦势力纷纷响应。原来的六国贵族也趁机起兵,想要恢复自己的国家;刘邦在沛县起义,项羽在吴中起兵,整个天下都乱了起来,秦朝的统治一下子陷入了危机。陈胜派吴广率领一支军队围攻荥阳,派周文率领另一支军队向西攻打咸阳。周文的军队一路打到了戏地,离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秦二世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派大将章邯率领骊山的刑徒和奴隶组成的军队前去镇压。

可没想到的是,起义军虽然发展迅速,但内部的问题也很快暴露了出来。陈胜称王之后,渐渐变得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当初和他一起起义的同乡来找他,想要谋个差事,陈胜不仅不待见,还因为对方说了他过去种地的一些事情,觉得丢了面子,就把人杀了。这件事传开后,原来的同乡都离开了他,身边的人也渐渐不敢说实话了,他慢慢失去了人心。

而且起义军的将领大多是农民出身,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指挥能力不足。各地的起义军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指挥,很容易被秦军各个击破。周文的军队虽然勇猛,但面对章邯率领的秦军,还是节节败退,最后周文自杀身亡。围攻荥阳的吴广,因为久攻不下,和部将田臧产生了矛盾,田臧觉得吴广不懂军事,耽误了战机,就假借陈胜的命令,杀了吴广。

随着各路起义军的失败,秦军开始反扑,陈胜率领的军队也接连战败。公元前208年,陈胜逃到了城父,想要在这里重整旗鼓。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死在最信任的人手里。跟随他多年的车夫庄贾,看到起义军大势已去,为了自保,也为了向秦军邀功,竟然趁陈胜不备,一刀杀了他,还拿着陈胜的首级去投靠了秦军。

一代起义领袖,就这样死在了一个车夫手里,实在是让人唏嘘。陈胜死后,他的部下吕臣率领“苍头军”收复了陈县,杀了庄贾,为陈胜报了仇,还把陈胜安葬在了砀山。虽然张楚政权只存在了六个月就灭亡了,但陈胜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他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打破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让天下人知道,皇权并不是不可撼动的,普通人也有追求富贵、反抗压迫的权利。后来的张角、黄巢、李自成等人,都是受了他的影响,才敢于举起反抗的大旗。而且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动摇了秦朝的统治根基,为后来刘邦、项羽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没有陈胜吴广的首义,就没有秦朝的快速灭亡。

2、吴广:和陈胜并肩起义,却死于部将的刀下

说起大泽乡起义,大家往往只记得陈胜,却忽略了另一个关键人物——吴广。这位河南太康的农民,和陈胜一样,都是被征发的戍卒,也是起义的发起者之一。如果说陈胜是起义的“大脑”,负责出谋划策、鼓舞士气,那吴广就是起义的“臂膀”,负责冲锋陷阵、团结众人。

吴广的性格特别好,为人宽厚,很会关心别人。在前往渔阳的路上,他就经常帮助那些年老体弱的士兵,大家都很信任他。所以当陈胜提出起义的想法时,吴广一呼百应,士兵们都愿意跟着他干。在激怒将尉、发动起义的过程中,吴广更是冲在最前面,亲手杀了将尉,为起义打响了第一枪。

起义爆发后,吴广率领一支军队围攻荥阳。荥阳是秦朝的军事重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拿下荥阳,就可以切断秦军的粮道,为攻打咸阳创造条件。可没想到的是,荥阳的守将李由非常顽固,防守也很严密,吴广率领的起义军打了很久,都没能攻下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起义军的粮草越来越少,士兵们的士气也渐渐低落。这时候,吴广的部将田臧站了出来,他觉得吴广不懂军事,指挥不当,再这样下去,不仅攻不下荥阳,还会被秦军援军包围,到时候就全军覆没了。田臧和其他将领商量后,决定假借陈胜的命令,杀了吴广,然后率领军队去迎击秦军。

公元前208年,田臧找到吴广,说陈胜有密令,要杀他以正军法。吴广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田臧一刀砍死了。田臧杀了吴广后,拿着他的首级去见陈胜,谎称吴广谋反,自己是奉令平叛。陈胜当时正被秦军打得焦头烂额,也没有深究,反而任命田臧为上将军,让他继续率领军队作战。

可田臧也没能挽回败局,他率领军队和秦军交战,虽然勇猛,但最终还是战败身亡,起义军也溃散了。吴广的死,对起义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是起义军的核心人物之一,深得士兵们的信任和爱戴,他的死让很多士兵感到心寒,也让起义军的内部更加混乱。

吴广的结局,比陈胜还要憋屈。陈胜虽然死在车夫手里,但至少是因为起义失败,大势已去;而吴广,却是在起义还没有完全失败的时候,被自己人杀害,而且还是被诬陷谋反。说到底,还是因为起义军内部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纪律,将领们各自为战,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自相残杀。

但不管怎么说,吴广都是农民起义的英雄。他和陈胜一起,点燃了反抗秦朝暴政的火焰,为天下百姓闯出了一条反抗的道路。虽然他死得冤枉,但他的名字,永远和大泽乡起义联系在一起,被后世铭记。

3、王匡:绿林军领袖,投降后逃跑被杀

秦朝灭亡后,天下并没有太平,反而陷入了楚汉争霸的混乱局面。等到刘邦建立汉朝,统一全国后,百姓们以为可以过上安稳日子了,可没想到,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百姓的生活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一支农民起义军站了出来,他们就是绿林军,而领袖之一,就是湖北京山的王匡。

王匡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不堪忍受官府的压迫和剥削,就和弟弟王凤一起,在绿林山中聚集了一批贫苦百姓,发动了起义。因为起义军的根据地在绿林山,所以被称为“绿林军”。绿林军起义后,得到了周边百姓的纷纷响应,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几千人。

绿林军的纪律很好,不抢百姓的东西,还经常帮助贫苦百姓,所以口碑非常好。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几万人。后来,绿林军分成了两支,一支由王匡、王凤率领,另一支由成丹率领,分别在不同的地区作战。

公元23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建立了“更始政权”。刘玄任命王匡为定国上公,让他率领军队攻打洛阳。王匡率领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洛阳,然后又率领军队向西攻打长安。当时长安城里发生了内乱,王莽被部下杀死,王匡顺利攻占了长安,推翻了王莽建立的新朝。

可没想到的是,刘玄称帝后,变得越来越昏庸无能,还猜忌功臣。他害怕王匡、王凤等人功高震主,就想除掉他们。王匡等人察觉到了危险,就想发动兵变,推翻刘玄。可事情败露,王匡被迫率领军队逃出长安,投靠了赤眉军。

赤眉军是当时另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是樊崇。王匡投靠赤眉军后,率领赤眉军攻打长安,最终攻占了长安,杀了刘玄。可赤眉军攻占长安后,也渐渐腐化堕落,烧杀抢掠,失去了民心。很快,刘秀率领的军队就打了过来,赤眉军节节败退。

王匡看到赤眉军大势已去,就又背叛了赤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当时正想招揽人才,就接受了王匡的投降,还任命他为将领。可王匡投降后,心里一直不踏实,他觉得刘秀不会真正信任他,害怕刘秀迟早会杀了他。于是,在公元26年,王匡趁刘秀不注意,偷偷逃跑了。

可他刚跑出去没多久,就被刘秀的部将宗广追上了。宗广二话不说,一刀就把王匡杀了。王匡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波折。他本来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为推翻王莽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后来却因为权力斗争,反复投靠不同的势力,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杀的命运。

王匡的结局,其实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一个普遍问题: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他们虽然能够发动起义,推翻旧的政权,但在取得一定胜利后,就容易陷入权力斗争和腐化堕落,最终导致失败。而王匡的反复背叛,也让他失去了所有人的信任,最终只能落得个被杀的下场。

4、樊崇:赤眉军领袖,投降后谋反被杀

和绿林军同时期的,还有一支著名的农民起义军——赤眉军。赤眉军的领袖樊崇,是山东诸城人,原本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王莽统治时期,赋税繁重,民不聊生,樊崇就聚集了一批贫苦百姓,在莒县发动了起义。

樊崇是一个非常勇猛的人,而且很会带兵。他率领的赤眉军,纪律非常严格,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赤眉军的士兵都用红色涂眉,作为标识,所以被称为“赤眉军”。

赤眉军起义后,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达到了几万人。他们和绿林军一样,到处攻占县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后来,赤眉军和绿林军联手,一起对抗王莽的军队。在昆阳之战中,绿林军打败了王莽的主力部队,赤眉军也趁机攻占了很多城池,势力越来越大。

王莽政权被推翻后,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建立了更始政权。刘玄想要招降赤眉军,樊崇等人也愿意归顺,就率领二十多个将领前往洛阳拜见刘玄。刘玄封樊崇为列侯,但却没有给他们实际的权力,也没有给赤眉军的士兵分配土地和粮食。

樊崇等人觉得受到了欺骗,非常不满,就偷偷回到了赤眉军的根据地,率领军队继续作战。他们一路向西,攻打长安。当时长安城里发生了内乱,刘玄被部下杀死,赤眉军顺利攻占了长安。

赤眉军攻占长安后,拥立了一个名叫刘盆子的放牛娃为帝,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可赤眉军的将领大多是农民出身,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他们攻占长安后,就开始烧杀抢掠,把长安城里的宫殿、房屋都烧了,把百姓的财物都抢了,甚至还挖掘了皇陵。百姓们对赤眉军越来越失望,纷纷逃离长安。

很快,刘秀率领的军队就打了过来。赤眉军虽然勇猛,但因为失去了民心,又缺乏粮草,所以节节败退。公元27年,赤眉军在宜阳被刘秀的军队包围,陷入了绝境。樊崇看到大势已去,就率领赤眉军向刘秀投降了。

刘秀接受了樊崇的投降,还善待了赤眉军的士兵,给他们分配了土地和粮食。可樊崇并不甘心失败,他觉得自己之所以会投降,只是因为一时的困境,只要有机会,他还能东山再起。于是,在投降后没多久,樊崇就和一些旧部密谋,想要再次发动起义。

可他们的计划很快就被刘秀发现了。刘秀非常生气,觉得樊崇反复无常,不可信任,就下令把樊崇和他的旧部都杀了。就这样,曾经叱咤风云的赤眉军领袖,最终死在了自己的谋反计划上。

樊崇的结局,和王匡很像,都是因为投降后不甘失败,想要谋反,最终被杀。这也反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一个通病:他们大多缺乏政治远见,只知道反抗,却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在取得一定胜利后,就容易骄傲自满,腐化堕落,而在失败后,又不愿意接受现实,总想东山再起,最终只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5、张角:“天公将军”,病逝后还遭剖棺戮尸

东汉末年,除了绿林军和赤眉军,还有一支规模更大、影响更广的农民起义军——黄巾军。黄巾军的领袖张角,是河北平乡人,原本是一个道士,靠着给人治病、传教为生。

张角生活的时代,东汉王朝已经非常腐败了,官府欺压百姓,加上连年的灾荒,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张角看到百姓们的苦难,就利用自己的医术和宗教信仰,在民间传教。他创立了“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到处招收弟子,宣传“平均地权”“人人平等”的思想。

张角的传教活动,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响应。很多贫苦百姓都来投靠他,成为他的弟子。张角把弟子们分成了三十六方,每方有几千人,由他的亲信担任“渠帅”,统一指挥。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张角的势力已经遍布全国,拥有几十万信徒。

公元184年,张角觉得时机成熟,就决定发动起义。他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意思是汉朝的统治已经结束了,太平道的统治即将开始,甲子年(公元184年)就是天下太平的一年。起义军都用黄色的头巾裹头,所以被称为“黄巾军”。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张梁自称“人公将军”。黄巾军起义后,各地的信徒纷纷响应,一时间,天下大乱,东汉王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黄巾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很多城池,杀了很多贪官污吏,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东汉朝廷非常恐慌,赶紧派大将军皇甫嵩、朱儁等人率领军队镇压黄巾军。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农民,武器也很简陋,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东汉军队,渐渐陷入了劣势。

在广宗之战中,张角率领的黄巾军被皇甫嵩率领的军队包围。张角本来就身患重病,加上战事紧张,病情越来越严重。公元184年,张角在广宗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张角死后,他的弟弟张梁率领黄巾军继续抵抗。可失去了张角的指挥,黄巾军的士气大受打击,很快就被皇甫嵩的军队打败,张梁也战死了。皇甫嵩攻占广宗后,为了发泄怒火,也为了震慑其他起义军,竟然下令掘开张角的坟墓,剖棺戮尸,还把张角的首级砍下来,送到洛阳示众。

一代农民起义领袖,死后竟然遭到如此羞辱,实在是让人愤慨。可皇甫嵩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而激起了更多百姓的反抗。黄巾军虽然主力被消灭了,但各地的残余势力仍然在继续作战,东汉王朝的统治也因此更加摇摇欲坠。

张角的黄巾军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他利用宗教信仰发动群众,提出了明确的口号和目标,规模之大、影响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埋下了伏笔。而且张角提出的“平均地权”“人人平等”的思想,也对后世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翟让:瓦岗军创始人,却被自己拥立的人谋杀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大兴土木,三征高句丽,赋税徭役繁重,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一支农民起义军在河南瓦岗山崛起,他们就是瓦岗军。而瓦岗军的创始人,就是河南长垣的翟让。

翟让原本是隋朝的一个小官,因为触犯了法律,被迫逃亡到瓦岗山。他看到百姓们的苦难,就聚集了一批贫苦百姓,发动了起义。瓦岗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很好的根据地。翟让率领的瓦岗军,一开始主要靠抢劫官府的粮船和富商的财物为生,后来逐渐发展壮大。

翟让是一个非常豪爽的人,很会招揽人才。他手下有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比如单雄信、徐世勣(后来改名为李勣)等人。瓦岗军的纪律也很好,不抢百姓的东西,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几万人。

后来,李密加入了瓦岗军。李密是隋朝的贵族,很有才华,也很有野心。他给翟让出了很多计策,帮助瓦岗军打了很多胜仗。比如,李密建议翟让攻打荥阳,夺取官府的粮仓,瓦岗军按照他的计策,顺利攻占了荥阳,还杀了隋朝的名将张须陀。

因为李密的功劳很大,加上他很有威望,翟让就主动把瓦岗军的领导权让给了李密,拥立李密为“魏公”。李密成为瓦岗军的领袖后,瓦岗军的势力发展得更快了,很快就达到了几十万人,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农民起义军之一。他们攻占了洛阳附近的兴洛仓,开仓放粮,救济了上百万百姓,声望达到了顶峰。

可没想到的是,李密成为领袖后,渐渐变得骄傲自满,还开始猜忌翟让。他觉得翟让虽然把领导权让给了他,但翟让毕竟是瓦岗军的创始人,威望很高,身边还有很多亲信,对他的地位是一个威胁。而翟让的一些部下,也经常劝翟让夺回领导权,这让李密更加不安。

公元617年,李密在瓦岗军的大营里摆了一场宴席,邀请翟让和他的亲信赴宴。翟让没有多想,就带着单雄信、徐世勣等人去了。宴席上,李密故意和翟让喝酒聊天,气氛非常融洽。可就在大家酒酣耳热的时候,李密突然摔杯为号,埋伏好的士兵立刻冲了出来,把翟让和他的亲信都杀了。

翟让到死都没想到,自己亲手拥立的人,竟然会对自己下毒手。他的死,对瓦岗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虽然李密后来安抚了瓦岗军的将士,但很多人都对李密的做法感到心寒,瓦岗军的内部也因此产生了裂痕。

后来,瓦岗军在和王世充的军队作战时,因为内部不和,节节败退。李密率领瓦岗军向唐朝投降,瓦岗军就这样灭亡了。翟让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惋惜。他本来是瓦岗军的创始人,为瓦岗军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因为太过信任李密,最终被李密谋杀。

翟让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权力面前,人性往往是经不起考验的。即使是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一旦涉及到权力利益,也可能反目成仇。而翟让的善良和豪爽,在野心家面前,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

7、黄巢:攻占长安建大齐,最终在狼虎谷自杀

唐朝末年,朝政腐败,藩镇割据,百姓们生活困苦。这时候,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爆发了,起义的领袖就是山东曹县的黄巢。

黄巢出身于一个盐商家庭,家里很有钱。他从小就很有才华,不仅擅长写诗,还很会骑马射箭。可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心里对唐朝的统治非常不满。后来,黄巢继承了家业,成为了一名盐商。但当时唐朝对盐铁实行专卖,盐商的日子也不好过,黄巢经常受到官府的欺压和勒索。

公元875年,王仙芝在河南长垣发动起义,黄巢听到消息后,立刻率领自己的部下响应。黄巢和王仙芝率领的起义军,一开始主要在河南、山东一带作战,他们攻占了很多县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几万人。

后来,王仙芝想要接受唐朝的招安,黄巢坚决反对,两人因此分道扬镳。王仙芝后来被唐朝的军队杀死,黄巢就成为了起义军的唯一领袖。他率领起义军一路南下,攻占了广州,然后又北伐,攻打长安。

黄巢率领的起义军,战斗力非常强,唐朝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公元880年,黄巢顺利攻占了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黄巢称帝后,一开始还能约束部下,禁止烧杀抢掠。可没过多久,起义军就开始腐化堕落了。他们在长安城里烧杀抢掠,把百姓的财物都抢了,把宫殿、房屋都烧了,甚至还杀了很多唐朝的官员和贵族。百姓们对黄巢的起义军越来越失望,纷纷逃离长安。

唐朝的残余势力趁机反扑,他们联合藩镇的军队,向长安发起了进攻。黄巢率领的起义军节节败退,最终被迫撤出长安。之后,起义军在河南、山东一带继续作战,但因为失去了民心,又缺乏粮草,处境越来越艰难。

公元884年,黄巢率领起义军退到了泰山狼虎谷。这时候,起义军已经只剩下几百人了,被唐朝的军队团团包围。黄巢看到大势已去,又不愿意被唐朝的军队俘虏,遭受羞辱,就拔剑自杀了。

黄巢的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他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占了长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加速了唐朝的灭亡,为后来的五代十国局面埋下了伏笔。而且黄巢提出的“均平”思想,也对后世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过,黄巢的结局也很悲惨。他曾经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攻占了长安,当了皇帝,可因为起义军的腐化堕落,失去了民心,最终只能在狼虎谷自杀身亡。这也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一个普遍问题:一旦取得一定的胜利,就容易骄傲自满,腐化堕落,最终导致失败。

8、方腊:自称“圣公”,兵败被俘后遭凌迟处死

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荒淫无道,沉迷于书法、绘画和玩乐,朝政被蔡京、童贯等奸臣把持。他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修建宫殿、园林,还设立了“花石纲”,专门掠夺百姓的奇花异石,运往京城。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这时候,在浙江淳安,一个名叫方腊的农民站了出来。方腊原本是一个漆园主,因为“花石纲”的掠夺,他的漆园被官府霸占,家产也被洗劫一空。方腊非常愤怒,就聚集了一批贫苦百姓,发动了起义。

方腊自称“圣公”,建立了政权,年号“永乐”。他提出了“诛贪官,杀污吏”的口号,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响应。起义军一开始只有几千人,后来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他们攻占了杭州、歙州等很多城池,杀了很多贪官污吏,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方腊率领的起义军,战斗力非常强。他们不仅勇猛善战,还很有策略。比如,起义军利用江南水乡的地形,采用游击战的方式,多次打败北宋的军队。北宋朝廷非常恐慌,赶紧派童贯率领十五万大军前往镇压。

童贯率领的北宋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起义军虽然勇猛,但因为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加上粮草不足,渐渐陷入了劣势。方腊率领起义军节节败退,最终退守到邦源石洞。

公元1121年,北宋军队攻占了邦源石洞,方腊被俘。童贯把方腊押解到京城开封,宋徽宗下令将方腊凌迟处死。凌迟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把人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让犯人在极度痛苦中死去。方腊的家人和部下也大多被杀害,起义最终失败了。

方腊的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北宋王朝的统治。起义军杀了很多贪官污吏,没收了他们的财产,缓解了百姓的苦难。而且方腊提出的“诛贪官,杀污吏”的口号,也反映了百姓对腐败朝政的不满,对后世的农民起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方腊的结局非常惨烈,被凌迟处死,实在是让人不忍卒睹。但他的反抗精神,却永远值得铭记。他为了反抗压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人。

9、韩山童:红巾军先驱,未起义先遇害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民分成四等,汉人、南人地位最低,受到蒙古贵族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加上连年的灾荒,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一支农民起义军在黄河流域崛起,他们就是红巾军。而红巾军的先驱,就是河北栾城的韩山童。

韩山童的祖父是一个白莲教教徒,因为传教被官府流放。韩山童继承了祖父的事业,也成为了一名白莲教教徒。他利用白莲教的教义,在民间宣传“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意思是弥勒佛已经降临人间,明王即将出现,天下将会太平,百姓们将会过上好日子。

韩山童的宣传,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响应。很多贫苦百姓都来投靠他,成为他的信徒。韩山童还和刘福通等人秘密联系,准备发动起义。他们在黄河工地埋下了一个石人,石人背上刻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字样。

公元1351年,黄河决口,元朝政府征发了十几万民工修河。韩山童和刘福通觉得时机成熟,就派人在民工中传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民工们在修河的时候,果然挖出了那个石人,大家都觉得这是上天的旨意,纷纷响应韩山童的号召。

就在韩山童准备发动起义的时候,消息泄露了。元朝的官府派兵前来镇压,韩山童不幸被捕。官府对韩山童严刑拷打,想要逼他说出其他起义军领袖的下落,但韩山童宁死不屈,最终被官府杀害。

韩山童虽然死了,但他的起义计划并没有因此夭折。刘福通率领韩山童的部下,继续发动起义。他们头裹红巾,所以被称为“红巾军”。红巾军起义后,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响应,各地的起义军纷纷崛起,元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韩山童是红巾军的先驱,他为红巾军的起义奠定了基础。他利用白莲教发动群众,提出了明确的口号和目标,激发了百姓的反抗精神。虽然他没有亲眼看到起义的爆发,就被官府杀害了,但他的名字,永远和红巾军起义联系在一起,被后世铭记。

10、刘福通:辅佐小明王,最终被沉尸水底

韩山童遇害后,他的部下刘福通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刘福通是安徽界首人,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和韩山童一起传教,关系非常密切。韩山童死后,刘福通率领红巾军在颍州发动了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刘福通是一个非常有军事才能的人。他率领的红巾军,一开始只有几千人,后来迅速发展壮大。他们攻占了颍州、亳州等很多城池,开仓放粮,救济灾民,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

为了扩大影响,刘福通找到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建立了“宋”政权,年号“龙凤”。刘福通自己担任丞相,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在刘福通的率领下,红巾军兵分三路,北伐元朝。

红巾军的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很多城池,甚至打到了元朝的上都,烧毁了元朝的宫殿。元朝的统治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陷入了恐慌之中。可就在红巾军节节胜利的时候,内部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红巾军的各路将领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指挥,而且很多将领在攻占城池后,开始烧杀抢掠,腐化堕落,失去了民心。加上元朝的军队趁机反扑,红巾军的北伐最终失败了。

后来,朱元璋的势力逐渐崛起。朱元璋原本是红巾军的一员,后来逐渐脱离了刘福通的控制,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公元1363年,张士诚率领军队攻打安丰,刘福通和韩林儿被困。朱元璋率领军队前去救援,把刘福通和韩林儿接到了滁州。

虽然朱元璋表面上尊奉韩林儿为小明王,但实际上并不想受他的控制。公元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率领船队,护送韩林儿和刘福通前往应天。可在途中,廖永忠按照朱元璋的密令,把船凿沉,刘福通和韩林儿都被沉于水底,溺水身亡,刘福通死时年仅四十六岁。

刘福通的一生,是为反抗元朝统治而奋斗的一生。他率领红巾军发动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为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创造了条件。可他最终却被自己的同胞沉尸水底,实在是让人唏嘘。

刘福通的结局,反映了农民起义军内部的权力斗争。在起义的过程中,各个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和地盘,往往会互相倾轧,甚至自相残杀。而刘福通,就是这种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11、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却被部将杀害于采石

元末农民起义中,除了红巾军,还有一支强大的起义军,他们就是天完军。天完军的领袖徐寿辉,是湖北罗田人,原本是一个布贩。

徐寿辉为人正直,很有威望。元末的时候,罗田一带发生了灾荒,百姓们生活困苦。徐寿辉看到百姓们的苦难,就和邹普胜、倪文俊等人一起,发动了起义。他们头裹红巾,所以也被称为红巾军的一支。

公元1351年,徐寿辉在蕲水称帝,建立了“天完政权”,年号“治平”。“天完”这个国号,意思是“压倒大元”,表达了徐寿辉推翻元朝统治的决心。天完政权建立后,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响应,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

徐寿辉率领的天完军,战斗力非常强。他们攻占了武昌、江州、安庆等很多城池,甚至打到了杭州。天完军的纪律也很好,不抢百姓的东西,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可没想到的是,天完军的内部并不团结。倪文俊是天完军的重要将领,很有野心。他觉得徐寿辉太懦弱,没有能力领导天完军,就想取而代之。公元1357年,倪文俊发动兵变,想要杀死徐寿辉,但没有成功,只好逃往黄州。

倪文俊逃到黄州后,投靠了陈友谅。陈友谅是倪文俊的部下,很有才华,也很有野心。他看到倪文俊大势已去,就杀了倪文俊,吞并了他的军队,成为了天完军的重要将领。

陈友谅的野心比倪文俊还要大。他觉得徐寿辉是个傀儡,想要自己当皇帝。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领军队攻占了太平,然后邀请徐寿辉前往采石镇,准备在那里登基称帝。徐寿辉没有察觉到陈友谅的阴谋,就带着随从去了采石镇。

可当徐寿辉到达采石镇后,陈友谅突然发动袭击,杀死了徐寿辉的随从。然后,陈友谅亲手用铁锤砸死了徐寿辉,徐寿辉死时年仅四十一岁。徐寿辉死后,陈友谅在采石镇称帝,建立了“汉”政权,年号“大义”。

徐寿辉的结局,非常悲惨。他本来是天完军的领袖,为天完军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因为太过懦弱,缺乏政治手腕,最终被自己的部将杀害。徐寿辉的死,也导致了天完军的分裂,很多将领都离开了陈友谅,投靠了朱元璋。这也为后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一个诡异的规律?

咱们一口气看了11位农民起义领袖的结局,是不是越看越觉得心里发沉?陈胜被车夫所杀,吴广被部将所害,张角死后还遭剖棺戮尸,刘福通被自己人沉尸水底,徐寿辉被部下用铁锤砸死……这些领袖们,要么死于背叛,要么死于兵败,要么死后还遭羞辱,没有一个能善终。

可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更奇怪的现象?前面的这些领袖,大多是在起义初期或者中期就失败了,可接下来要讲的这几位,他们的起义规模更大,甚至真的攻占了京城,建立了稳固的政权,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可他们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而且他们的失败原因,比前面的人更让人意想不到,甚至可以说,他们是败给了自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接着往下看,看看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这些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12、李自成:攻占北京灭明朝,却在九宫山被团练杀死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崇祯皇帝虽然想要励精图治,但已经无力回天。加上连年的灾荒,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一支农民起义军在陕西崛起,他们就是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原本是明朝的一名驿卒。因为明朝政府裁撤驿站,李自成失去了工作,只好加入了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为人勇猛,很有军事才能,很快就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起义军的领袖。

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意思是平均分配土地,免除百姓的赋税。这个口号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响应,很多贫苦百姓都来投靠李自成,大顺军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

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很多城池。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灭亡。李自成在北京称帝,建立了“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可没想到的是,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很快就腐化堕落了。他的部下在京城烧杀抢掠,抢夺百姓的财物,侮辱明朝的官员和宫女。李自成不仅没有制止,反而自己也沉迷于酒色之中,还霸占了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吴三桂本来已经决定向李自成投降,可听到陈圆圆被霸占的消息后,非常愤怒,就转而向清军投降,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前去攻打吴三桂,结果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清军联手打败。

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撤出北京,向西安撤退。清军一路追击,大顺军节节败退。公元1645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退到了湖北通县九宫山。当时,李自成身边只剩下几十名随从,他们在山中迷路,遇到了当地的团练姜大眼。

姜大眼以为李自成是一伙强盗,就率领团练围攻他们。李自成虽然勇猛,但寡不敌众,最终被姜大眼杀死,死时年仅四十岁。一代农民起义领袖,就这样死在了一个普通团练的手里,实在是让人唏嘘。

李自成的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他率领大顺军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本来有机会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可他因为攻占北京后的腐化堕落,失去了民心,最终只能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李自成的失败,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建立,不仅仅需要军事上的胜利,更需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暂时取得了胜利,最终也会失败。

13、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在凤凰山被清军射死

和李自成同时期的,还有另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他们就是张献忠率领的大西军。张献忠是陕西定边人,原本是一名边兵。因为明朝政府的腐败,张献忠被迫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张献忠为人勇猛,性格豪爽,很会招揽人才。他率领的大西军,一开始主要在陕西、山西一带作战,后来逐渐向四川发展。大西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明朝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

公元1644年,张献忠率领大西军攻占了成都,在成都称帝,建立了“大西政权”,年号“大顺”。张献忠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四川,比如整顿吏治、发展生产等。可他的性格非常残暴,经常杀害百姓和官员,所以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清军入关后,开始向南进攻。张献忠率领大西军抵抗清军,但因为失去了民心,加上清军的战斗力很强,大西军节节败退。公元1647年,张献忠率领大西军退到了四川西充凤凰山。

当时,清军的将领豪格率领军队追击张献忠。在凤凰山的一次战斗中,张献忠亲自率领军队出战。清军的士兵看到张献忠后,一箭射了过去,正好射中了张献忠的胸膛。张献忠当场身亡,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张献忠的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明朝的统治,也为清军入关后的统一战争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可张献忠的残暴统治,也给四川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导致四川的人口大量减少。

张献忠的结局,和李自成很像,都是因为兵败而死。他们都曾经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可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这也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他们虽然能够推翻旧的政权,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往往缺乏经验和能力,最终只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14、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病逝后遭挫骨扬灰

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上西方列强的侵略,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它就是太平天国运动,起义的领袖就是洪秀全。

洪秀全是广东花都人,原本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他在广州应试的时候,得到了一本基督教的宣传册《劝世良言》。洪秀全深受启发,创立了“拜上帝会”,自称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奉命下凡拯救世人。

洪秀全和冯云山等人一起,在广西金田村传教,招收弟子。他们宣传“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思想,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响应。很多贫苦百姓都来投靠他们,成为“拜上帝会”的信徒。

公元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太平天国起义后,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响应,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他们一路北上,攻占了很多城池,于1853年攻占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太平天国建立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蓝图。这个蓝图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支持,太平天国的势力也因此发展得更快了。

可没想到的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和其他将领们很快就腐化堕落了。他们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广纳嫔妃,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而且,太平天国的内部还发生了严重的权力斗争,爆发了“天京事变”。

在天京事变中,杨秀清、韦昌辉等人被杀,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天国的实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虽然后来洪秀全启用了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暂时稳定了局势,但太平天国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1864年,清军围攻天京。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五十一岁。洪秀全死后,他的儿子洪天贵福继位。不久,天京被清军攻占,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

清军攻占天京后,为了发泄怒火,也为了震慑其他反清势力,竟然下令掘开洪秀全的坟墓,把他的尸首挖出来,挫骨扬灰。一代农民起义领袖,死后竟然遭到如此羞辱,实在是让人愤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农民起义。它历时十四年,势力波及十八个省,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提出的理想社会蓝图,对后世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洪秀全的结局,非常悲惨。他曾经是一个满怀理想的秀才,想要通过起义改变百姓的命运,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可他最终却因为腐化堕落和内部斗争,导致起义失败,自己死后还遭挫骨扬灰。这也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他们虽然能够发动大规模的起义,但在取得一定胜利后,往往会陷入腐化堕落和内部斗争,最终导致失败。

14位农民起义领袖的悲剧,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看完这14位农民起义领袖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会心里沉甸甸的。他们都是从社会最底层崛起,凭着一腔热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扛起了反抗压迫的大旗。他们中有人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千古绝唱,有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一度让天下震动。可最终,他们没有一个能善始善终,结局不是被杀,就是自杀,有的死后还遭羞辱,实在是让人唏嘘。

这些农民起义领袖的悲剧,到底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农民起义军缺乏先进的思想指导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们起义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反抗压迫、争取生存的权利,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治理国家的方案。一旦取得一定的胜利,就容易骄傲自满,腐化堕落,失去民心。比如李自成攻占北京后,部下烧杀抢掠,自己沉迷酒色;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大兴土木,广纳嫔妃,这些都是导致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次,农民起义军内部缺乏团结,容易发生权力斗争和自相残杀。很多农民起义领袖,在起义的过程中,因为权力利益的争夺,互相倾轧,甚至自相残杀。比如翟让被李密谋杀,徐寿辉被陈友谅杀害,刘福通被朱元璋沉尸水底,这些内部斗争严重削弱了起义军的实力,最终导致起义失败。

再次,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大多是农民出身,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缺乏指挥能力和治理国家的经验。他们虽然勇猛善战,但在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时,往往会因为指挥不当而失败。比如黄巢的起义军,虽然规模庞大,但因为缺乏统一的指挥,最终被唐朝的军队打败。

最后,农民起义军往往会遭到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会调动大量的军队,对农民起义军进行残酷的镇压。比如张角的黄巾军起义,遭到了东汉王朝的重兵镇压;方腊的起义,被北宋王朝的军队残酷镇压,方腊本人还被凌迟处死。

虽然这些农民起义最终都失败了,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而且,这些农民起义领袖提出的“均田免赋”“人人平等”等思想,反映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后世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农民起义领袖的悲剧,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不仅仅需要军事上的胜利,更需要得到百姓的支持;不仅仅需要反抗压迫的勇气,更需要先进的思想指导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不仅仅需要团结一心的队伍,更需要廉洁自律的作风。

历史已经过去,但这些农民起义领袖的故事,依然值得我们铭记。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在历史上写下了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壮丽篇章。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但他们的反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来源:历史科代表

相关推荐